首页 理论教育 小组支持会讨论我的选题-北大教育学博士分享经验

小组支持会讨论我的选题-北大教育学博士分享经验

时间:2023-10-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小组支持会是陈门的优秀传统。除了陈老师定期组织的读书会、带有心理疏导性质的伙伴咨询以及不定期的谈心、游玩、聚餐,不断壮大的陈家军还用小组支持会的方式,让老生和新生间保持着联络和沟通。小组成员不是固定的,而是根据情况流动的。组员们坦诚相待、思维碰撞,个人得到有益支持的同时,薪火相传为学术的继承和发扬做出贡献。不过虽然感觉没有什么独特收获,但是这周三中午的一次小组支持会还是给了我不小的启发。

小组支持会讨论我的选题-北大教育学博士分享经验

小组支持会是陈门的优秀传统。除了陈老师定期组织的读书会、带有心理疏导性质的伙伴咨询以及不定期的谈心、游玩、聚餐,不断壮大的陈家军还用小组支持会的方式,让老生和新生间保持着联络和沟通。小组成员不是固定的,而是根据情况流动的。每次会议都是“支持”一位成员的研究,他/她群发邮件向大家寻求支持,定好时间地点进行汇报,愿意参加的成员听取之后一起讨论、出谋划策。这种群策群力的方式,让当事人听到不一样的想法、听到对自己想不通或者习以为常的观点的开导或质疑。效果往往就是,老生敞亮了思路,继续往下走;新生熟悉了研究套路,知道怎么走。组员们坦诚相待、思维碰撞,个人得到有益支持的同时,薪火相传为学术的继承和发扬做出贡献。

2007年4月,开学这么长时间,我一场报告也没听,好像也没有什么可听的报告。每天似乎都匆匆忙忙,单是一周三次且都在早晨一二节的英语课就足以让人“心力交瘁”了,每天早起赶班车、在车上吃早点的日子真是很痛苦。不过虽然感觉没有什么独特收获,但是这周三中午的一次小组支持会还是给了我不小的启发。

我在会上向几个博士同门汇报了我论文的大概思路,很遗憾,从开学给导师说过后到现在还是停留在表面的混沌状态,深入不下去、总感觉无从下手。本来是想和目前的教师实践性课题结合起来,可是感觉更无从下手了,因为我自己都没有弄清楚到底什么是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新手教师到底有无实践性知识。而且从目前来看,课题偏重于经验丰富的教师,那怎么结合我的兴趣点呢?陈老师曾经给我一个很好的建议,但前提是我必须搞清楚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到底是什么。所以,是不是干脆从研究新手教师具有的“知识”入手更好些?可是我不知道可行度有多少。(www.xing528.com)

师姐们听了我的大致方向后,感觉我还只是停留在“提出问题”层面,只是提出泛泛的几个问题,缺乏根基。建议我搜集文献,看看别人都研究了什么,为自己的“新手教师”研究寻找理论依据、建立一个理论框架。像志明的韦伯理论、彩虹姐的身份认同、莉春姐的反思性实践等,我们要写自己的论文,必须给自己找到一个理论框架,以免大而空,更实际的考虑是答辩时委员们的质疑,这一点是致命的!我认同这一点,我也清楚认识到自己有这个不足,所有的想法都停留在表层,泛泛的观点,说出来就散了,没有凝聚点、没有神、没有根基。我知道自己的致命缺点,所以寻找一个理论框架是迫在眉睫了。只是要确定什么理论框架呢?因为支持会的时间太短,讨论也不够深入,大家只是泛泛地谈了一下,我比较认同的是这么两个意见:从教师的知识结构入手,看新教师入职前与入职后的变化;从教师入职后的“冲突”入手,对一个新教师而言,踏上工作岗位遇到的冲突是难免的,这些冲突是怎么样的、又是怎么解决的……似乎有些道理,寻求有关它们的一些理论论述,可以给自己的研究奠基。不过现在最急切的一件事是,浏览相关文献,看看新教师这方面都有哪些研究,大家都是从哪些方面进行研究的,思考一下我可以从哪方面入手。

我还提到这么一个想法,结合林小英老师的“质性研究方法”课的课堂作业做一个研究设计,先去访谈几个新手教师,听听他们的想法,看看他们的关注点,即先做个“前测”,了解一下他们的实际情况,看能不能自下而上地聚焦一两个问题。师姐们表示赞同,但苦于自己还没有头绪、没有做相关访谈的经验,所以访谈提纲、设计草案如何做,还没有着落,只能慢慢来了。进入状态如此之慢,如此费劲,但愿陈老师不会太失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