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有了模糊方向、幼稚构思,但细细品味,问题多多,泄气之余难免怀疑自己能力和想法的可行性。
比如,我所构想的职初教师所提的关于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的建议,反馈回学校将有极大价值,但它有着致命的短处:短视问题和对理论的忽视。他们会只重视怎么备课、板书、做PPT,怎么管理捣蛋学生等,这也许是他们正处于教师的自我生存关注阶段,只关心“我能讲完讲好吗”“学生会喜欢我吗”等等问题。显然,不能仅把这些技能作为教师教育的重点,它需要时间的磨砺,需要与深层次的思考沟通融合。但“理论无用论”在他们中间是很普遍的。我曾经问过一个年轻老师类似的问题,她很随意地说:“没想过,上课谁还想大学学的那些东西,没劲!”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关系问题是教育学界的常青树,常提常新,隔上几年就会被拿出来讨论一番,现今它又成为热点。理论究竟怎样摆放自己的位置?我承认理论的作用:理论有着温暖人心的力量,它把我们拉出自身,然后带回,而在带我们回来时,已经用珍贵的深刻见解武装了我们,使我们对问题的本性有了新认识。理论帮助我们识别实践,摆脱熟悉的束缚,用一种富有成效的方式动摇自己,以避免在一个划定的圈子里漫步,以致永远不会超越已在层面……多么振奋人心的话语!我们都认同啊。可是为什么偏偏到了实际战场上,这种振奋有时会失去力量,让人怀疑、不屑呢?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善于用美好的词藻教人应如何,自己却只是描述而不落实。比如,我自己也只是这么为理论解释,但是我没有在中小学亲自上过一堂课,所以根本不能感受他们的所见所思,不能完全理解他们所说的理论无用……要想的太多了,不知该怎么表达,感觉这桥梁坍塌了。
再看第二个研究思路,类似的一些研究,像Max van Manen 的On the epistemology of reflective practice 这篇文章,把教师的实践知识称作一种机智,是在实践中生发、实践中表现、实践中加强的自动而不加思索的行为,这当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时间,时间的流逝与历练造就了一个机智的艺术型的教师。那么,它在新手教师身上表现为什么,或者说实习教师、职初教师身上有没有这种由时间和实践积淀的“知识”呢?这个问题的回答与解决对教师教育显然有不同寻常的意义,但是我还没弄清楚,还处于懵懂混沌状态,也许是对那些外文文献还没吃透,道行太浅的缘故。(www.xing528.com)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附上陈老师对我这次月总结的一段评价:很好,有一些思路了。但是似乎感觉你的问题还是很模糊,研究定位也不是很清晰。试着先想一个小一点的题目,可以做一个预研究,既可以作为作业,又可以使自己的研究定位更加准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