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大教育学博士的经验重构:从备忘录到博士帽

北大教育学博士的经验重构:从备忘录到博士帽

时间:2023-10-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之前看大家的回复,觉得各位都是陈老师的成功作品,对自己似乎是个不太成功的案例有些惭愧,因为困扰陈老师的那一长串问题我大部分都有。每人应有自己的“小书架”,主要精力去经营自己的自留地,支持小组隔周讨论、交流,与导师可以每月见一次,大家互相鼓励、监督彼此的进度。主要原因是个人能动性,陈老师在这方面提供了足够的信息便利和支持。已发表的几篇文章都是搭了顺风车,比如陈老师组稿、学校同事组稿,都是被动的等待。

北大教育学博士的经验重构:从备忘录到博士帽

我其实一直都在想,我在北大这几年到底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有什么经验和教训可以和老师同学分享或以资借鉴。之前看大家的回复,觉得各位都是陈老师的成功作品,对自己似乎是个不太成功的案例有些惭愧,因为困扰陈老师的那一长串问题我大部分都有。所以,我就多谈谈教训和建议吧。

1.为什么我们的支持小组难以坚持下去?

有明确任务或内容的情况下更容易坚持下去,比如论文交流的需要。

坚持不下去的原因有二。一是作为被支持者,缺乏有问题马上解决的紧迫感,导致论文进展缓慢,没有新问题和新想法不断产生,也就没有交流的热情。二是作为支持者,时间、精力有限,如果外部不推一把,就很容易放弃这一资源和机会。

另,对于进入论文阶段的同学,是否可以用支持小组代替读书课?

2.为什么两月报告总是有同学难以上交?

状态不好时,担心一动笔情绪和时间都收不住,所以不想写。状态好时,又觉得应该用这块时间去看书、写论文。也有时是因为没读什么书,论文也没什么新进展,不好意思写。

我个人的体会是,入学头两年写总结确实有必要。进入开题和论文写作阶段之后,可能就不用那么像交作业似地汇报了,和导师见面时直接说说就可以了。

3.为什么有的同学学业进度如此之慢?

这对我来说是个太需要反省的话题,所以,我迟迟难以回复。

我在入学之初就害怕掉队,暗暗想一定要更努力,要珍惜这么好的导师、这么优越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所以最初一两年真是很拼命地在追赶大家。但近半年,我真的有那种精疲力尽的感觉。时间拖得太久,紧迫感渐渐被销蚀了,体力也跟不上了,效率也不行了。前几天情绪很低落,小崩溃了一番,我悲哀地想,完了,我真有可能赶不上这趟车了。(www.xing528.com)

学业进度慢,肯定是我的个人原因。除了“个人机理”问题,主要是缺乏计划性和个人能动性博士学业和家庭、工作、健康等一样,是人生这个大工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我从入学伊始就意识到它们同等重要,合理地分配时间、精力,积极调整心态,推进整个系统良性循环,对自己的学业有清楚具体的计划,学业效率也许会比现在高,其他方面也不会有什么遗憾。这一点L就做得很好,她的整个系统是良性循环的。

就制度和培养方式而言,从我现在的学业效果来看,只能说我适应得一般。读书课是我们这个团队最重要的学术平台和学术活动,其重要性不必多说。所以,有必要设置得更合理。我很赞同L的建议:修改进程、精选书目。

前两三年的读书课我收获很大,眼界不断开阔,慢慢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和流派(我至今记得读波兰尼、Hargreaves、Lortie等人的书时的那种喜悦)。虽然读得并不轻松,但苦中有乐。尽管底子薄,不时消化不良,但勉强还跟得上进度,愿意读书。整个人是一种攀登的状态,但基础肯定是没有夯实。之后就开始了一系列的闯关:综合考试、开题、发文章,需要输出的时候到了。我渐渐跟不上读书课的进度,招架不过来这诸多的任务,压力和焦虑也渐增。再后来,论文、发表、工作、孩子、健康,哪一个都不能再往后放了,于是只好又一项项地回去捡。与读书课其实已经渐行渐远了。

从我作为在职博士的经历来看,博士学业的前期应把主要精力放在读书和研究方法的学习上,可以在精读本学科精选书目的基础上适当泛读,找到自己的理论兴趣点和研究偏好,夯实基础,读书课应该主要针对这个目的。在博士生完成了综合考试后,其读书和学术活动则应以论文需要为前提。每人应有自己的“小书架”,主要精力去经营自己的自留地(博士论文),支持小组隔周讨论、交流,与导师可以每月见一次,大家互相鼓励、监督彼此的进度。另外,博士生应积极参加一些学术会议,有精力的话也应参加一个课题。对于导师的指导,初期可以是集体学习,中期着重个别指导(主要是论文写作),后期检查验收,有点分层教学的味道。而类似节日聚会、答辩聚餐、RC等活动则可以贯穿始终,既是增强团队凝聚力和交流、传承师门风格的重要途径,也是大家缓解压力、获得情感支持的绝佳机会。

4.为什么有的同学不能尽快完成发表两篇论文的任务?

主要原因是个人能动性,陈老师在这方面提供了足够的信息便利和支持。我以前盲目排斥为发表所需做的各种努力,包括不同期刊采用不同的参考文献格式也让我觉得很恼火,就是不想去做。已发表的几篇文章都是搭了顺风车,比如陈老师组稿、学校同事组稿,都是被动的等待。近来专为发表修改自己手头压着的5篇稿子,经历了焦虑、愤怒、烦躁、拖延,心情渐渐平复下来。随着稿子逐渐梳理得规范,自己也慢慢有了些成就感。虽然刚投出去一两篇,结果如何更是不知,但总算接受这件事情了,既然想在学术这个圈子里生存,就要忍受、接受、适应这个圈子的条条框框或游戏规则。再好的产品没有销售环节也无法为人所知,以后,我在发表方面会积极主动些。发表也是研究者的使命,否则研究如何被不断超越,如何进步?

5.为什么有的同学到快毕业了,或者到期了,才发现自己的学分不够?

每年开学、期末,大家可以互相提醒下。班长也可以发封邮件提醒。

6.为什么有的同学的论文质量似乎不高?

勤写,模仿好“范文”,多改。多请人拍砖,导师多挑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