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新公共管理理论和新自由主义在教育领域的不断渗透与发展,国际上掀起一场高等教育领域科研评价的改革浪潮。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的时代为大学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使得国际经验快速传播。2001年,我国首次在高等教育领域明确提出绩效评价的政策文本。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的再次强调使得绩效评价迅速成为教育评价改革的重点和学界研究的热点。但是国际经验本土化探索的历程本就错综复杂,缓慢而曲折。更何况绩效评价本身就诟病颇多,饱受争议。
(一)学术研究中的高校科研绩效第三方评价
科研绩效评价问题主要包括科研经费投入与产出比的评价、高校教师科研绩效与能力评价等。随着科研评价从对“量”关注转向到对“质”追求,以获得科研潜力和科研产出效率为导向的绩效评价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国内对于科研绩效评价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速度较快。2003年,财政部印发的《中央级科教文部门项目绩效考评管理试行办法》中,将绩效考评管理引入科教管理中来。[27]至今,国内关于高校科研绩效评价的相关研究涌现出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许多学者在科研绩效评价目标、内容、方法、指标以及国内外比较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28]
科研绩效评价的核心应是大学治理其自身的能力,这也是大学坚守自由与自治等传统价值的基本条件。早在21世纪之初,我国学者就提出绩效评价要注重过程和现场调查,指出科研评价中存在不合理的科研成果计量办法、排名、利益导向、考核指标等问题,会助长学术作假和社会浮躁之风,建议科研评价做到方法科学、导向正确、分类评价并加强师德建设、克服学术上的急功近利。目前思辨研究仍主要停留在通过对国内外科研方法、研究文献的梳理和比较分析我国科研评价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仅部分学者从权力、理性、历史、制度和组织等视角深层次地反思大学建设中的评价问题。实证研究则集中在评价指标构建和实践操作,甚少涉及我国高校内部对科研评价机制的需求如何以及为什么要进行绩效评价。[29]
一般来说,高等教育评价中的第三方评价主要有两大目的,一是提高大学教育与研究水平和质量,实现大学的教育目的和社会责任;二是为有效进行教育投资或资源重点配置提供客观依据,解决教育资源浪费,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谁是第三方?”第三方评价的实施机构即评价主体的恰适与否,是否是一个具备组织化、专业化,兼具操作能力和执行能力,且能够得到教育评价对象即用户认可的第三方决定着评价最终目的的达成与否。
第三方评价一路走来并非一帆风顺,各地在不断探索、实践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反复和挫折。一方面,评价机制本身还存在一定缺憾。例如,被委托的第三方学术机构在具体评价细节上往往无法精确把握,从而导致了评价结果的不完整性。我国现有的一些采用民办非企业单位形式注册的评价机构在初创期和运作过程中尝尝面临着专业基础不牢、专业人员不足、机构内部如何治理、如何与社会互动、如何锚定和寻找可靠的用户等等困难和问题。同时,这些机构在与用户的互动中,也存在着双方对“第三方评价”认知差异的问题。第三方评价机构和用户群体之间存在着互动、协作、共生的关系。从用户的角度来说,要想真正实施好第三方评价,就需要有更多的用户来使用,使用者越多,第三方评价就发展得越成熟。用户大多是希望第三方评价机构在评价时多做正面的、积极的评价,而对负面的、消极的评价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第三方评价恰恰是把用户存在的问题给指摘出来,只有找出真问题,才有可能解决问题,展现第三方评价机构的价值。这种在双方的心理和目标预期上存在的偏差,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目前第三方评价还缺少真正的用户。也正是缘于用户方存在着不想花钱自揭短处等顾虑,我国教育领域的第三方评价才难以在短期内形成健康、蓬勃发展的市场。另一方面,市场的不完善、不健全恰恰也是用户在尝试引入第三方评价时最容易面临的困境。这是一种相辅相成的逻辑关系。
总之,第三方评价无法充分发挥出它的优势作用,更枉论把这种优势转化成政府管理改革的强有力支持,要想真正做好第三方评价显然任重道远。因此,为了避免和少走“冤枉路”,使得第三方评价走得更远,必须从实际出发,采取强而有力的手段、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并以此为依据,制止盲目跟风,以决策者的好恶和实用主义需要走上“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道路。
(二)国家教育政策文件中的“第三方评价”
社会公共政策的制定离不开政策研究者和学术界的影响。随着学术界对于第三方评价认识的持续推进和社会需求的增长,教育第三方评价日益受到关注,国家层面的多个教育政策文件也逐渐确立了第三方评价的合法地位。我国政府对于推进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价政策是积极的、连续的,政策态度也是日益明确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改进教育教学评价。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开展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该文件中虽然没有直接使用“第三方评价”一词,但蕴含了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评价活动这层含义。2012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指出要深化科技评价和奖励制度改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教育领域推行以“管办评分离”为基础的“多元评价”,“第三方教育评价”的推动力度得到进一步加强。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明确要求“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强化国家教育督导,委托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价监测”。
2014年,从国务院到各个部委、地方政府,都开始大规模地引入第三方评价。是年,李克强总理至少在7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到了“第三方评价”。时任国家行政学院党委书记的陈宝生认为,2014年可以被视为“中国第三方评价的元年”,国务院层面上对一些重点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第三方评价,给全社会发出一个信号,即第三方评价将会成为政府管理中的一个常态。
2015年,教育部下发《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若干意见》。该意见将现代学校制度和评价制度作为一个整体,明确“推进管办评分离,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是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推进依法治教的必然要求”,“以推进科学、规范的教育评价为突破口,建立健全政府、学校、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等多元参与的教育评价体系”。明确了“学校自评”“政府督导”“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价”的三种评价模式一并发展的架构,具体表述为“大力培育专业教育服务机构,整合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构,完善监测评估体系,定期发布监测评估报告。扩大行业协会、专业学会、基金会等各类社会组织参与教育评价。制定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参与教育评价的资质认证标准。引入市场机制,将委托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价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建立健全招投标制度和绩效管理制度,保证教育评价服务的质量和效益”。此外,2015年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新增添了“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组织专家或者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对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效益和教育质量进行评估,评估结果应当向社会公开”的条文,说明发展第三方评价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界的共识,也有了法律依据。
2016年《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根据不同创新活动的规律和特点,建立健全科学分类的创新评价制度体系。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重申“建立健全教育评价制度,建立贯通大中小幼的教育质量监测评价制度,建立标准健全、目标分层、多级评价、多元参与、学段完整的教育质量监测评价体系”,进一步明确强调“健全第三方评价机制,增强评价的专业性、独立性和客观性”。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指出针对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军事科学等不同学科门类特点,建立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程序规范。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强调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目标是“到2035年,基本形成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在组织实施方面需加强专业化建设,“构建政府、学校、社会等多元参与的评价体系,建立健全教育督导部门统一负责的教育评价监测机制,发挥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作用”。一系列国家政策的相继出台,促进教育科研评价研究稳步向纵深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第三方教育评价”在我国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正越来越展现出独特的价值和意义。政策连续且日益明确显示出这是我国教育体制健全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我国已然开启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中,进一步促进第三方教育评价发展也是必然趋势。但是与高等教育领域行政机构的设置审批相比,我国科学计划项目管理领域评价机构的第三方评价发展相对缓慢和滞后。如何防范第三方评价发展面临的风险,准确预测第三方评价未来发展的方向,仍需参考和借鉴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
(三)实践中的高校科研项目绩效第三方评价
目前为止,我国高校科研项目的评价工作一般还是采用“谁立项,谁管理,谁评估”模式。从项目申报到项目结题的组织管理工作和监督评价工作主要由科研管理部门承担。科研管理部门自己立、自己管、自己查的方式,不可避免地给科研项目验收评价带来一些隐患。例如,评价工作管理松散、评价流程有失严谨、评价活动中存在重人情拉关系、本位主义等现象。这种评审体制机制下得出的评价结果,会有失公允,评价工作的严肃性、权威性和科学家的公信力受到了公众越来越多的质疑。
社会对第三方教育评价的需求在于第三方的相对独立性、客观公正性、专业性。我国科研管理部门已经意识到了上述问题,并开始以设立独立的评价机构、办公室等方式探索第三方监管的评价模式。1998年后,上海教育评估事务所、云南高教评估事务所、江苏教育评估院等政府主办的省级评估机构建立,2004年教育部成立高等教育评估中心,这些机构主要进行的是第一方评价或第二方评价,偶尔也开展一些带有第三方评价性质的工作。第三方教育评价在我国真正得以推广和实施始于2010年。此后,北京等地就开始委托第三方的财务公司邀请包括教育、管理、财务等方面的专家在内的专业人士对教育经费使用进行事前、事中、事后评估,并在全国多地推广,这类评估的主体虽是财政经费,却与教育直接相关。麦可思公司进行的大学生就业调查、多家公司进行的大学排名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第三方教育评价性质,也有一些学校或政府委托第三方进行评价、撰写质量评价报告。[30]
我国科研绩效第三方评价的实践主要集中在科研项目验收评价阶段暨科研成果鉴定方面。为探索和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型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科技部早在2009年就启动了科技成果评价试点工作,中科合创是经科技部等有关部门批准成立的我国第一家第三方科技成果评价机构。2016年,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提出把第三方科技成果评价结果作为财政科技经费支持的重要依据。通过第三方专业评价机构对科技成果的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将有利于获得投资方和合作方的认可,有利于技术交易的顺利进行,有利于获得政府支持。[31]
自2013年起,中科院北京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和中关村兰德科教评价研究院合作开展第三方科技评价的探索。2015年首次发布了机动车尾气治理“尾革”技术等一批通过第三方科技评价的成果,第三方科技评价在线平台、第三方科技评价理论与方法框架也同时公布。同时,还建立了以101位两院院士为核心的专家数据库,利用“互联网+科技评价的理论和方法”,采用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机评和人评相结合、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委托并指导北京中科国睿软件开发有限公司研发了第三方科技评价在线平台。第三方科技评价重在科技成果的先进性、成熟度、产业化和市场化评价,用户体验是第三方科技评价的重要方法。[32]
第三方科技评价的探索也扩展到了高教领域。2021年3月10日,首批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之一的滨州职业学院在其官网发布了《关于征集社会中介机构(第三方)评价科技成果的通知》。此举的目的是“按照省、市科技部门关于进一步改进和规范科技成果登记工作的通知要求,为弥补学院现有科技成果不足的现象,优先支持支撑和引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技术难题的校企、校政合作成果进行社会中介机构(第三方)评价”[33]。
但就目前我国的发展情况来看,与建立完全独立的第三方评价机制还有较大差距,尚未形成开展独立第三方机构评价的氛围和实力。第三方教育评价的发展本身是多方协调的过程,单靠政府的主观意愿提倡,或单靠社会急切盼望都很难实现有效发展,而需要几方面在有共识的基础上,多多沟通、互动、协调,逐渐提高专业性、信誉度、规范性和需求层次。这其中常出现的问题是,初生的第三方教育机构不完善,还会存在一些明显缺陷,导致部分公众不仅不相信,还会抵制、蔑视,甚至揪住一些问题不放;政府从怕出事、不出事的角度出发,一出问题立马出手取缔,第三方教育评价本身缺少成长和发展、完善的时空和机会,也就长久发展不起来。
因此,推动中国第三方教育评价的良性与健康发展,除了多方主体的默契配合,还有一些关键性门槛必须逐一迈过。第一道门槛是建立众多的多元和多样性的第三方教育评价机构。第二道门槛是提高对第三方教育评价结果的使用和认识水平,建立第三方教育评价结果使用机制。第三道门槛是建立并逐渐完善第三方教育评价行业标准。第四道门槛是形成第三方教育评价系统自身的完善机制。[34]
【注释】
[1]国家统计局等:《2019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2020-08-27][2020-10-08]www.stats.gov.cn/tjsj/zxfb/202008/t20200827_1786198.html。
[2]郑睦霞:《我国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云南科技管理》,2009年第1期。
[3]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科学技术评价办法(试行)》,《科技日报》,2003年11月6日。
[4]肖人毅:《面向过程的科研项目评价方法研究》,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
[5]吴定会:《我国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动态跟踪评价体系的构建与案例验证》,《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8期。(www.xing528.com)
[6]李艳玲:《高校科研项目评价问题研究》,北京邮电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
[7]张凯泽:《我国高校纵向科研项目管理制度现状、问题与对策》,《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年第2期。
[8]王雪珍:《高校科研项目绩效评价研究——企业绩效评价理论在高校科研管理中的应用》,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9]吕晨:《高校科技经费的财政投入效益研究》,南京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10]陈浩:《基于理想窗宽的DEA视窗分析模型的我国高校科研评》,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
[11]张弛:《基于DEA的高校院系科研效率评价研究》,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12]陈敬全:《科研评价方法与实证研究》,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13]刘娟:《政府主导型的高校科研成果评价研究》,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14]吴刚:《高校科研项目资助绩效评价及其对策研究——以浙江省的实践为研究案例》,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15]王琳娜:《基于“第三方”视角的中国特色科技评价体系研究》,济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16]卿颖:《我国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研究》,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17]李艳玲:《高校科研项目评价问题研究》,北京邮电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
[18]陈小锋:《湖北省高校政府投入科研项目绩效评价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年。
[19]李诗琪:《高校科研项目绩效评价体系研究及应用》,华东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
[20]刘威:《高校院系科研绩效综合评价与优化研究》,华北电力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年。
[21]汪凌洲:《高校科研项目经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以H大学为例》,华中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
[22]王涛:《北京市属高校科研预算拨款研究》,北京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年。
[23]王曦:《高校科研项目绩效评价研究与应用——以N高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为例》,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年。
[24]丁宇:《基于国家主导的科研评价制度建设》,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25]陈洋子:《大学科研评价体系的国际比较研究》,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年。
[26]谢静娴:《我国科研项目第三方评估研究》,东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年。
[27]高涵、付旭敏、邢艺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科研评价研究:现状、热点及趋势》,《大学》(研究版),2020年第5期。
[28]例如(1)张国春:《借鉴国际科研计量评价方法构建新的人文社会科学科研评价体系》,《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1年第1期;(2)蔡永红、林崇德:《绩效评估研究的现状及其反思》,《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3)杜伟:《高校科研评价现状与完善途径探析》,《高等教育研究》,2004年第4期;(4)宗晓华、陈静漪:《英国大学科研绩效评估演变及其规制效应分析》,《全球教育展望》,2014年第9期;(5)杨瑞仙、梁艳平:《国内外高校科研评价方法比较研究》,《情报杂志》,2015年第9期;(6)阎凤桥、闵维方:《从国家精英大学到世界一流大学:基于制度的视角》,《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7年第1期;(7)李辉、赵嘉仁:《我国高校科技评价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中国集体经济》,2017年第23期;(8)刘瑞儒、何海燕:《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中期绩效考核评估研究》,《研究生教育研究》,2018年第2期;(9)白强:《大学科研评价旨意:悖离与回归》,《大学教育科学》,2018年第6期;(10)操太圣:《遭遇问责的高等教育绩效化评价:一个反思性讨论》,《南京社会科学》,2018年第10期;(11)严萍:《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机构的基本特征与建设路径》,《高教探索》,2019年第10期,等等。
[29]刘丽华:《我国高校科研绩效评价的困境与审思》,《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20年第2期。
[30]储朝晖:《中国第三方教育评价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兼论第三方教育评价机构联谊会发展》,《评价与管理》,2018年第2期。
[31]沈春蕾:《第三方科技成果评价:用专业说话》,《中国科学报》,2019年7月25日。
[32]陈磊:《第三方科技评价理论与实践成果发布》,《科技日报》,2015年10月22日。
[33]滨州职业学院:《2021年度学院科研成果第三方评价通知》,[2021-03-10][2021-04-02]https://kyc.bzpt.edu.cn/2021/0310/c1236a32417/page.htm.
[34]储朝晖:《迟迟不就位的第三方教育评价》,《光明日报》,2016年1月26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