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科研项目资助绩效第三方评价国际比较研究

高校科研项目资助绩效第三方评价国际比较研究

时间:2023-10-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年来,随着“第三方评价”在教育与科学技术领域的广泛应用,“第三方评价”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概念。国内关于第三方评价的研究则起步较晚,进入21世纪后才逐渐成为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自日本政府在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中引入第三方评价以来,日本学术界对于“第三方”的概念界定一直未能达成共识。广义上的第三方评价主体,包括社会团体、相关的科研机构、民间评价机构等。

高校科研项目资助绩效第三方评价国际比较研究

近年来,随着“第三方评价”在教育科学技术领域的广泛应用,“第三方评价”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概念。对于何谓“第三方评价”,学术界见仁见智。国外关于第三方评价的研究和讨论起步较早,多集中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和科研计划项目管理领域。国内关于第三方评价的研究则起步较晚,进入21世纪后才逐渐成为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

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高等教育学家伯顿·R.克拉克(Burton R.Clark)(1982)在其著作《跨国视野下的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研究》中提出了“缓冲机构说”,把第三方评价表述为“buffer organization/institutions”,认为“这种独立于政府和高校的中介组织,虽然并非唯一的、具有巨大学术影响的工具,却是先后被各国所采用的、在高等教育不同领域和政府的各级机构中实施的一个主要方法”。[14]受克拉克“缓冲机构说”理论的影响,其后学术界关于大学中介机构的研究长期局限于大学与政府之间。

伊莱恩·伊尔·卡瓦斯(Elaine El-Khawas)(1994)在其著作《外部保障系统》中首次对评价中介机构进行了概念界定,即“评价中介机构的创建一般而言是为了紧密政府部门同独立组织间的关系,以便达到一种特殊的公共目的。评价中介机构是一个正式创建起来的团体”[15]。此后虽有一众学者对此概念内涵进行了丰富和完善,但本质上并没有脱离伊莱恩·伊尔·卡瓦斯所提出的独立于政府之外的中介机构这一论述。(www.xing528.com)

日本政府在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中引入第三方评价以来,日本学术界对于“第三方”的概念界定一直未能达成共识。日本学者越野泰成认为大学相关评价由以下三部分组成:①各大学实施的自我检查和自我评价;②校外的第三方机构实施的评价及政府机构实施的评价;③其他公共媒体、企业以及高校从业人员等利益相关者实施的评价。[16]其中,①体现了二战后日本政府秉承的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的教育理念,通过把大学教育研究活动的目的、特征与成果等信息向社会公开,明确存在的问题和亟待解决的课题,从而谋求维持和提高大学教育教学质量。②则是日本政府为了完善监督制约机制,由文部科学省组织策划指导,以相对独立于政府和大学之外的专门评价机构为操作实体,对大学的办学资格和教育教学质量等进行评价的活动。第三方评价进一步缩小了大学信息公开情况与公众期望的差距,打破了“象牙塔”的藩篱,促使大学从封闭走向开放,与社会进行“对话”,让社会公众得以了解、监督并参与到大学管理中来。高等教育领域的第三方意味着学术追求与社会效益兼顾。

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就有学者在报刊上发表介绍教育领域的第三方评价的学术文章。教育界围绕第三方评价的学理探讨及相关实践,至今也已走过二十余年历程。我国学者陈静等认为第三方评价又称社会评价,是一种和内部评价有显著区别的外部评价形式。“第三方”主要是指处于第一方(被评价对象)和第二方(服务对象)之外的某个客体,意味着独立、他者与客观。一般意义上,第三方同第一方、第二方之间既不存在行政上的隶属关系,也没有经济上的相关性,是具有独立性的第三方。广义上的第三方评价主体,包括社会团体、相关的科研机构、民间评价机构等。[17]我国学者储朝晖认为,可以把教育领域的第三方评价理解为在整体社会法治框架内,教育主管部门让渡专业的空间,专业第三方机构发挥独立于政府和学校的社会中介组织的主体功能,以服务外包的方式对教育教学及管理等各方面进行评价的活动。这一模式的核心在于该评价活动是由与教育活动本身无直接利益关系的第三方专业组织实施,具有更强的中立性和客观性。从广义的范畴讲,所谓的“第三方”包括了研究机构、高等院校、教育智库、民间机构、社会公众和舆论等不同主体。[1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