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在模型验证方面得到以下四条结论:
第一,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模型适配度良好,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解释力度良好。
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模型的适配度显示,基本适配鉴定基本符合标准。模型整体适配指标包括绝对适配指标(GFI、AGFI、RMSEA)、增值适配指标(NFI、RFI、IFI、TLI、CFI)与简约适配指标(PGFI、PNFI、CN)等均符合建议适配标准。在内在品质部分,所有参数统计值均达到显著性水平,潜在变量的组合信度也符合标准,这表示内在品质尚可。在整体模型的结构关系中,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共同直接影响研究生个体动机,可解释变异程度达50%;社会环境、个体动机和学校环境可直接或间接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特征,解释变异量达46%,但对创新产品的解释力度不佳。
第二,研究生创新能力特征、社会环境、学校环境、个体动机均正向影响研究生创新产品取得。
从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模型中五个二阶潜在变量间关系的检验可知,除社会环境→研究生创新能力特征、学校环境→创新产品、社会环境→创新产品、个体动机→创新产品四条路径因未达到显著标准已在修正中删除外,其余六个假设皆正向且达显著水平,包括:学校环境→个体动机、社会环境→个体动机、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学校环境→研究生创新能力特征、个体动机→研究生创新能力特征、研究生创新能力特征→创新产品。
上述路径检验结果呈现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评价五个要素间的正向结构关系,即学校环境越是适宜,研究生创新的个体动机越强烈;社会环境越适宜,个体创新动机越强烈;学校环境越适宜,研究生创新能力特征越显著;研究生个体动机越强烈,创新能力特征越显著;研究生创新能力特征越显著,创新产品的表现就越好;社会环境与学校环境间有显著的相互影响关系。同时,社会环境、学校环境、个体动机虽然不直接对研究生创新产品的取得产生影响,但也可以通过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进而达到产生创新产品的目的。(www.xing528.com)
总而言之,社会环境、个体动机、学校环境和研究生创新能力四个潜在二阶因素或直接、或间接,均正向影响研究生创新产品的取得。
第三,影响研究生创新产品获得的外因变量为国家政策、家庭环境、内在动机、外在动机、培养理念、培养主体、培养方式、培养条件、学术氛围、建构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提升转化,而社会文化则影响不显著。
经由探索性因素分析确立而来的外因变量,可归为四个潜在构面,分别为社会环境(国家政策、社会文化、家庭环境)、个体动机(外在动机、内在动机)、学校环境(培养理念、培养主体、培养方式、培养条件、学术氛围)和研究生创新能力特征(建构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提升转化)。研究经验证性因素分析及整体模型检验后,发现社会环境构面中社会文化解释力不佳予以删除。以此将研究生创新产品获得的外因变量确立为13项,包括国家政策、家庭环境、内在动机、外在动机、培养理念、培养主体、培养方式、培养条件、学术氛围、建构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提升转化。
第四,学校环境、个体动机直接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社会环境则通过个体动机间接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
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因素包括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和个体动机三方面的因素。其中,学校环境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最大,效果值为0.464,其中直接效果值为0.324,通过个体动机的间接效果影响值为0.140。个体动机直接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直接效果为0.438。社会环境则透过个体动机对研究生创新能力产生间接影响。由此可知,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提高的关键因素是营造良好的培养环境,学校环境在培养理念、培养方式、培养主体、培养条件和学术氛围上的影响不仅直接作用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而且也可以通过激发研究生创新的个体动机实现间接影响。社会环境虽然并不直接作用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但可以通过国家政策扶持和家庭的鼓励与支持,激发研究生个体动机,进而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