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一词是现代科学研究中普遍采用的一个术语。从语义上分析,古代汉语中的“模”意指一种技术或方法,如《说文解字》的解释为:“模,法也。”[34]而“式”,意指形式、样式、格式。把这两个字联结在一起,“模式”是指制造实物的模型或样式。《现代汉语词典》将“模式”解释为:“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们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35]显然,这是从静态角度揭示“模式”的“典型性”和“可模仿性”,主要指实物的标准样式。随着概念的广泛使用,“模式”的语义已经发生改变,它在原来特指实物的基础上拓展到非实物标准样式的含义,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方法体系、范式体系、结构体系等,如在社会学的研究中,模式指“研究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的理论图示和解释方案,同时也是一种思维体系和思维方式”[36]。因此,模式既是理论的具体化,又是经验的抽象概括。“一方面,它可以在实践经验基础上经概括、归纳、综合而提出模式,经实践普遍验证后上升为理论;另一方面,它可以在有关理论指导下,经类比、演绎、分析而提出不同模式,进而到实践中加以应用,使其具有指导实践的功能。”[37]
本研究认为,模式是在一定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由若干要素构成的,具有系统性、简约性、中介性、可仿效性的某种活动的理论模型和操作样式。研究生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模式的特殊形式,是在一定培养理念指导下,依据高层次人才成长规律和社会发展需要,构建的较为稳定的研究生培养的理论体系和组织方式。其系统性是指研究生培养模式相对于研究生教育而言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而相对于研究生培养模式各要素而言又是一个大系统,其系统性是开放性与封闭性的辩证统一。简约性是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的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诸因素的最佳结合与构成[38]。中介性是指研究生培养模式是一种理论模型和操作样式,包括理论体系和实践依据。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没有实践检验的理论是空洞的,所以应该运用模式将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可仿效性是指研究生培养模式一旦形成,就既有特殊性,又有普适性,可以被借鉴和模仿。就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而言,目前有多种不同的观点。就要素数目而言,有“三要素说”、“四要素说”、“五要素说”、“六要素说”;就要素的分类依据而言,有“体系说”、“环节说”和“指标说”等[39]。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是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殊形式,其核心在于通过改革学校培养模式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相对于其他环境而言,学校教育环境在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中起着主导作用。这是因为,学校教育环境具有“可控制性”和“可选择性”,可根据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选择和控制其内部环境条件,有效组织和利用环境中各种有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因素,调节和控制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形成有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就学校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而言,主要体现在培养理念、培养主体、培养方式、培养条件和学术氛围[40]五个层面。
第一,在培养理念方面。培养理念是培养主体对研究生培养活动的本质、功能、目的、原则和方法等的认识,是研究生培养活动所遵从的教育观念。受传统教育观念与当今急功近利思潮的影响,在我国当前研究生培养中,明显存在着重继承轻创新、重物本轻人本的价值取向,表现在研究生培养理念上则是重知识积累轻创新能力提升、重科研数量轻科研质量、重应景文章的写作轻现实真问题的研究等,这导致研究生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功利思想泛滥、人文精神失落、创新意识弱化、泡沫学术泛滥等现象。
第二,在培养主体方面。培养主体包括设计主体、组织主体和实施主体,其中研究生导师是核心要素。导师的知识水平、道德品质、治学态度、指导方式等,是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因素。高水平的导师能够站在学科前沿,预见学科发展方向;他们治学严谨,对研究生严格要求,鼓励研究生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他们品德高尚,教书育人,能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研究生。(www.xing528.com)
第三,在培养方式方面。从入学选拔方式来看,“以分定取舍”不能正确衡量学生的全面素质;“偏重理论考试”不易考查学生的创新潜能;“一考定终身”难免发生“漏才”现象;“近亲繁殖”则阻碍不同学术思想的交融。从课程设置来看,或过于偏重统一的课程安排,忽视富有个性特色课程计划;或过于偏重专业课程,忽视交叉学科与边缘学科的学习。从教学方式来看,不少导师过分强调知识学习,忽视方法论的指导,“本科化”、“满堂灌”倾向依然严重。从学位论文方式来看,虽然选题、开题、指导、答辩的关口甚多,但把关不严,使不少程序形同虚设。从管理方式来看,主要问题是“刚性”的制度规范有余,“柔性”的氛围营造不足。培养方式上的这些缺陷必然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四,在培养条件方面。完备的硬件条件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保障,但目前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生均可支配教育资源日趋紧张,如实验仪器设备、图书资料、数字化与网络化平台建设等都不能满足研究生培养要求。研究生实践与科研训练也不能满足需求,在有些高校中研究生的实践教学常常被置于从属地位。中科院前院长路甬祥曾指出,自研究生扩招以来,研究生参与科研实践和社会实践机会明显减少。上海交通大学一课题组对教育部直属的71所高校的教学质量进行调查的数据表明,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2000—2004年间研究生教学实验时间同比下降了38%[41]。在一些研究生培养单位,研究生即使能够参与科研实践,也难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往往成为导师完成科研任务的“打工仔”。
第五,在学术氛围方面。目前的研究生教育,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具体表现为缺乏自由、民主、进取、宽容、争鸣,缺乏引领创新、鼓励竞争、促进学术交流的激励政策,缺乏良好平台的支撑。
浓厚的创新氛围和充满活力的管理机制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良好环境。改革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需要以培养理念更新为先导,以培养方式改革为重心,以培养主体改革为促进,以培养条件和学术氛围建设为保障,整体优化教学环境,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