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王莽辅佐中朝和外朝,中国历史讲述帝国精神

王莽辅佐中朝和外朝,中国历史讲述帝国精神

更新时间:2025-01-17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王莽立即上书反对,以保护自己姑姑的地位与权力,他的意见当然得罪了新皇帝与新外戚,于是在斗争中,他被从中央朝廷赶了出来,到地方上去了。其次,对王莽来说,更幸运的是,汉哀帝在位的时间,总共只有短短的六年多。王莽尊重孔光,和孔光共同执政,和外朝维持良好的关系。这意味着原本外戚出身的王莽,已经成功转型为儒者的领袖了。在汉平帝朝,王莽和孔光合作达成了一件从汉武帝朝之后就没见过的事——将中朝和外朝结合在一起。

汉哀帝即位时,王莽担任大司马,他给新皇帝的第一个建议就是朝廷要限田、限奴婢。后来,他和当时的丞相孔光还真的拟出了一套限田、限奴婢的办法。这套办法,当时虚弱的朝廷体制是无法落实的,它徒具虚文,却让王莽的名气更大了。

汉哀帝不是汉成帝的亲生儿子,当上了皇帝后,他就带来了他的母亲丁姬和他的祖母傅太后。于是,丁家和傅家就变成了新的外戚,他们也就必然和原本不可一世的旧外戚王家产生了矛盾。汉哀帝即位后的第一件事,是要把丁姬升格为丁太后,把傅太后升格为傅太皇太后,要改她们的尊号。但这件事遇到了大麻烦,那就是原来的王太后,也就是王莽的姑姑王政君,也理所当然要被尊奉为王太皇太后。

一朝可以有两个太皇太后吗?王莽立即上书反对,以保护自己姑姑的地位与权力,他的意见当然得罪了新皇帝与新外戚,于是在斗争中,他被从中央朝廷赶了出来,到地方上去了。

这段经验,对王莽来说,真是因祸得福。首先,他脱离了原来的外戚权贵身份。社会上的眼光,现在看的不再是他们王家,而是丁家和傅家。再加上汉哀帝宠爱董贤,于是董家也在这日益混乱破败的王朝政治中参了一角。朝廷被丁、傅、董等新外戚搞得乌烟瘴气,这就让大家相对怀念起原来的旧外戚王家了。新旧对照,大家难免觉得以前王家当权时,朝廷还没那么糟,更重要的是,王家当权时,还有个行为格外不一样且值得尊敬的王莽。

其次,对王莽来说,更幸运的是,汉哀帝在位的时间,总共只有短短的六年多。汉哀帝死了,没有留下子嗣,于是丁太后、傅太皇太后连带失去了身份。于是,政局的决定权就回归到在皇族伦理中地位最高的人——汉元帝的皇后、汉成帝的皇太后王政君的身上。

王政君和王莽商量后,立了汉元帝的一个孙子刘衎为皇帝,他就是汉平帝。汉平帝被找来继位时,只有九岁,而且他的身体很不好。以今天的医学来推断,汉平帝可能患有严重的先天性贫血症,病发时四肢和脸孔会发黑。(www.xing528.com)

有鉴于汉哀帝朝所发生的事,汉平帝继位有个前提条件,那就是汉平帝的亲生母亲不能入宫,以防止再发生如丁家、傅家等多重外戚斗争的状况。这样的做法,对才九岁的汉平帝来说当然很残忍,当然也是出于保障王家权力的私心,不过在那样的时代氛围下,这是受到肯定的、欢迎的。

经历了汉哀帝朝之后,没有人想要再看到一个新的外戚进来。王家相对最好,也最值得信赖。而且阻却新的皇太后,意味着掌权的王家意识到外戚的问题,也试图缓解外戚所带来的政治破坏。

汉平帝即位后,由孔光担任丞相。王莽尊重孔光,和孔光共同执政,和外朝维持良好的关系。王莽的形象,使他在儒者之间得到很高的支持。他离开中央朝廷期间,汉哀帝元寿二年(公元前2年)发生了日食后,便有贤良文学共同上书,表示天象显示朝廷应该广为用人,而他们明确推荐的人才,排名在最前面的就是王莽。

这意味着原本外戚出身的王莽,已经成功转型为儒者的领袖了。他不是单纯靠外戚干政将西汉消灭的。在汉平帝朝,王莽和孔光合作达成了一件从汉武帝朝之后就没见过的事——将中朝和外朝结合在一起。和外朝的紧密合作也就更突显了王莽尊经的态度,以及年轻时“勤身博学”“折节为恭俭”的背景。别忘了,在西汉,经学是非常重要的政治资本。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成功地将天置放在皇帝的权威之上,它使皇帝都不得不接受各种灾异现象的节制。今文经学,尤其是谶纬的发展,又塑造出另外一个高于皇帝的权威,那就是神化了的孔子。王莽懂得尊经、敬孔,顺应着这样的社会信仰,他分沾了经学与孔子的权威,因而得以逐渐凌驾于日益贬值的皇帝之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