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明显,纬书的作者至少是熟读董仲舒著作的。董仲舒的思想系统,过去被放入儒家的谱系中,但以儒家儒术的脉络察看其影响与继承,其实走错了路。真正继承董仲舒的,是谶纬。
董仲舒主张孔子受了天命,为新王“创制”,谶纬就接着夸大孔子的神性。残留下来的纬书一共有七类,传统的六经都有相应的纬书,还有与《孝经》相应的纬书。《孝经》在这个时代被特别标举出来,就是因为今文经学宣称,孔子受命之后,写了《春秋》和《孝经》,这两部书是孔子特别写给后世新王的指导。
《孝经》的纬书发明了这样一段孔子写《孝经》的神话。对此,南朝梁沈约在《宋书·符瑞》中综合记载:“孔子作《春秋》,制《孝经》,既成,使七十二弟子向北辰星罄折而立。使曾子抱《河(图)》、《洛(书)》事北向。孔子斋戒,向北辰而拜,备告于天曰:‘《孝经》四卷,《春秋》《河》《洛》,凡八十一卷,谨已备。’天乃洪郁起白雾摩地,赤虹自上而下,化为黄玉,长三尺,上有刻文。孔子跪受而读之曰:‘宝文出,刘季握。卯金刀,在轸北。字禾子,天下服。’”
这真是一段奇文!意思是,孔子写完《春秋》和《孝经》之后,率领七十二个弟子进行祭拜。这个作者显然不知道,孔子的“七十二弟子”是后来的人整理统计的,这些弟子分散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方,后来的入门时,有些之前的已经死了或散了,绝对不可能有七十二个弟子聚在一起的事。
因为曾子以孝闻名,所以《孝经》很可能是在曾子这个支系中出现的。因此,在描述中,是曾子带的头,他捧着神秘的《河图》《洛书》,而孔子打扮得像后来的道士般,即《孝经授神契》中说的“簪缥笔,衣绛单衣”,对天祭拜。然后,天立即有了反应,产生了白雾、赤虹,还送下一块长三尺(约合七十厘米),上面写了字的黄玉。黄玉上写的,就是谶(书),即对孔子彰示的预言。
预言说的是什么呢?很简单:这些宝文是要交给刘季(刘家的小儿子刘邦)的。这里都已明确地说出刘季的名字了,后面却还要故弄玄虚,像谜语般将“刘”字拆成“卯金刀”,“季”字拆成“禾子”,然后说如此天下就会服从。
谶纬以孔子为主角,创造了很多关于他的神话。《论语撰考谶》《春秋演孔图》《孝经钩命决》等写出了一个不像人,或者说几乎不是人的孔子。神话里的孔子因母亲“感黑帝而生”,这是为了让他在五行中有个明确的位置,担任受命却未登基的“素王”。因而,他的母亲颜征在就要和夏、商、周的帝王母亲一样,在梦中与黑帝交而受孕。
孔子名“丘”,他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因为他的额头长得很怪,是“反丘”,意思是像个盆子一样凹了下去。反丘最特别之处,就是它会积水,能将德泽留住,即“德泽所兴,藏元通流”。而且,孔子长得比一般人高壮得多,“长十尺(约合两百厘米),大九围”,且“坐如蹲龙,立如牵牛”。意思是,孔子坐下来像条龙,站起来像头牛。(www.xing528.com)
此外,他自己还会发光,这使他近看像昂星,望之如北斗星。他的嘴唇也跟一般人的不一样,“仲尼斗唇”,即他的嘴唇又厚又重,因为它要包纳一个跟一般人大不相同的舌头。而他的舌头足足有七层,这样的舌头讲出来的话就格外有分量,格外有权威。另外,“仲尼虎掌”“仲尼龟脊”,也就是,他的手掌、他的背脊,通通呈现异相。
天啊,这样的孔子,活生生就是个怪物!谁会愿意见到他,还把他当老师?
但是,这还没完,就连孔子的弟子都不是正常人。子张、子夏的眼睛很大,而且他们和老师一样,脸上有凹下去会积水的地方,只是他们的凹不是长在额头上,而是长在嘴边,也就是超级大酒窝。所以,他们随时看起来都笑得很开心。颜回、子贡和曾子则是头上长角的。
因为孔子不是正常人,所以他写了《春秋》和《孝经》之后,上天会垂下黄玉跟他说未来的刘季会让“天下服”。因为孔子不是正常人,所以他也不是用我们一般认定的正常方式写《春秋》和《孝经》的。
《孝经右契》说,孔子夜里做梦,他在梦中见到一个孩子,便问孩子是谁,在这里做什么。孩子就说自己看见了一只奇怪的动物,它有羊头,头上有角,角末有肉,这显然指的是麟。孩子说完了就向西边走。孔子意识到麟出现了,这代表天下已经有主,他跟随孩子到了一个神秘的地方,真的就见到麟了。麟见到孔子,把孔子的耳朵捂起来,从嘴里吐出三卷书给他……
搞了半天,原来书也不是孔子自己写的,而是麟从嘴巴里吐出来送给他的。这也太容易了吧!其实,在谶纬中,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按照《论语撰考谶》的说法,孔子是个水精,是五行中水的化身,按照五行的理论,制度属于水,所以孔子会长于制定制度,可以为后世的汉朝制法。
所以,孔子成为“素王”是命中注定的。连带地,他的弟子们成为“素臣”也都是命中注定的。他们都是上天送下来的,都是异于常人的,都不是人生父母养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