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对“西狩获麟”的新解释,一来,更进一步抬高了孔子的地位。此后,孔子不再是《公羊传》里描述的在现实中受挫的圣人,而是变成了实际承受天命,由神秘的意志天选定的“素王”。二来,西汉也因此而得到了新的合法性基础。也就是说,汉和秦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西汉承袭了孔子,承袭了《春秋》,从孔子那里接过了天所认可的正统。当然,它还有第三个作用,董仲舒也借此抬高了自己学习的《春秋》,这使《春秋》被奉为汉朝的存在依据与最高指导原则。
董仲舒用天命的交接,通过孔子让汉直接继承周,将历史上的秦朝取消了。“西狩获麟”的解释,又与西汉一朝越来越流行的五行观念发生关联,五行的相生相克就产生了对应的朝代变化。董仲舒的天,和周人原来的想象相比,更为具体了,天就是阴阳、五行,四时递变、五行相生相克。而且,这套规律管辖自然,也管辖人事,因此“天人感应”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从董仲舒开始,阴阳五行和儒家结合在一起了,或者应该说,他将儒家巧妙地阴阳家化,完成了新的思想统合。
《汉书·董仲舒传》如此描述董仲舒:“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
意思是,董仲舒是当时的名师,他早有传奇的名声流传,比如说,他有很多学生,自己没办法一一教授,就层层安排,最近的学生他自己,这些学生再教另外一批学生,另外一批再教更后来的学生,有些学生从来没有见过他。再比如说,他专心用功,三年连窗外的园子都不看一眼,全部注意力都在书本上。因此,他的学术水平精湛。而且,他本人的所作所为也都严格按照礼,所以学生士人都以师尊之礼对待他。
因为名气大,所以“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仲舒以贤良对策焉……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仲舒治国,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
意思是,通过荐举,他得以到汉武帝面前提出了著名的《举贤良对策》,这使他受到汉武帝的赏识。他最重要的本事,就是用“非常”的灾异现象来推论解释阴阳五行的运作规则。这本来是阴阳家的思想,但董仲舒以《春秋》作为这套思想的根源,将儒家和阴阳家进行了结合。(www.xing528.com)
不过,他在汉武帝朝并不是一路顺遂的,中间曾遇到过一个重要的挫折,即“中废为中大夫”。这件事发生在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这年四月和六月间连续发生了两场火灾,这先烧掉了“辽东高庙”,接着又烧了“高园便殿”。火灾当然属“非常”,即灾异现象,于是,董仲舒为这两场火提供了解释。
他的解释是,这是祖先在警告汉武帝,提醒他“秦受亡周之敝,而亡以化之。汉受亡秦之敝,又亡以化之。夫继二敝之后,承其下流,兼受其猥,难治甚矣”。意思是,西汉成立的基本条件很差。周朝衰敝的状况,秦没来得及解决,很快就灭亡了。西汉一朝成立之后,相当于继承了周朝和秦朝的衰败状况,所以西汉在治理上困难重重。
先天条件那么差,西汉小心治理都不一定能成功,所以绝对不能再犯错。可是眼前就有明显的错误,“又多兄弟亲戚骨肉之连,骄扬奢侈,恣睢者众,所谓重难之时者也”。也就是说,刘姓宗亲倚仗王朝的权力,骄傲、奢侈、浪费、贪婪等,这让许多人都看不过去,且怀恨在心。如果他们继续这样下去,那么王朝就有倾覆的危险,所以祖先以烧祖庙的灾异给予严重的警告。
既然如此,那西汉一朝该怎么回应呢?董仲舒不客气地建议“视亲戚贵属在诸侯远正最甚者”,以及“视近臣在国中处旁仄及贵而不正者”,“忍而诛之”。意思是,从宗室贵族中找出最不像话的,从他们身边的宠臣中找出为非作歹的,立即杀了,以示接收到了祖先的警告,愿意有所挽救,有所作为。
可以想见,董仲舒的意见对“亲戚贵属”和“国中近臣”产生了多大的威胁!他们当然不能坐视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看法来伤害他们。于是,他们就联络主父偃出面反扑,控告董仲舒“大不敬”。他们认为,连续两座祖庙起火,如果按照董仲舒的解释,这不是意外,而是祖先传达的信息,那么他的意思是这两场大火烧得有道理,烧得好,而且其烧起来的原因竟然是汉武帝纵容“亲戚贵属”,这不是在指责皇帝吗?
于是,汉武帝将董仲舒的意见交付大家讨论。参与讨论的有董仲舒的学生吕步舒,他是靠董仲舒的提拔才来到长安进入朝廷的。但他不知道这个意见是老师董仲舒的,讨论时痛斥这个意见为“大愚”!连自己的弟子都反对,董仲舒的罪名也就成立了。他被判为死罪,差点为此送命,还好汉武帝下令赦免,“废为中大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