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枚乘《七发》对汉赋风格的影响及其结构原因

枚乘《七发》对汉赋风格的影响及其结构原因

时间:2023-10-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汉赋风格有更大影响的,还有枚乘的《七发》。《七发》之后的《七激》《七兴》《七依》《七辩》等,都是用赋体写的文章。不过,这样的意见,和《七发》的原文之间,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七发》一开头就说“楚太子有疾”,且病得很重。耐着性子仔细读《七发》,我们就能够了解作者枚乘为什么要将之写成两千多字的长文,尤其是为什么要设定文章的结构为七段,以及这样的七段结构为什么在那个时代引发了众多的模仿者等。

枚乘《七发》对汉赋风格的影响及其结构原因

对汉赋风格有更大影响的,还有枚乘的《七发》。在题目上,《七发》并未明确地标上“赋”字,但自从《七发》之后,“七”就成了汉赋中最常见,也最重要的数字。《七发》之后的《七激》《七兴》《七依》《七辩》等,都是用赋体写的文章。

刘大杰如此描述《七发》:“《七发》虽未以赋名,却纯粹是汉赋的体制。全篇是散文,用反复的问答体,演成为一故事的形式……它同《鵩鸟(赋)》比较起来,有两个和汉赋更相接近的特点。第一,它的文字语气不像《鵩鸟(赋)》那样平淡实在,已趋于辞藻的华美与形式的夸张了。其次,它不是说理的,完全是叙事写物的。……这篇文字的意义是没有的。两千多字的长篇是说明声色犬马之乐,不如圣贤之言的有益。要说到赋的讽喻的功用,大概就在这一点。”

刘大杰的意见很有代表性,尤其是那严厉的评断:“两千多字的长篇是说明声色犬马之乐,不如圣贤之言的有益。”不过,这样的意见,和《七发》的原文之间,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七发》一开头就说“楚太子有疾”,且病得很重。于是,一位从吴到楚的客人前往探望,问太子是怎么生病的。然后,客人就循序渐进地提出了各式各样的诱惑,问太子愿不愿意起来体验一下,太子听了,好几次都回答说:“我病得太重了,起不来。”一直到最后,客人要说圣贤方术之“要言妙道”时,太子才忍不住站了起来,而且瞬间出了一身大汗,身体就好了。

耐着性子仔细读《七发》,我们就能够了解作者枚乘为什么要将之写成两千多字的长文,尤其是为什么要设定文章的结构为七段,以及这样的七段结构为什么在那个时代引发了众多的模仿者等。

其中一段,客人以声音之美来诱惑太子,《七发》是这样写的:“客曰:‘龙门之桐,高百尺而无枝。中郁结之轮菌,根扶疏以分离。上有千仞之峰,下临百丈之溪。湍流溯波,又澹淡之。其根半死半生……朝则鹂黄、鳱鴠鸣焉,暮则羁雌、迷鸟宿焉。独鹄晨号乎其上,鹍鸡哀鸣翔乎其下。于是背秋涉冬,使琴挚斫斩以为琴,野茧之丝以为弦,孤子之钩以为隐,九寡之珥以为约。使师堂操《畅》,伯子牙为之歌。歌曰:“麦秀蔪兮雉朝飞,向虚壑兮背槁槐,依绝区兮临回溪。”飞鸟闻之,翕翼而不能去;野兽闻之,垂耳而不能行;蚑、蟜、蝼、蚁闻之,拄喙而不能前。此亦天下之至悲也,太子能强起听之乎?’”(www.xing528.com)

意思是,客人设定了一个自然的场景,说龙门峡上的一棵老桐树极高,而且像一根大柱子般笔直竖立,中间没有其他的横枝。它的树干上贴着奇形怪状的轮菌,根部抒放蔓延,周围有高峰,有深谷,根部底下的河水恒常不断地冲刷。在这棵半生半死的桐树上,有着各种鸟,它们在不同的时间栖止鸣叫。

于是,人们将这棵在自然间饱听声响的桐树砍下来,造为琴,再配上野蚕生的野丝作为弦,还配有最精巧的其他机件配备。然后找来最会弹琴的师堂演奏,最会唱歌的伯子牙唱歌,唱的歌词就是描述这棵桐树原有的自然环境的。如此形成的音乐,是“神音”,鸟听了不愿飞走,野兽听了都被驯服而走不了,甚至连昆虫听了都入迷。“如果有这样的声音,太子愿意勉强起身听吗?”客人最后问。

这样的文字,事实上无法翻译为白话文,其中的关键在于它铺陈了夸张华丽的文句,描述了很难用文字形容的声音之美。换句话说,这样的一段文章的真正成就,不在于它说了什么,而在于它如何说。

文章分段描述了种种奇观,以及不可思议的终极华丽的感官享受,客人要用这些奇观来诱惑太子从病榻上起身。这种种奇观之所以为奇观,就必然超越了人的一般经验,也就对文字描述产生了巨大的挑战——不可能用平常的文句去形容奇观,描述奇观,即相应地要有非常的字、词、句等。一段段文章呈现奇观时,枚乘也以他的才能在制造文字上的奇观,并大幅地扩充了中国文字的表达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