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荀子《礼赋》:解析赋的起源

荀子《礼赋》:解析赋的起源

时间:2023-10-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让我们试着从赋的起源来探究。“赋”就是直截了当、实实在在的描述。战国后期,赋逐渐由诗的一种风格变成一种独立的文体。从这五篇作品中看得出来,荀子的确已经将赋当作一种新兴的文类来看待和处理了。荀子写的赋体文章,最有名的是《礼赋》。荀子的《礼赋》已经具有了后来由汉赋延续的两项元素。也就是说,赋中必然有一个明确的要以文章来进行说明和呈现的核心。

荀子《礼赋》:解析赋的起源

只有很少量的读者,很少量的作品,更少量的作者,汉赋凭什么成为汉朝的代表性文类?让我们试着从赋的起源来探究。

赋原本是《诗经》风格的一种,即“赋”“比”“兴”三种主要风格中的一种。“兴”是自由联想,即人以其主观感受将原本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比”则是有意识的比喻或比拟,它的基本形式是“什么像什么”,比如“人情像流水”,它以比拟来扩充我们的想象与感受等。那么,“赋”呢?“赋”就是直截了当、实实在在的描述。如果说“兴”和“比”都是扩张性的表现,那么“赋”就是相对内敛、收束性的文学手法。

战国后期,赋逐渐由诗的一种风格变成一种独立文体。促成这种变化的一位重要人物是荀子。《汉书·艺文志》著录了十篇荀子所写的赋,到现在还有其中的五篇流传下来。从这五篇作品中看得出来,荀子的确已经将赋当作一种新兴的文类来看待和处理了。

荀子写的赋体文章,最有名的是《礼赋》。《礼赋》中说:“爰有大物,非丝非帛,文理成章;非日非月,为天下明。生者以寿,死者以葬。城郭以固,三军以强。粹而王,驳而伯,无一焉而亡。臣愚不识,敢请之王?”

意思是:“这里有一样大东西,它不是丝也不是帛,却有着和丝帛一般井然的秩序;它不是太阳也不是月亮,却和太阳、月亮一样具有照亮天下的功能。活着的人靠着它能活得更久,死去的人靠着它才能下葬。靠着它,城郭可以变得坚固,军队可以变得强大。如果掌握在手中的很纯粹,它就能使人统一天下;就算掌握在手中的有些杂质,它也都还能使人称霸一方;但如果人完全没有它,那其现有的国也就守不住了。这东西太神奇了,我不懂它是什么,特别要请教王为我解惑。”(www.xing528.com)

这个问题不是真的问题,因而王也就不直接回答,而是先以一连串的反问句回应。“王曰:‘此夫文而不采者欤?简然易知,而致有理者欤?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欤?性不得则若禽兽,性得之则甚雅似者欤?匹夫隆之则为圣人,诸侯隆之则一四海者欤?致明而约,甚顺而体,请归之礼。’”

意思是:“这样东西,有着细致的纹路却不耀眼吗?很容易了解,却又有深奥的道理吗?是君子敬畏,小人却轻忽的吗?失去了它,人就不成为人,而成了禽兽;得到了它,人就变得高雅了吗?推崇、依循它,地位低下的人可以成为圣人;地位高的诸侯可以统一天下吗?这样东西,只有可能是礼吧!”

荀子的《礼赋》已经具有了后来由汉赋延续的两项元素。即第一,这是命题作文,礼赋就是要描述、形容礼是什么,即以各种方法,从不同角度展现礼这样东西。也就是说,赋中必然有一个明确的要以文章来进行说明和呈现的核心。第二,在呈现形式里,其中很有力的一种文体是问答体。在《礼赋》中,作者荀子就虚构了一个问者对王发问,由王来回答,而他们的问与答,都是为了形容、描述礼的场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