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司马迁的苦衷与贡献:帝国的昂扬精神

司马迁的苦衷与贡献:帝国的昂扬精神

时间:2023-10-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司马迁是了解并看重士节的人,却忍受了最没有尊严的第十级的至极侮辱活下来。遭李陵之难前,他就已经认定这项使命高于任何现实的追求。这三句话,由太史公司马迁提出,在他完成的《史记》中得以实现,两千年多来,它们成了中国史学最重要的精神核心,也是中国史学极难达成的、无法超越的伟大标准。[1]公元前481年获麟,公元前110年司马谈去世,这中间不到四百年。

司马迁的苦衷与贡献:帝国的昂扬精神

汉武帝以酷吏对付朝臣的做法,违背了历史所提供的政治原则与智慧。

“传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厉也。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及在槛穽之中,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入;削木为吏,议不对,定计于鲜也。”

意思是,过去规定“刑不上大夫”,就是为了保护并激励士大夫的自尊。在山里威风凛凛的老虎,别的动物都怕它,但它一旦被关进笼子里,就变得对人摇尾巴讨食物了,这就是失去自尊的结果。因而,过去的制度,就算只是象征性地画几条线围起来当作监牢,士大夫基于自尊都不愿走进去;象征性地放个木头人当作吏来问罪,士大夫基于自尊都是不回应的,免得习惯了就不再自重了。

司马迁是了解并看重士节的人,却忍受了最没有尊严的第十级的至极侮辱活下来。他要让任安知道,这对他来说是多么残忍的决定。他要任安站在他的立场想想,为什么他要活下来?可能只是因为怕死吗?可能是为了求取皇帝的原谅,得以“尊宠任职”吗?

当然不是。苟活,就是为了《史记》,为了一个更高的、继承《春秋》以历史来彰显内在的深刻人间道理的使命。虽然他在自序中口口声声称这是父亲的遗命,但我们越读越明白,他认定的使命其实已远远超过司马谈所想象、所交付的了。那是他自己衷心地打造出来的终极的生命意义和关怀。遭李陵之难前,他就已经认定这项使命高于任何现实的追求。

司马迁说:“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始终,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意思是,他要写的,是从有记录的历史开端,一直写到当代,罗列许多人不知道或遗忘了的材料,借由人的具体行为归纳成败兴坏的规则。全书的结构井然,一共有五大类,共一百三十篇。就是因为这本书还没有写完,所以他才坦然地面对最屈辱的宫刑,而没有呼天抢地。发生李陵案时,如果书已经写完了,已经确保一定会流传下去,那他就没有遗憾了,一定会选择就死。(www.xing528.com)

但这样的道理,能说给谁听?一般人谁听得懂,谁能了解?他们一定只看到一个贪生怕死,宁可受最严重侮辱也要赖活的人。所以,这些话他无法跟一般人说。

这是何等雄伟的人格!他对自己为什么而活再清楚不过。他给自己设定了一个超越现实,超越当下时代的梦想,并且愿意付出智慧、劳力乃至屈辱的代价去实现。即便经历了不可思议的非常变局,他都还是忠于自己的理想,硬撑着完成了这本书。更惊人的是,他还在书中确切地达成了自己设定的至高目标——以历史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这三句话,由太史公司马迁提出,在他完成的《史记》中得以实现,两千年多来,它们成了中国史学最重要的精神核心,也是中国史学极难达成的、无法超越的伟大标准。

【注释】

[1]公元前481年获麟,公元前110年司马谈去世,这中间不到四百年。——编者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