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帝国精神传承:司马迁的成长与家业接续

帝国精神传承:司马迁的成长与家业接续

时间:2023-10-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司马谈的儿子就是司马迁,但司马迁的学问基础,从一开始就和父亲的有差异,他学的是新兴的“古文”。而对司马迁的成长影响更大的,是他二十岁之后就开始进行的壮游经历。司马迁回来时赶上了父亲临终交代遗命。也就是说,他引用《孝经》告诫司马迁,真正的、最重要的“孝”是自己得到功名来显扬父母。于是,司马迁在父亲临终的病榻前接下了遗命,并郑重承诺:“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

帝国精神传承:司马迁的成长与家业接续

交代了父亲的思想之后,接着司马迁自己上场。“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有子曰迁。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这说明,在司马谈那个时代,太史令最主要的工作,是“掌天官”,即负责天时历法的观察整理等。除了前面先说的司马谈“学天官于唐都”之外,这也说明了他采取道家立场的另一项原因,即他的主要职责就是观察天象和整理自然的变化规则。

司马谈的儿子就是司马迁,但司马迁的学问基础,从一开始就和父亲的有差异,他学的是新兴的“古文”。而对司马迁的成长影响更大的,是他二十岁之后就开始进行的壮游经历。

“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戹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于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还报命。”这说明,他去了那么多的地方,还有了古今交错的丰富经验。其中,有来自个人兴趣冲动的旅程;也有任务驱策的旅程,他既接触到了历史遗迹,也接受了现实的考验。这样一路走下来,他当然成长为很不一样的人,他的所见所思,也当然和其他没有这种经历的人大不相同了。

他从“巴蜀以南”回来后,遇到了人生的重大变局——父亲去世。“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故发愤且卒。”意思是,那一年,汉武帝第一次到泰山进行封禅之礼,司马谈没能随行,这使他受到了极大的挫折,他在愤愤不平中生了重病

司马迁回来时赶上了父亲临终交代遗命。“而子迁适反,见父于河洛之间。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毋忘吾所欲论著矣。’”

意思是,司马谈拉着儿子的手,哭着说:“我们家从周朝开始就世代为太史。远在上古虞夏之世便显扬功名,掌天文之事。后来虽然一度没落,但我绝对不能坐视这样的家世传统在我的身上断绝。我死后,你必须继承家业去当太史。现在的皇帝接续断了千年的大礼,去泰山封禅,我竟然不能参与,这是命!这是命!我死了,你一定要去当太史,不要忘掉我来不及完成的论著。”(www.xing528.com)

接着,司马谈又引用《孝经》说:“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也。夫天下称诵周公,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宣周召之风,达太王王季之思虑,爰及公刘,以尊后稷也。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予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

也就是说,他引用《孝经》告诫司马迁,真正的、最重要的“孝”是自己得到功名来显扬父母。周公之所以伟大,就在于靠着他的成就,不仅是其父亲周文王,乃至一直到后稷的周先祖,都因他奠定的朝代基础而被宣扬、被尊重。周幽王周厉王以降,世道衰败,还好有孔子崛起,“修旧起废”,建立起学问的根基与模范。

而且,孔子绝笔之后到现在已经“四百有余岁”[1]。但乱局中再也没有像《春秋》那样的史笔,将其间发生的事记录下来。最后说:“如今,汉朝兴盛,四境统一,又出现了很多人,又发生了很多事,作为太史,我却来不及记录,这使他们的事迹湮没,使修史的传统断了。我深感未尽到责任的恐慌,你一定要记得!”

于是,司马迁在父亲临终的病榻前接下了遗命,并郑重承诺:“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意思是:“虽然我的能力有限,但我一定尽全力将先人所传下来的事迹毫无遗漏地记录下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