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史记·太史公自序》帝国昂扬精神

《史记·太史公自序》帝国昂扬精神

时间:2023-10-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仔细并同情地阅读《史记·太史公自序》,千载之后,我们有机会比班固或卫宏更精确地掌握什么是太史公,以及司马迁借由太史公三个字所要表达的深意。《史记·太史公自序》一开头说:“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后也。当周宣王时,失其守而为司马氏。司马氏世典周史。”司马谈就是司马迁的父亲,也是第一位太史公。

《史记·太史公自序》帝国昂扬精神

仔细并同情地阅读《史记·太史公自序》,千载之后,我们有机会比班固或卫宏更精确地掌握什么是太史公,以及司马迁借由太史公三个字所要表达的深意。

《史记·太史公自序》一开头说:“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后也。当周宣王时,失其守而为司马氏。司马氏世典周史。”这叙述了司马氏的家世来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司马氏世典周史”,即远从周宣王以来,司马氏就是个掌管官方历史的世家,他们的家世源远流长。

在周惠王、周襄王的时代,即在春秋变局中,司马氏离开周王室,转到了晋国。从春秋到战国,司马氏的子孙繁衍,有在卫国的、赵国的和秦国的。曾在秦国为将为官的这支,经历由秦到汉的变化后,传到了司马谈,“谈为太史公”。

司马谈就是司马迁的父亲,也是第一位太史公。“太史公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这说明司马谈的学问基础,在于“天官”、“易”和“道论”,也就是道家的思想。但显然他自己广泛地阅读,在经历秦火,书籍仍未大量流通的环境里,他已经掌握了足够的知识,且能够分辨战国流行的各家的立论。在自己所处的时代中,许多人对各家思想的错乱印象与误解,司马谈很不以为然,所以他特别写了一篇言简意赅的《论六家要旨》予以整理、说明。

接下来,司马迁抄录了《论六家要旨》的全文。司马谈对儒、墨、道、法、名、阴阳各家做了简要的说明。他在说明的同时还进行了优劣分析。比如说到儒家时,他先说:“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意思是,儒家的内容丰富,但很难掌握重点,因而学儒家知识要花费很多力气,而且这么多,不可能都落实在行为上。不过,儒家当然也有优点,那就是在君臣父子、夫妇长幼的人伦关系上,它规定得清清楚楚,这是其他家赶不上的,也是无可取代的。(www.xing528.com)

然后,他又提供了比较详细的说明:“夫儒者,以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意思是,儒家以六艺,也就是《诗》《书》《礼》《易》《乐》《春秋》为内容。经书再加上解释经书的传,有几十万乃至几百万甚至几千万字之多,花好几辈子都没有办法学得通,一生在世也弄不完所有的这些礼仪规矩。所以,他说儒家“博而寡要,劳而少功”。

他基本上都是用这种方式分析说明六家的。不过,在六家之中,关于道家,他说得特别多:“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意思是,道家的主张,乍看下是矛盾的,即要无为,却又说“无不为”。虽然其中有让人不容易弄懂的这种吊诡的言辞,但实际上,道家的主张很容易实践。

“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兴舍。”

意思是,道家以“无”和“虚”为本,主张万物都来自“无”;而在应对现实上,其主张“因循”,即顺应自然的变化,尽量减少人为、刻意的变化。一切都在变化中,所以道家不相信任何固定不变的形或势,可以穷究了解万物的真相。道家认为,不勉强或不争先取得权力,反而能顺势主宰一切,所以人们要审度不同的时势来决定该遵循的原则,顺应不同的事物来决定该采用的尺度和眼光等。

和说明其他五家时不一样的是,司马谈说明道家时,对其内容都是肯定的,没有任何的批判。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司马谈的主观价值立场,他和当时的社会主流一样,是倾向于道家立场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