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也就是汉武帝即位的第七年,窦太皇太后去世的那一年,匈奴又来要求和亲,汉武帝不能不答应,就送给他们一位宗室女子和厚礼。第二年,也就是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汉武帝将待在长安已经四年的李广和程不识,再次调到边界上。李广升为骁骑将军,驻在云中;程不识被升为车骑将军,驻在雁门。显然,新的强硬政策已经蓄势待发了。
就在这时,在马邑出现了一个机会。马邑属于雁门郡。一个叫聂壹的马邑人来献策,说他愿意冒险去骗匈奴,就说当地人与西汉派来的太守起了冲突,他们将太守杀了想要投靠匈奴,希望匈奴出兵接应。汉军先埋伏好,等匈奴派兵来时,可以杀他个落花流水。
对这个提议,西汉有正反两方面的态度,比如,御史大夫韩安国就抱持强烈的反对态度,但其中的关键在于汉武帝的态度。汉武帝早已做好了和匈奴翻脸的准备,就接受了这个提议。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汉帝国调动了三十万大军到马邑。按照计划,聂壹前往匈奴帐中,表示马邑愿意打开城门,投降匈奴。看匈奴心动了,聂壹就回到马邑,杀了个死囚,并用他的头假装被杀的西汉朝廷所派太守的。
汉军的计策是,汉军在匈奴进军路上的一个山谷中,放大量的牛羊,并埋伏在此山谷之外。汉军预计匈奴会贪求牛羊而进入山谷之内,如果是这样,那匈奴就会落入汉军的包围圈。但汉军这样的预期显然低估了匈奴的智慧。匈奴单于在带领了十万骑进了武州塞,看到大量的无主牲口后,立时觉得不对劲,并马上选择了退兵。于是,远道而来的三十万汉军,就完全没有用武之地。
马邑之诱,是汉帝国和匈奴关系的转折点。借此,汉武帝表明了西汉不再依循和亲政策的决心;匈奴也察觉到汉帝国的敌意,知道自己不能再用原来的方式,且信任地与汉帝国打交道了。
双方关系进入新的阶段后,他们各有盘算,也各自需要时间调整或准备。四年之后,即公元前129年,西汉对匈奴发动了正面的远征攻击。即公孙贺出云中,公孙敖出代郡,李广出雁门,卫青出上谷,也就是四支大军分别由四个将军带领,从四条不同的路线全面攻入匈奴境内。(www.xing528.com)
但在这次攻击中,和在马邑之诱中一样,汉军犯了同样的错误——低估了匈奴。汉军自己费了四年的时间准备,就忽视了匈奴也有同样的四年。在马邑之诱中,匈奴已经获得了足够的警示,他们知道汉军可能会有大型的军事行动。所以他们不能不有所提防或准备。结果,四路的汉军中,只有卫青打了胜仗,其他的都没有讨到好处。
其中,李广最惨,他不仅兵败,还以将军之身份,被匈奴活捉了。这显然还是由他仍然保持的身先士卒的,而不是躲在后面指挥的习惯所致的。《史记·李将军列传》如此描述:“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佯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
这好像精彩的电影画面啊!李广的军队寡不敌众,战败了。他的名号在匈奴早已被传扬,匈奴单于特别下令不能杀他,要活捉他。李广受了伤,真的被抓了。匈奴把李广放在两匹马中间挂着的绳编的网兜上,押着他走。
李广装死,这让押他的匈奴降低了防范,然后凭借经验,他偷偷地观察,以找出能快跑的好马。找到马后,他就趁那匹马经过自己的身边时,突然起身跳到那匹马上。骑马的匈奴少年完全没有防备,一下子被他从马上推了下去。且在这几秒的变化中,李广竟然还能准确地将那个匈奴少年佩带的弓箭夺下来。
李广骑好马狂奔几十里后,找到了残余的汉军队,并带领他们进入塞内。几百名匈奴一路在后面追,李广就用那个匈奴少年的弓箭向后射,这使李广他们得以逃回汉界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