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才选拔制度及帝国昂扬精神

人才选拔制度及帝国昂扬精神

时间:2023-10-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汉武帝朝,不仅察举越来越重要,而且察举的实行越来越制度化。另外,汉武帝又将征召予以制度化。察举制度是地方寻找和考核符合人才需求标准的人,并将之送到中央;征召制度则是朝廷直接下令,让地方将某个特定的人护送到中央。它也是朝廷到地方调查人才状态的重要机制。我们可以将之称为人才上的“中央统筹分配制”。于是,多元的人才齐聚到汉武帝的身边。

人才选拔制度及帝国昂扬精神

汉武帝朝,中央朝廷一方面用博士制度训练、拔擢人才,另一方面则想办法将各地方的人才向中央集中。这一来可以充实、提升朝廷的人力资源,二来有助于防范好的人才被留在地方,免得地方的势力坐大。

当时,对地方的人才,朝廷有察举制度。在汉武帝之前就有察举,但它并未被严格地制度化。通常是皇帝或朝廷觉得缺乏什么样的人才后,就制定明确的项目,要求地方将具有这种能力的人举送上来。另外,有的时候是皇帝或朝廷需要彰显什么样的人格特征,就借由察举所制定的项目,周告地方。

在汉武帝朝,不仅察举越来越重要,而且察举的实行越来越制度化。让察举变得重要的方式很简单,即汉武帝直接下诏,强调要检验地方送上来的察举人才,如果发现他们的能力倾向不对,或质量不够好,那么地方官就要受到惩罚。再结合我们前面已提过的,酷吏、刺史等对官吏越来越严厉的监管等,地方官当然不敢轻视察举了。

当时,察举的项目逐渐固定为每年都会要求举孝廉。“孝”是孝顺,“廉”是廉洁,这是它在人格行为上刻意突显的价值特性。孝廉之外,有茂才。茂才指的是有格外突出的专长技能的人,其中的技能,依朝廷的需要会有不同的焦点。比如,有一段时间,“明法”是茂才科中最常被要求举荐的特长,这直接反映了法在汉武帝统治中的重要性,也解释了所有的这些酷吏的来源。

孝廉、茂才之外,另有至孝。至孝更加强调“孝”的重要性,即要找的不仅是一般符合孝廉标准的人,而且是在非常的情况下有非常行为的孝子。他们非同寻常的孝行故事,为朝廷提供了宣扬孝行重要性的机会和材料。还有有道,这是在孝之外,有非常的德行表现的人;敦厚,是特别厚道包容、不与人争的人;尤异,是无法用一般正常的标准来衡量其特殊才能的人。

如此,察举制度和博士制度形成了互补,博士制度负责培养具有儒家经书知识的人才,察举制度就不那么重视知识,更不会以明经为荐举的标准。博士弟子员的训练重点放在知识上,察举的重点就放在行为上。

另外,汉武帝又将征召予以制度化。察举制度是地方寻找和考核符合人才需求标准的人,并将之送到中央;征召制度则是朝廷直接下令,让地方将某个特定的人护送到中央。

征召制度相当于中央越过地方,直接拔擢地方上的秀异人才。这种做法,有两个附带作用。其中,一个是对地方显示,中央有不同的渠道了解地方的人才状况,“别以为你们可以垄断地方的人才”。另一个是威吓地方官,“有好的人才,你们却迟迟没有察举上来,这显然有失职之嫌”。这两个作用都有助于在选拔、运用人才上,拉大中央和地方的差距,增加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实际上,征召制度和察举制度互为表里,彼此增强:有了地方察举而来的人才,中央就能通过他们更多地了解地方的情况,而不必过度地依赖地方官;不时下令征召又给了地方官压力,这使他们在进行察举时必须尽心尽力,以防遗漏真正的人才。

在此之外,还有“公车上书”,这相当于地方人才向中央自我举荐的渠道,中央朝廷会派特使到各地巡行,搜罗上书或意见等。顺应当时的潮流,巡行中最常搜集到的,是各地的祥瑞或灾异信息等。比如,在哪里出了灵芝,或哪里发生了地震等,大家不仅纷纷提供报告,而且往往同时提供解释。解释当然就牵涉地方官的施政得失,因为这件事做对了所以有祥瑞,而那件事做坏了所以有灾异等。如此一来,公车上书带有访察民情,且更进一步监察地方政治的作用。(www.xing528.com)

公车上书还可以举荐地方的秀异人才,更重要的是,如果它遇到特别好的意见或看法,朝廷就会下令进行征召。它也是朝廷到地方调查人才状态的重要机制。

这一系列制度的整体效果就是人才向中央集中,中央的实力越来越强,相对地,地方的实力就越来越弱。这样的人才分配情形,也就成了后来中国历史上的、人才分配的常态。我们可以将之称为人才上的“中央统筹分配制”。好的人才先聚集到中央,然后由中央统筹决定如何分配到地方上。地方人才从此就不是主流人才,他们一定要经过中央,才算真正的人才,留在自己的出生地做贡献的,反而就成了稀有的特例。如此一来,地方也就失去了对当地人才的主控权,也就少了能够自主和中央对抗的重要筹码。

西汉时,人们就已经清楚地觉察到这个重大的变化了。《汉书·公孙弘卜式儿宽传》的赞语说:“上方欲用文武,求之如弗及,始以蒲轮迎枚生。见主父而叹息。群士慕向,异人并出。”

意思是,汉武帝积极求才,他还用了一些非常的手段。比如,征召枚乘时,因为枚乘年纪大了,所以,他特别下令,将负责接枚乘的车子的轮子,绑上层层的蒲草,用来避震,以让枚乘坐得舒服。看到了主父偃,他感慨相见太晚。于是,多元的人才齐聚到汉武帝的身边。

比如,卜式、桑弘羊卫青、金日磾,这几个在汉武帝朝有大成就,且升到极高地位的人,各有来历。即“卜式拔于刍牧,弘羊擢于贾竖,卫青奋于奴仆,日磾出于降虏,斯亦曩时版筑饭牛之朋已。”意思是,他们的出身都相对卑下,换在别的时代,他们很可能一辈子就留在社会的底层,翻不了身,但因为汉武帝积极求才的做法,所以他们从社会的不同角落涌入朝廷,且做出了非常的贡献。

赞语又说:“汉之得人,于兹为盛。”然后,它就分类罗列了汉武帝朝的名人

一、儒雅,即博学的,有公孙弘、董仲舒、儿宽等;二、笃行,即做事特别牢靠的,有石建、石庆等;三、质直,即为人正直,且敢于直言的,有汲黯、卜式等;四、推贤,即愿意去找来更多的人才的,有韩安国、郑当时等;五、定令,即负责制定法令的,有赵禹、张汤等;六、文章,即在文字上表现得格外杰出的,有司马迁司马相如等;七、滑稽,即懂得用幽默的方式提供娱乐的,却又寓智慧于娱乐中的,有东方朔、枚皋等;八、应对,即很会说话、很会交际的,有严助、朱买臣等;九、历数,即专精于天文数学的,有唐都、洛下闳等;十、协律,即深度理解音乐的,有李延年等;十一、运筹,即精于拨算盘的,有桑弘羊等;十二、奉使,即远赴外国的,有张骞苏武等;十三、将率,即善于带领军队打仗的,有卫青、霍去病等;十四、受遗,也就是在汉武帝去世前,能够接受遗命辅佐汉昭帝(公元前87-前74年在位)的,有霍光、金日磾等。

这还只是举其荦荦大端而已。虽然它已经有这么多不同的项目,这么多响亮的名号,但“其余不可胜纪。是以兴造功业,制度遗文,后世莫及”。

班固的这段赞文内容,当然是站在西汉一朝的立场上,颂赞汉朝了不起的历史成就的,然而,这还真不是夸张的虚文。这不仅在于汉武帝朝真的出了这么多人,留下了这么多非常的成就,更重要的在于,班固提供了关键的历史判断——这是人才向中央集中的开端。也就是说,皇帝找到了方法,以让地方人才都聚集到中央朝廷,这产生了突出的、惊人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