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张明泉
在全校师生共庆兰州大学建校108 周年之际,校友会以别具一格的方式安排108 对校友在美丽的校园举行集体婚礼,作为张虎元和王锦芳夫妇邀请的嘉宾,我和校友们共同见证兰州大学的发展变化,深感这富有内涵的安排有着特殊的意义。看着那一对对神采奕奕的夫妇,携手走在红地毯上,耳听着学校领导和校友代表热情洋溢的祝词,那一阵阵欢快的掌声,那充满深情厚谊、动人心弦的言辞,将我的思绪带进那昔日在教书育人工作岗位上的点点滴滴……
兰州大学108校庆集体婚礼照(2017.9)
我与张虎元既是师生关系,又是同事关系,更是很好的合作伙伴。在张虎元成长过程中,我们彼此合作,共同努力,开创了兰州大学文物保护研究新领域,创建了兰州大学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两个专业。
1983 年,我接任地质系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80 级的班主任,同年给该班讲授《专门水文地质学》课程,张虎元就是水工80 级的一员,那时我们是师生关系。
1984—1987 年,张虎元师从张咸恭教授,在兰州大学工程地质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我们成为同事,在同一个教研室工作。当时,他主要从事工程地质学教学与科研,我主要从事水文地质学教学与科研。我们给同一个专业的学生上课、带实习、指导毕业论文,一起讨论教学计划和专业发展。这种紧密的同事关系一直延续到1998 年。1998—2004 年,张虎元被公派出国,赴日本京都大学攻读土木工程博士学位,并从事博士后研究。2004 年,张虎元学成回到兰州大学,分配到新组建的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工作,我仍然在资源环境学院工作。
为同一个专业讲好不同的课程,需要各科教师的共同努力与通力合作,诚然,这是一种合作伙伴关系。而我和张虎元的合作伙伴关系,不仅体现在同一专业教学上,更多地体现在携手开拓兰州大学文物保护新领域和创建环境科学专业办学方面。
记得那是1990 年11 月,时任兰州大学校长的胡之德教授,通过地质系推荐我与敦煌研究院洽谈莫高窟文物保护合作项目(因为敦煌研究院需要一位既熟悉水文地质专业,又了解环境保护的技术人员,我正好符合他们的要求)。同时,敦煌研究院要求通过项目合作为他们培养文物保护技术人才。我与敦煌研究院副院长、文物保护所所长李最雄研究员通过洽谈,决定开展的第一个协作项目是“敦煌莫高窟崖体及附加构筑物抗震稳定性研究”。这个项目的研究目标是确定莫高窟崖体和现存洞窟能够经受多大的地震考验,主要涉及工程地质及力学方面的理论与技术。按照研究内容与技术要求,我首先找张虎元商量组建研究团队,主要由我和张虎元、曾正中、王旭东等负责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和岩石力学实验;姚增、周中华负责地球物理勘探,王锦芳等协助室内样品测试和资料整理,数力系韩建平、姚林泉负责力学计算,其中,张虎元是项目第二负责人,研究骨干。经过4 年多的齐心协力攻关,项目于1995 年完成,1997 年获国家文物局科技奖励。
武威天梯山石窟环境地质调查人员留影(1994.1)
我们与敦煌研究院合作完成的项目首次确立了莫高窟洞窟地层的标准层序,系统测定了洞窟围岩的工程地质特性,确立了洞窟文物病害与环境地质条件的关系,为后来的莫高窟保护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地质学基础。获得的大量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莫高窟保护规划和游客组织管理,得到了敦煌研究院的好评。(www.xing528.com)
这个项目首次将文物保护引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的学科范围,开创了兰州大学文物保护研究的新领域。例如,从20 世纪90 年代开始,在与敦煌研究院联合开展莫高窟文物保护研究的同时,甘肃省文物局又连续委托我们承担了永靖炳灵寺石窟、武威天梯山石窟、靖远寺儿湾石窟、敦煌榆林窟等保护研究项目。2000 年之后,兰州大学与敦煌研究院建立了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我们将文物保护研究重点转移到土遗址保护领域,研究范围拓宽到了全国各地。仅我和张虎元承担的课题就有50 多项,包括新疆交河故城保护,全国土遗址信息数据库建设,南京大报恩寺地宫保护关键技术研究,潮湿环境下考古现场史前土遗址保护关键技术研究,敦煌莫高窟风险监测与评估关键技术研究,潮湿环境考古现场水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研发,大地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文物影响评估,甘肃各地长城保护加固项目等。兰州大学与敦煌研究院共同主持了在葡萄牙、西班牙、印度等国举行的文物保护学术会议,把我国的文物保护事业推向国际水平。目前,兰州大学拥有土遗址及石窟寺保护规划、勘察和设计三项甲级资质,我和张虎元、谌文武成为全国重点文物工程方案审核专家。
印度文物保护技术国际交流会留影(2010.10)
香港文物保护技术国际交流会与伊朗代表留影(2009.5)
莫高窟保护合作研究项目一开始,敦煌研究院院长段文杰、樊锦诗和副院长李最雄就多次强调,要通过项目合作为敦煌研究院培养技术人才。为此,我推荐了我最熟悉学生王旭东到敦煌研究院工作。王旭东不仅当时是我们研究团队的主要成员,现在任敦煌研究院院长、国家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兼职教授和博士生导师,成为我国文物保护领域的学术带头人。
我与张虎元在学科建设方面的通力合作表现在组建兰州大学环境科学专业上,那是在1996 年元旦刚过,学校下发了《关于调整环境学专业的通知》,据此,地质系在原水资源环境研究室的基础上成立了环境学教研室,任命我为教研室主任,张虎元为副主任。学校要求环境科学专业在当年招生。按照当时的客观实际来讲,我们办环境科学专业的条件还不成熟,既没有环境专业师资队伍,又没有专业实验室,也没有新增教学经费。当时学校办学经费比较紧张,对新上专业没有经费投入。我们靠着一股闯劲和办学的热情,白手起家,开始了建立环境科学专业的艰难历程。
20 世纪90 年代我国高等教育处于低谷,大学教师的月收入只有几百元人民币,低于企业工作人员的收入,甚至不如农民的收入,当时的流行语是“造原子弹的不如买茶鸡蛋的”。毕业生不愿意留校,部分在职教师纷纷下海做生意、办企业。新办专业,无论是师资队伍建设、教学体系建设还是实验室建设,都异常困难。
为了建立环境科学专业,我们拿出仅有的万把块科研经费,开始了环境科学专业办学的调研工作,通过咨询海内外校友,广泛收集了环境类专业教学和社会需求信息,在1996年6 月5 日世界环境日之际,邀请在兰州的环境保护部门的领导和专家在我校科学馆召开了“兰州大学环境学专业首次招生暨建设座谈会”,其主要议题是讨论环境科学专业教学计划和办学模式,参会人员30 人。会议通过认真讨论,补充完善了我们通过国内外调研而拟订的专业教学计划,确定了以理为主、理工相兼的办学模式,会议取得了预期效果。时任学校教务处处长的周效贤教授和副处长张天俊同志出席了当天的会议,面对我们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以及拿出自己的科研经费创办环境科学专业的办学精神,教务处长深受感动,当场表示要对环境学专业给予支持,并答应座谈会场地租用费由教务处承担。
1996 年至2003 年,仅仅用了7 年的时间,兰州大学建成了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两个本科专业,建立了本科生、硕士、博士教育体系,还建立了专业硕士在职人员工程硕士教育。办学速度之快,办学效率之高,在专业办学史上都是比较少见的。
回首往事,至今历历在目。以上回顾,仅仅是我校发展变化中的小小故事。今天的兰州大学,在奋进的道路上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可以为已经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因为它鞭策着我们继续前进。我们坚信,历经108 周年的兰州大学将以加倍的努力,继承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以奋发图强,以更丰硕的成绩实现 “双一流”目标。
愿兰大人学问宽仁、振民育德,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