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近代欧洲色彩运用的黄金时期

近代欧洲色彩运用的黄金时期

时间:2023-10-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浪漫主义代表画家德拉克洛瓦与新古典主义代表画家安格尔打绘画笔仗,德拉克洛瓦强调线条是色彩,安格尔表示色彩是虚构的,线条万岁。他依据色彩的色相、明度、饱和度的基本属性,用球体表示对应的色彩系统,第一次建立了三维色彩立体模型,形成了色彩学理论研究。1856年,亥姆霍兹发表视觉三色说。“我日夜痴迷于色彩,色彩是我快乐的源泉,同时也是一种折磨。”莫奈用强有力的眼睛观察,用斑驳、跳跃的色彩表现瞬间的

近代欧洲色彩运用的黄金时期

1 法国人创见

18世纪到19世纪初,法国古典艺术新古典主义绘画中,色彩隐含在画面暗色调,尤其是深色色块与暗部的色彩中,并且强调色彩具有三种艺术表达能力,色彩的心理表现力、色彩的象征性与现实主义的含义。

19世纪上半叶,在法国浪漫主义绘画对新古典主义绘画的对抗中,浪漫主义作品更加突出了色彩在绘画中的地位,并且开始解放色彩,将色彩和形式结合,进行色彩分析和视觉混合。浪漫主义代表画家德拉克洛瓦与新古典主义代表画家安格尔打绘画笔仗,德拉克洛瓦强调线条是色彩,安格尔表示色彩是虚构的,线条万岁。德拉克洛瓦一生致力于色彩研究与探讨,并将全部研究收集在《德拉克洛瓦日记》里,对后世画家有巨大影响(图2-4)。

图2-4 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导人民》

19世纪中叶以前,风景画一直得不到重视。19世纪中叶以后,为追求光与色,法国巴比松画派的画家们开始走出画室,带着画具进行户外绘画写生,更亲切地描绘大自然。他们具有画家独特而敏锐的观察力,深刻感受大自然的形象与变化,强调了光线,寻找完全符合现实与真实的色彩处理。之后的法国印象派结合了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巴比松画派对光线与色彩的研究及绘画实践。这些画家所取得的成就在法国绘画艺术、欧洲绘画艺术,乃至人类绘画史上达到了鼎盛与繁荣。

19世纪初期开始,色彩理论研究在欧洲风靡一时,色彩理论研究十分活跃与繁荣,硕果累累。1803年,弗里德里希·戈特西德·鲍姆格特纳和恩斯特·穆勒共同发表《化妆美容美学》,绘制了12色色轮。1810年,歌德的《论色彩学》著作发表。同年,德国画家、外光作画的先驱者菲利普·奥托·龙格(1777—1810年)出版了《来自色彩球体的色彩球》。他依据色彩的色相明度饱和度的基本属性,用球体表示对应的色彩系统,第一次建立了三维色彩立体模型,形成了色彩学理论研究。150年后,这被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色彩教师约翰尼斯·伊顿所采纳,并调整与优化了这一色彩模型。1813年,色彩理论家查尔斯·海特发表了《视角导论,作者子女之间的对话》,书中制作了3个色轮图表,包括三原色红、黄、蓝,中心是黑色。他认为所有的瞬间现象或棱镜效应都可以用三种原色来模仿,颜色是三位一体的,在色轮上互补。1816年,叔本华发表了极具影响力的论文《论视觉与色彩》,提出一种预见性理论:色彩的形成归因于眼睛视网膜的反应或作用。法国巴黎戈贝蓝工厂经理、化学家米歇尔·欧仁·谢弗勒尔(1786—1889年)在1839年发表了《论色彩的同时对比规律与物体固有色的相互配合》,讲述了色彩调和与色彩对比的研究,成为印象派及新印象派绘画实践的色彩理论基础。1845年,乔治·菲尔德发现色彩面积影响色彩的调和,并以旋转色盘来测定色彩调和面积。1856年,亥姆霍兹发表视觉三色说。1868年,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教授吉多·施赖伯出版了透视和色彩的著作《建造师、画家、技师和建筑者的色彩理论》,对衍射理论和色边现象、色彩的美学效果、色彩之间的组合进行了研究。1872年,约翰·培根发表了《分析色彩排列中的对比与协调原则及其在自然研究中的应用,以及对绘画构图的启示》,书中有独特的根据色彩理论出发的颜色图表。1874年,德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埃瓦尔德·赫林心理四色学说发表。1876年,法国内政部视觉艺术司司长查尔斯·布兰克发表了《绘画和雕刻语法》 《装饰艺术语法》,其中的色彩同时对比理论对新印象主义和分割主义产生了重大影响。所有这些被历史记载下来的色彩理论与著作及其研究成果,都深刻地、推波助澜地影响了同时代的绘画艺术,引发了艺术史上的色彩革命。

2 印象派:伟大的创新

19世纪中后叶,在活跃的色彩理论家们科学与严谨的研究背景下,以科学理论为支撑,诸多因素的综合条件下,法国巴黎有一大批画家先后走出画室,来到户外,直接面对自然,为理解大自然光与色的规律而研究大自然,对户外的大自然进行充分观察与研究,用他们的画笔捕捉自然之美,捕捉过渡的、瞬间变化的光线,表现每一时刻梦幻般的色彩。他们认为,素描使万物有形,色彩使万物有生命,对能改变自然界物体固有色色调的阳光进行研究,对营造风景画气氛的光线研究。他们为绘画提供了新的表现方法,被称为印象派画家。

早期印象派画家采取在户外阳光下,直接描绘城市与乡村风景题材,表现青翠的草木、艳丽的花卉、光影的变化、水面的倒影和四季的更替。自己的生活与自然的任何东西都成为有价值的描绘对象,对过去的传统绘画用色观念进行颠覆性、革命性地诀别与突破,理论上摆脱了学院派禁锢与教条的法则束缚,抛弃了绘画中固定的视点和对经典与永恒的追求。他们使用纯色表现物体的阴影和暗部,体现色彩的微妙变化,拒绝黑色,或很少使用黑色颜料作画。他们追求光与色瞬间的微妙变化、色调的美妙组合,画面变得越来越明亮、鲜艳、纯粹,恣情、洒脱、奔放的色块与色彩,大胆碎片化、跳跃感、个性化、书写性的斑驳笔触,具有驱动力的色彩用笔,色彩与笔触形状在画面上巧妙而有趣排列,运用冷暖变化的色彩代替明暗效果,如画家西斯莱的作品(图2-5)。

印象派画家在长期户外写生的过程中发现,光线对色彩影响非常大,风景中的色彩随着光的条件不同而发生变化,不同的天气、不同的季节、不同晨昏、不同的景色与物体会呈现不同的色彩和色调。他们会对同一风景做长期观察与研究,反复描绘实践。每一位画家都选择了不同的母题做长期研究,在自然科学的引领下创立新的艺术理论,从事创新艺术实践,创立了新的绘画流派,现代色彩学也慢慢地随之产生。

图2-5 西斯莱《风景》

印象派代表画家克劳德·莫奈,是光的追随者,追求瞬间的光色,追求灿烂华美的光。他说:“光变了,颜色也要随着变。”“我日夜痴迷于色彩,色彩是我快乐的源泉,同时也是一种折磨。”他常常在一天的各个时辰中捕捉稍纵即逝的光与色,用不同画布再现同一处的风景,如鲁昂大教堂、干草垛(图2-6)、垂柳、杨树林、四季睡莲等;尤其是他创作鲁昂大教堂的30多幅作品,将视角固定下来,在画面一样的构图与主题中研究光线在物体上产生的变化。这在当时是非常超前的艺术观念。

莫奈用强有力的眼睛观察,用斑驳、跳跃的色彩表现瞬间的印象。几十年户外强光下的绘画写生,莫奈到了老年眼睛变得模糊不清。医生给他做了白内障切除手术以后,他看到并表达了与以往不一样的色彩,莫奈不同时期的色彩绘画作品给后来的科学家视觉与色彩的研究带来了新的发现。

图2-6 克劳德·莫奈《草垛》系列

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表示,借助光,他可以“将茅草屋画得如宫殿一般灿烂”(图2-7)。

图2-7 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煎饼磨坊的舞会

卡米耶·毕沙罗说,观察时多注意形体和色彩,不要太着重于素描的刻画。他的方法是以科学为基础,以谢弗勒尔的色彩原理为依据,经马克、甘尔的实验,以及鲁特的衡量理论,以光学的调色代替颜料的调色。这种方法意味着把调子分解为它的构成因素,使光线更强烈,也科学地再现光色关系走到了极点。

3 新印象派与后印象派

新印象画派是以光学和色彩的理论来建立自己的绘画艺术理论,以更为科学的方法来分析色调,运用光学物理原理,把纯粹与纯净的色彩,用色点触碰与并置,理性与理智的表现方法,彼此相邻地排列在画布上,使得颜色自身之间的和谐成为核心;每一幅作品的画面都是一幅严谨的色彩构图;使用色彩空间混合的科学原理。这样的方法要比在调色板上调和颜料,能使画面获得更明亮、更响亮、更鲜艳的色彩。用这种科学精神来研究光和表达光,称为“点彩派”。

新印象派代表画家是乔治·皮埃尔·修拉与保罗·西涅克。他们将相同色相与不同明度的颜色并置,发展了印象派的点彩技法,画面色彩与色调变得更为响亮、鲜亮、靓丽,更为色彩丰富。他们追求鲜艳色彩搭配与色彩相互作用,颜色不经过调和,直接画到画面上,甚至直接用锡管颜料挤到画面上,尝试一种色彩在视觉上的空间混合效果。

后期印象派三位代表人物保罗·塞尚、文森特·梵高、保罗·高更,使绘画色彩转向心理学与生理学方向探索,强调画家自身主观感受,强调自我个性,以及主体意识与象征性表现,把色彩作为自我表现的手段,对前期印象派用色进行了提升与发展,开了20世纪现代派艺术的先河。

保罗·塞尚一生追求的艺术目标是,绘画不是追随自然,而是和自然平行地工作着;色彩丰富到一定程度,形也就成了;形象的塑造不外乎是色调关系的正确;线描和形象塑造的秘密就在于色调的对比和协调。他探索以一种永恒不变的形式去表现自然,必须建立色彩的秩序和空间;人们不需要再现自然,而是代表自然,通过色彩与造型的等值,来重视一切、翻译一切。他用色彩记录永恒。他的艺术对20世纪早期现代主义绘画的发展起到引导与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塞尚被认为是20世纪现代艺术之父(图2-8)。

图2-8 保罗·塞尚《静物

文森特·梵高在他的书信里说:“我所追求的色彩,是希望以后的人们在观看人像画时,会觉得他们栩栩如生。不是如照片一样相像,而是透过我的绘画技巧与色彩的铺陈,传达出生动的表情和画中人物的个性;没有任何东西能和这些鲜黄色的向日葵相提并论;我在完成这幅肖像的过程中,要变成一个为所欲为地使用颜色的画家;为了尽量表达我自己的情感,我更加任性地使用颜色;颜色是一切的基础,了解如何在调色板上混合这些无名的色彩是多么重要!”梵高用笔大胆奔放、极有个性,画面多使用纯色、对比色互补色,更加注重色彩的内心感受,对主观性色彩运用更为大胆。日本浮世绘的色彩表达对梵高、高更的绘画影响巨大(图2-9)。

图2-9 文森特·梵高《鸢尾花

梵高认为,用色彩表现艺术家的热情,画面里的色彩就是生活里的热情,寻找它和保存它:这不是小事情。未来的画家就是尚未有过的色彩画家。绘画,像现时的,将趋向更精微、更多的音乐,较少的雕塑。最后它许诺提供色彩,而这是和情感结合的色彩,像音乐和激动结合着。梵高画了两张相同构图,不同色调的播种者的油画;诸如此类的方法,同一主题,类似的构图画面,研究用不同的色彩、色调来表现,在他的作品中经常见到,如向日葵、麦田等,如图2-10所示。(www.xing528.com)

图2-10 文森特·梵高《播种者》

高更追求色彩古朴、原始性、东方性与象征性,在画面上用大胆的单线勾勒平面化、装饰性物体轮廓,用各种色点综合成大面积均匀纯色的色块,用平涂色彩的手法来表达生命意识,使用鲜艳、艳丽、浓厚、纯粹的颜色强调色彩的饱和度与饱和度,色彩简洁、明确、有力、单纯,使得画面形象、富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他放弃了光影与明暗表达,而追求心灵状态的表达、富有表现力的色彩,以获得美妙的装饰性效果。

高更对色彩象征和原始色彩表现方面进行长期探索,认为色彩作为自身存在于我们感觉里,它所激起的是谜一样的东西,因此,人们也必须在谜一样的方式里运用它们;人们运用它们不是去描画,而是为了服从色彩的音乐效果(图2-11)。

图2-11 保罗·高更《塔希提妇女

4 德国人的贡献

1905年,德国表现主义画家、挪威表现主义画家爱德华·蒙克,深受梵高艺术的影响,逐渐形成了表现主义画派。他们用形状、线条和色彩来表达内心世界,不仅反对艺术模仿自然,而且还反对表现文学性主题。因此,他们运用色彩更大胆、更主观。表现主义画家莫格纳说,我想用色彩和形式作为我存在的外衣,不管大自然中的生活如何,我要获得我自己生命的无限,使它飘进画面,成为颜色和线条……它们应是我生命延续的颤动,像乐器发出的声音使空气颤动一样,我不想以哲学的方式用色彩来解释我们与宇宙的关系,而是让无穷的精神通过色彩来欢快地呼啸、旋转和呐喊

20世纪初期,巴黎的画家们深受塞尚、高更画风影响,形成了立体派、野兽派等的绘画流派,统称为巴黎画派。他们在画面上肢解形体,形成几何色块,表现四维空间,运用色相、纯色、明度、对比色等色彩理论来创作作品。19世纪中后叶到20世纪初,欧洲绘画流派发展,色彩的革新推进绘画流派的演变(图2-12)。

20世纪20年代末,人类建立了第一个设计学院——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由格罗皮乌斯创立,包豪斯学院开设色彩课程,进行独立的色彩理论研究与实践教学,并开创抽象画色彩教学,进一步解放色彩,并进行现代色彩理论研究,所绘制的经典色彩图表至今仍然广泛使用。

图2-12 欧洲绘画流派发展演变

5 20世纪:各种艺术流派色彩纷呈

20世纪,现代主义各种艺术流派对色彩进行多方面的实践与探索。有的艺术家把色彩作为情感元素运用;有的艺术家把色彩以纯直觉的方式运用;还有艺术家对色彩本身进行研究,使色彩知识与色彩用法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立体派画家巴勃罗·毕加索打破了焦点透视的观察方法,画面上肢解了人物形象,在平面与空间上进行了叠加、移动、转换等处理,把色彩进行简化、概括处理,大胆地运用色彩进行平面化、装饰化、设计化修饰,个性化地运用。

野兽派开创者画家亨利·马蒂斯,是一位色彩大师。当时巴黎的艺术环境和诸多艺术流派对他产生了深刻影响。如画家修拉、梵高、高更、塞尚,还有近东艺术、黑非洲原始艺术、日本浮世绘等,这些风格化的色彩艺术给他滋养,使他的色彩语言更加纯粹,使他把色彩从形体中提炼与剥离出来,使用色彩意象、色彩搭配、色彩平衡、色彩装饰、色彩对比、补色色彩等手法来表现,追求色彩的对比、和谐与节奏,使画面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如同“野兽般”的色彩效果;运用高饱和度色彩的手法来表达人的内心情感世界。他认为,色彩本身是一个独立的存在,有其固有的美丽。他说:“纯粹的色彩……本身就可以影响观众的情绪,而不需要依赖于它们为之服务的对象。”“如果线条是诉诸心灵的,色彩是诉诸感觉的,那你就应该先画线条,等到线条得到磨炼之后,才能把色彩引向一条合乎理性的道路。”

现代主义热抽象画派开创者、俄国画家瓦西里·康定斯基,认为绘画像音乐一样,不是通过事物的表象,而是以构图、线条、色彩等各种抽象艺术的元素,互相弥补,将色彩作平面化、装饰性的处理,使画面形成一种有节奏的符号美,通过形式的处理来表现心灵深处内在的颤动和共鸣,强调纯色的心理效果。鲜红色像号声一样使人动心;黄色就像叫声尖厉的金丝雀。他在《论艺术的精神》与《点、线、面》中描述:黄色是典型的大地色代表,意味着世俗,蓝是天空色的典型,高贵的色彩,蓝色越靠近黑色,悲伤情感越重,象征升华;用线条、直角、三角形、四边形、三原色等组成抽象画面。他认为黄色是锐角的色彩,红色对应直角,蓝色对应钝角,试图在图形与色彩之间建立某种联系;提出艺术的非物质化。他是一位能将色彩与音乐等同的画家,让人们“聆听”绘画,“描绘”音乐。

现代主义冷抽象画派开创者、荷兰画家皮特·科内利斯·蒙德里安,也是分格派运动艺术家,非具象绘画、新造型主义、几何形体派的艺术流派创始人。他把色彩从艺术中独立出来进行研究,在画面上使用更基本的元素,如直线、直角、三角形、三原色作画,使用红色、黄色和蓝色组成抽象画面,画面中的形状和色彩在静止与平衡中和谐统一。尤其在他后期的创作中,色彩与线条呈现轻快的律动,画面中的音乐性达到了很高境界。抽象派画家们认为色彩有其自身价值,色彩可以在不依附于形体的状态下自由地存在。

进入21世纪,人们能够更大胆地、自由地运用颜色,色彩研究已经广泛而深入到很多社会领域,特别是现代设计诸多行业中,进行多元化、专业化、科学性研究,总结出富于现代科学为主的系统化理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