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版印刷的主要工序是:先把字写到薄而透明的纸上,字面朝下贴到印板上,用力把字刻出来。将版固定好,然后将墨汁轻轻涂到印板上,覆上纸,再用刷子轻匀地刷动,纸面上便会印出字或画的正像来。随后将纸揭下阴干,整个工序便完成了。雕版的材料一般采用枣木、梨木与梓木。今天所谓的印刷出版在古代通常称为“灾梨”、“锓枣”、“付梓”,这些名词就是指木材而言,尤其是“付梓”或“梓行”,今天仍然运用。
雕版印刷最早究竟出现于何时?有人认为是六世纪,有人认为是七世纪,也有人认为是八世纪或九世纪。由于人们对文献纪录存有争议,所以这个问题至今仍是悬而未决,看来只有等待新的实物的出现了。但是发明本身是有一个过程的,雕版印刷可能早在公元七世纪左右即已出现。历经漫长而缓慢的发展,至九世纪初期已较为流行。据《全唐文》载,公元835年东川节度使冯宿曾奏请朝廷下令禁止民间私印历书。由于年历有着广泛的市场,所以在四川与江苏北部一带,民间都曾“以板印历日”,然后拿到市场上出售以获利。但在政府所属的司天台还没有奏准颁布新历之前。民间印的历本已满天下,这就有损于皇帝的威严,所以冯宿才有此上奏。这说明,在九世纪初期的唐代,雕版印刷在民间业已流行开了。
前已述及佛教对于印刷术的发明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雕版印刷出现后,佛教便利用这一最先进的印刷技术大量刻印佛经、佛像。在1900年,甘肃省的敦煌千佛洞发现了一本印刷精美的佛教典籍——《金刚径》。这部印本呈卷状,由七个印张粘接而成,全长一丈七尺半。经卷最前面的扉页上是释迦牟尼在祗树为孤独园说法的图画,以下是经文,卷末题有“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王介为二亲敬造普施。”唐懿宗咸通九年,即是公元868年。《金刚经》是目前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确切日期记载的印刷品。这部经卷雕刻精美,墨色均匀,清楚明晰,说明当时的刻印技艺已达到高超的水平。
除了历书与佛经外,在唐代还印刷了大量其它的书籍,如占星术、圆梦术、风水书、字典及别的词书等。对此,曾经于883年随流亡的唐僖宗到过四川的柳王比在其《家训》中就有记录。可见,四川是唐代的一个重要印书中心。
五代之时,刻印书籍的选题更加广泛,印刻中心也散布于各地。除了佛经、历书等类书籍外,还刻印儒家及道家经典、文字选集、历史评论等。刻印中心北有洛阳和开封,南有四川、金陵和杭州。
在五代,印刷事业益盛。尤其是政府开始大规模地刻印儒家经典。后唐明宗时,在宰相冯道的主持下,自932年始历经22年之久,以唐代《开成石经》为蓝本,共印成儒家经籍有130卷。之后田敏又奉旨刻印儒学辞典《经典释文》。这些书都是在开封刻印完工的。
后蜀亦不甘落后。953年,后蜀宰相毋昭裔私人出资印刻儒家经典。据说,毋昭裔少年时家境贫寒,买不起书,向朋友借《文选》、《初学记》却遭拒绝。他自此便发誓,一旦有朝一日能飞黄腾达,一定将这些书刻印出来以飨学子。他当上宰相后果然履行了其诺言。宋灭后蜀时对那些仕官于后蜀的家族进行清算,没收其家财,但唯独对毋家网开一面。原来宋太祖生性喜读书,曾在毋家自费刻印的书上看见过毋昭裔的名字。所以宋太祖善心大发,不但下令归还毋家的全部雕板,还让其子在宋朝做官。这一则佳话在历代广为传诵,反映了人们对那些造福读书人的印刷前贤的敬仰之情。
五代之时,唐代杰出史学家刘知几的《史通》及徐陵编的《玉台新咏》也已刊印。这两部著作分别是古代史学评论专著及古代诗集的第一种刻印本。
道家经典在五代时已开始刻印。蜀地的道士杜光庭的《道德经广圣义》是第一部刻印的道家经典。是由他自费雕版印行的。僧人贯休的《禅月集》也由其弟子在蜀地印行。自此以后,刊印个人文集之风便盛行开来。
尤其是地处吴越之地的杭州,其印刷业也相当红火。吴越国主钱亻叔曾亲自主持印刷佛教经典。杭州著名古刹灵隐寺的方丈延寿主持印刷过10多种经文、咒符和佛像,共40余万份。这种大规模的印刷,为日后杭州成为中国古代最繁荣的印刷中心奠定了基石。
五代时期,南北各地的印刷中心争奇斗艳,有力地促进了雕版印刷术的发展。至宋代,雕版印刷的规模有了更进一步的扩大,印刷技艺也趋于完善。宋代刻印的书籍数量之多,印刷之精美考究令后人赞叹不已。宋版书则成为当今最珍贵的版本。
在宋代,自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府,教徒、学校、私宅家塾及书坊都从事书籍的刻印。刻印的内容也从经典扩大到文、史、哲、科学技术、占卜谶纬等各方面,可谓包罗万象。印刷中心,有开封、杭州和四川的眉山。南方的造纸重镇之一——福建的建阳也在此时成为重要的印刷中心。(www.xing528.com)
在宋代的三百年间里,大规模地刻印佛教经典至少有六次。其中自公元971年开始由张徒信主持印刷的《大藏经》规模比较宏大。前后共费时十二年,计1076部,5048卷,雕版达13万块之多。足见当时的雕版印刷之发达程度了。
自80年后,宋代的国子监还开始刻印佛经及正史。如今天所谓的“十三经”、“十七史”,在宋代即刻印完工。而《十七史》则是首次由皇帝颁诏系统刻印的历代正史。
道教著作也大量刊印,其中《万寿道藏》共5481卷即是在福建刻印的。
大批科技著述,如《周髀算经》、《算经十书》、《开宝本草》、《诸病源侯论》、《脉经》、《伤寒论》、《铜人针灸图经》等也在宋初印行。
宋代私家刻印书籍也相当盛行,最为杰出的当属福建的余家。从十一世纪至十五、十六世纪,余氏家族代代相传,连续从事书业。余家所印刻的书本闻名于世。福建的廖莹中所开办的“世彩堂”印书铺也享有盛名。杭州的陈家开办的“书棚”则是杭州最有名的刻印场。北宋的开封和南宋的杭州这两座古城内都有无数的书铺。开封的相国寺附近是有名的书市中心。而杭州的书铺也大批存在。从现在流传下来的各种版本的书籍中就可查出当时杭州十几家书铺的名称及地址。私家刻印对于促进印刷业的发展,广泛传播文化都起到了巨大作用。
宋代虽然发明了泥活字、元时又出现了木活字,明时又发明了铜活字,但雕版印刷在整个印刷业中始终占有主流地位。
元代承继宋代之遗产,在刻印技艺上仍因循宋代之遗风,并加以发扬。除了中央的国子监外,还专门成立了许多官署来编校刻印书籍。同时,它还实行地方各路儒学联合刻印的方法。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元代印刷业的发展。
明代之时,中国的印刷业出现了极为繁荣的局面。与前代比,刻印的题材更加广泛,除了传统的书籍外,一些新的题材如通俗小说、音乐、工艺、航海、造船及西方科学著作也大量印行。此外,重要的新增题材还有医药,戏曲、异国见闻、方志及丛书、类书等大部头书籍。
中央与地方开设的官办书局比以前更多,尤其到了十六、十七世纪私人刻书蔚然成风,反映了明代繁荣昌盛的局面。
清代的印刷业则是中国印刷业由盛至衰的转折点。清朝前期,印刷事业硕果累累,印刷业也更为普及。清朝后期则逐渐式微。传统的印刷方式已落伍时代,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于是便让位于更为先进的西方印刷技术了。
但总起来看,由于官、私印刷者们的努力,仍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出版高潮,尤其是在方志与专志、别集及丛书的出版上,无论是规模还是数量,都是以往的出版业不能望其项背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