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海水底隧道发展历程与安全设计要求

上海水底隧道发展历程与安全设计要求

时间:2023-10-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研究用盾构法修建黄浦江水底隧道。上海第一条越江隧道——打浦路隧道于1965年开始施工,并于1981年建成通车。第一座沉管隧道也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在上海建成。设计水底隧道的埋置深度需考虑以下几个主要因素。水底隧道应具备一定的抵御常规武器和核武器的破坏能力。

上海水底隧道发展历程与安全设计要求

铁路或公路遇到水面障碍物时,除可修建桥梁通过外,修建水底隧道也可能是最佳方案,特别是在水面宽,航运繁忙,通过巨型船只较多,不宜建造高桥和长引桥的场合。水底隧道与桥梁工程相比,具有隐蔽性好,可保证平时与战时的畅通,抗自然灾害能力强,并对水面航行无任何妨碍的优点,但其造价较高。

水底隧道可以作为铁路、公路、地下铁道、航运、行人隧道,也可作为管道输送给排水隧道。17世纪起,欧洲修建了许多运河隧道,其中法国魁达克运河隧道长157km。1927年美国纽约于哈德逊河底建成霍兰隧道,次年又建成世界上第一条沉管法水底隧道博赛隧道。目前世界上最长的铁路隧道是在海底穿越津轻海峡的日本青函隧道,全长53.85km。

我国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研究用盾构法修建黄浦江水底隧道。上海第一条越江隧道——打浦路隧道于1965年开始施工,并于1981年建成通车。第一座沉管隧道也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在上海建成。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城市水底隧道的修建已进入发展时期。

1.水底隧道的埋置深度

水底隧道的埋置深度是指隧道在河床下的岩土的覆盖厚度。埋深的大小关系到隧道长短、工程造价和工期的确定。尤其重要的是覆盖层厚度关系到水下施工的安全问题。设计水底隧道的埋置深度需考虑以下几个主要因素。

(1)水文地质条件。

(2)施工方法要求。

(3)抗浮稳定的需要。埋在流沙、淤泥中的隧道,受到地下水的浮力作用,此浮力应由隧道自重和隧道上部覆盖土体的重量加以平衡,为保险起见,该平衡力应是浮力的1.10~1.15倍,检验抗浮稳定时,为偏于安全不计摩擦力的作用。

(4)防护要求。水底隧道应具备一定的抵御常规武器和核武器的破坏能力。根据在常规武器攻击中非直接命中、减少损失和早期核辐射的防护要求,覆盖层应有适当的厚度。

2.水底隧道防水(www.xing528.com)

水底隧道的主要部分处于河、海床下的岩土层中。常年在地下水位以下,承受着自水面开始至隧道埋深的全水头压力,因此水底隧道自施工到运营均有一个防水问题。常用的防水措施有以下几种。

1)采用防水混凝土

防水混凝土的制作,主要靠调整级配、增加水泥量和提高砂率,以便在粗骨料周围形成一定厚度的包裹层、切断毛细渗水沿粗骨料表面的通道,达到防水抗水的效果。

2)壁后回填

壁后回填是对隧道与围岩之间的空隙进行充填灌浆,以使衬砌与围岩紧密结合,减少围岩变形,使衬砌均匀受压,提高衬砌的防水能力。

3)围岩注浆

为使水底隧道围岩提高承载力、减少透水性,可以在围岩中进行预注浆。通过注浆可以固结隧道周边的块状岩石,以形成一定厚度的止水带,并且填塞块状岩石的裂缝和裂隙,进而消除和减少水压力对衬砌的作用。

4)双层衬砌

水下隧道采用双层衬砌可以达到两个目的:其一是防护上的需要,在爆炸荷载作用下,围岩可能开裂破坏,只要衬砌防水层完好,隧道内就不致大量涌水,影响交通;其二是防范高水压力。有时虽采用了防水混凝土回填注浆,在高水压下仍难免发生衬砌渗水,在此情况下,双层衬砌可作为水底隧道过河段的防水措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