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的内在超越
中国先贤倡导人性需要自我超越,人通过自我修养才能达到完美境界。孔子要求人要自修,超越自身才能成为圣贤。孟子说:“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29](《孟子·尽心上》)可以看出孟子推崇人应当通过不懈的自修来唤醒善性,扩充善端,以此修身立命。董仲舒把人看作是天的副本,是宇宙的缩影,因而人也是天地精华的体现,人需要自我修身养性,成为贤人。朱熹指出万物共同具有“性”,就是绝对本体的体现,这种本性“是太极浑然之体,本不可以名字言。但其中含具万理,而纲理之大者有四,故命之曰仁、义、礼、智。”(《宋元学案·答陈器之(问《玉山讲义》)》)他认为人需修养自身的本性:仁、义、礼、智,达至完美。道家也谈修养,但人是以“道”的形式来体现的。“道”,主要是指天道作为宇宙的统领,人要顺道而为,从而获得人生福报。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赋予天的自然性,认为要自修以达至自然素朴的本性,成就自然人生。墨子倡导在天面前,人应该向善处尽力,由此可见,先贤们认为人需要通过“人”的内在超越来修养人性。
2.“人”的自救(www.xing528.com)
中国先贤一直相信人要自立、自强,推崇自我反省以达至人性完善;诸如有学者提出,从根本上说,人是自己生成的,“不是由自然界之外的主宰者或外来推动力一下子造成的东西。”[30]孟子指出保存自己的本心不受杂念所干扰,修养自己的本性不受杂质所沾染,这样便可以侍奉天了。天即是人,人即是天。没有天与人的对立,道、理、人、事、物,合而为一,这样才成一个大圆满。荀子提出“夫起于变故,成乎修为。”[31](《荀子·荣辱》)即,人性需要后天修养。周敦颐提道,“圣贤非性生,必养心而至之。”(《周敦颐集·养心亭说》)周敦颐亦道“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周敦颐集·太极图说》)。墨子认为人是自己的主人,世界的主人,那个有意志的天就是人自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