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确立多样化、适应性、发展性的民办高等教育质量观
要对我国现有民办高校的办学质量进行客观评价,首先就应该确立衡量民办高等教育质量的标准。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大规模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迈进的产物。与精英教育不同,大众化的高等教育更加关注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关注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并要为这样的发展提供所需要的人才。因此,大众化高等教育,其质量观是建立在社会需求基础上的,它与传统精英教育质量观相比有了显著的变化。首先,它强调高等教育的适应性。在大众化甚至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已经从社会的边缘走到社会的中心。高等教育将更加关注它所培养的人才是否是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因此,高等教育的适应性,即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成为检验高等教育质量的尺度。其次,强调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多样性”。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由于高等教育系统的多样性,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也应该是多样的,不存在一个统一的质量标准,更不能用学术性作为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正如1998年巴黎首届世界高等教育会议通过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宣言》所指出的:“高等教育的质量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考虑多样性和避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最后,强调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发展性”。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不存在一个既定的、永恒的质量标准。只有以发展性的质量标准作为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才有可能使高等教育“产品”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发展性质量”是高等教育适应性质量的衡量目标。正因为在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质量是多层面的、外适度、发展性的概念,所以,我们在对待民办高等教育质量的问题上,就应该持客观、公正与合理的态度,以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观去看待民办高校的质量。
首先,必须坚持多元化的质量标准,明确对民办高校不宜照搬精英时代普通高校的质量标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标准是多样化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大学应该有不同的衡量标准。潘懋元先生对培养人才的多层面问题所做过的精辟论述有助于我们客观、科学地看待民办高等教育质量:“即使是还未进入大众化阶段,只要是多种形式办学,就不能用原来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教育(它是传统精英教育的主体)的准则来规范成人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不能用学历教育的准则来规范各种远距离教育,如此等等。”从目前的实际来看,民办高校绝大多数定位在高等教育职业技术类型、专科层次上,致力于实用型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因此,对于定位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民办高校来说,其发展所依据的质量标准应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标准,而不是普通本科教育的质量标准。具体说来,与普通高校本科质量标准相比,高等职院的质量标准应为如下特点:1.普通本科高校质量标准应以学术性为主,兼顾职业性,高等职院质量则以职业性为主,在必要的理论知识基础上强化应用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训练;2.普通本科高校偏重内适质量,高等职院应更偏重个适质量和外适质量,即要看高等职院培养的人才是否提高了技能,适应了人才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3.一般说来高等学院具有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标准应以教学质量为主,适当考虑科研和社会服务质量。总之,要正确评价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就必须立足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民办高职学院只要能够对准社会的实际需要,培养“适销对路”的专门人才,实现比较高的就业率,并被社会所认同,我们就应当承认它的教育质量。若用原来全日制院校本科教育的准则来规范民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是不科学的,也是有失公允的。
其次,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民办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发展的概念,质量的提高是一个积累、渐进的过程。小至一所学校,大至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都是渐进的。当前国际公认的一流大学大部分都是私立性质的,且都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哈佛大学在开办时只有十几名学生,这样的状况一直维持了十几年,经过了两个多世纪的积累和发展,才成为当代世界顶尖的大学。到1870年,美国大学才均有10名教师,90名学生。到19世纪中叶,美国还没有一个全国甚至一个地区认可的质量标准。在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再次崛起只是近40余年的事,而以中国目前的资源配置水平,一所高校办学条件的改善、配套设施的建设、师资队伍的建立与优化、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各项管理制度的规范,需要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努力与积淀,要求民办高校的质量在短短的40余年内达到那些办学历史悠久得多的公立大学的水平是不现实的,也不是公平的。我们要相信,随着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民办高校的教育质量会逐步提高。目前一些办学历史较长、规模较大的民办高校,具有较强的办学实力,其教育质量并不亚于同一层次的公立高校,便有力证明了“民办高等教育没有质量保证”的观点是片面的、短视的。
最后,必须坚持市场需要导向的质量观。民办高校是依赖学费运行的,从一开始就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因此,民办高校的质量观还应以坚持市场需求为导向。也就是说,民办高校培养的毕业生只要能满足和适应市场的需要,得到市场的认可,能在市场中发挥作用,就应承认其教学质量。正如西安外事学院院长黄藤根据其办学经验所总结的:“作为教育活动最终成果的人才质量,是民办大学办学质量的主要指标,对人才质量水准的测评遵循市场评价原则,即主要以毕业生市场就业率和市场反馈率为评价标准。”这是比较中肯的。
总之,在对待民办高校质量问题上,我们应更新传统精英教育的质量观,不能用普通本科大学的质量标准来衡量那些定位于职业教育的民办高校的质量,也不能用研究型大学的学术性标准来评价民办应用型高校。(www.xing528.com)
(二)对目前民办高校教育质量的基本评价
从整体上说,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还处于以数量和规模的扩张为主。虽然一些民办高校提出了“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思路,但在办学实践中,相当一批民办高校甚至一些知名的民办高校还是只注重学生数量的增长,忽视教学质量的提高,只急于把学校做大,而忽视了把学校做强,越来越暴露出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软肋。构建民办高校质量保证体系,提升教育质量,实现民办高校从外延型向内涵型发展,是当前我国民办高校的当务之急。
尽管我国民办高校办学中还存在着许多质量问题,面临着许多困境,但是我们绝对不能说我国民办高校教育质量低劣,或学术质量在公立与私立机构之间几乎没有差别。就学术质量上,民办高校还无法与普通高校相比,但已经有一些学校把赶超世界一流大学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50年也许更短的时间内中国会出现备受世人瞩目的、可以在学术质量上与公办大学相抗衡的一流民办大学。就学生个体的发展来说,民办高校实现了对学生人格的重塑,提高了学生职业的技能,满足了社会对初级人才的需要。
需强调指出的是,定位于职业教育的民办高校并非一定质量低劣。在一般人看来,职业教育与训练仍属于较低层次,尤其是随着大学对高深学问的崇尚和对一流大学的追逐,职业教育更显得无法登大雅之堂。因此,定位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民办高等学校似乎难以办出质量,赢得声望,而事实并非如此。这是因为,大学教育本身既是一种“普通教育”,也是一种“职业教育”,学术性与职业性是统一于大学教育之中的,对学术性或职业性的不同侧重不是划分大学质量高与低的标志。众所周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大学在人才培养上需要有所侧重,我们不能因为一所学校更重视职业训练而认为它逊色于学术型的大学。南开大学的创办者张伯苓先生就十分重视培养社会急需的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人才。南开大学创办之初,除在教学方面开展社会观察课外,还组织学生在本校木工厂、铁工厂、印刷厂当技工。张伯苓强调教育要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曾经受到当时某些人的讥笑和讽刺。他们认为,张伯苓以实用为科学的重点,是把科学从崇高的地位拖到尘埃,认为他只配做职业中学的校长,不配做大学的校长。然而,面对非议,张伯苓没有退却,坚持从私立大学的实际出发,在适当设立理论学科的同时,大力发展应用学科,走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道路。事实证明,办职业技术教育并没阻止南开大学成为一所名校。大学由于自身资源的不同、所设置专业的各异,在人才培养上可以有不同的取向。特别是当前民办高校研究基础薄弱,高精尖人才缺乏,只能以市场为导向,举办投资少、见效快的专业,培养实用型的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总之,当前我国民办高校还处于发展初期,其整体的办学水平与质量还不高,整体生源质量较差、教学设备滞后、教师资源紧张、课程设置不合理等问题也较为突出。但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对待民办高校发展中的质量问题,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多一分鼓励和扶持,少一点责难与限制,这对于促进民办高校发展和质量提高是至关重要的。政府的当务之急是引导民办高校采取切实措施构建民办高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促进民办高校实现从外延型向内涵型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