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孔子十七岁那年。鲁国大权在握的大夫孟僖子得了重病,自以为将不久于人世。他把自己的两个儿子懿子和南宫敬叔叫到跟前,语重心长地叮咛道:“孩子,你们俩都长大了,我死以后,要好好读书,将来做一个有出息的人。”懿子匍匐在父亲的病榻边,哭泣着说:“记住了,我们一定认真读书!”南宫敬叔拉着父亲的手,问道:“我们是想好好读书,可是,叫我们到什么地方去找好老师呢?”孟僖子打起精神对孩子们说:“我早就想过了,你们最好的老师该是孔丘。”两个孩子惊讶了,异口同声地问:“孔丘那么年轻,比我们也大不了几岁,为何非拜他为师呢?”孟僖子有点生气了,大声地说:“你们怎么不懂事呀,拜他为师,一是因为他的‘年少好礼’,现在士人中再也找不到第二个像他这样懂礼的了;二是因为他是‘圣人之后’,圣人的后代中,必有大闻大达的人。你俩只有拜孔丘为师,将来才有希望。懂吗?”两个孩子忙说:“我们懂了,我们一定照父亲说的做。”想不到那次孟僖子没有死,病好后又活了十六年。但他病重时说的那番话,儿女们是记住了。他死后,懿子和南宫敬叔成了孔丘最早的入室弟子,也就是说此时孔子成了这个贵族家庭的家庭教师。此事记述在《史记·孔子世家》中。
说孔子是“圣人之后”,那倒是确实的。
孔子家族的先世是商代的王室。周灭商,封微子启于宋,微子启遂从王室降为诸侯。从微子启到孔子,大约传了十六代,其中最值得一提的重要人物是弗父何,他是微子启的第五代子孙。当时宋室矛盾犬牙交互,弗父何是长子,按“父子相传”的惯例他本该当政,可是他偏不,他让位给了自己的弟弟,自己当臣下。这样,孔门家族又从诸侯下降为卿。到孔子的六代祖孔父嘉时,宋国发生内乱,孔父嘉被杀,孔氏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到孔子的三代祖孔防叔时,始奔鲁,为防大夫,地位又降为大夫。到孔防叔的孙子叔梁纥(孔子父)的时候,只是一名以勇敢著称的士了,也差不多是既无权,又无势,更无财的一介平民了。这就是孔子祖上发展的一个大致脉络。
契像
孔子祖上至少有四位圣人。
孔子祖上第一位圣人指的是契。孔子在许多场合常说自己是“商人也”,那不是从一般意义上说的。商的始祖是契。这契可是让孔子感到荣耀得不得了的千年远祖。契帮助舜帝治理国家,主管刑狱,成绩卓著。后来辅佐大禹治水,劳苦功高。于是,封于商,赐姓“子”。为何赐姓“子”呢?这也有讲究。“子”是“卵”的雅称。传说中契因玄鸟“卵”而生,姓“子”是影射契的身世的。祖上有契这样一位大圣人,是孔子的荣耀。
孔子祖上的第二位圣人指的是正考父,他是孔子的七世祖。他辅佐宋戴公、宋武公、宋宣公三代君主,功业卓著,因此被封为上卿。但是,他很懂得自律,每一受命,益添其恭,并以礼仪严格要求自己,自己在生活上也十分俭朴,成为当时宋国传为佳话的“圣人”。在他死后,宋国的君主在一只鼎上刻下了这样的铭文:“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饘于是,粥于是,以糊于口。”意思是:第一次受命时,曲身而受命;第二次受命时,折腰而受命;第三次受命时,俯身而受命。地位越尊,态度越谦,走路时循着墙边走,生怕碰撞到了哪位,他是个极为谦恭的人,对谁也不敢怠慢。生活俭朴得很,常常一家人喝的是粥,不追求什么享受。这位祖上的“圣人”对孔子的影响太大了。他的谦恭、他的自律、他的敬重众人、他的节俭,对孔子的一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正考父像
孔子祖上第三位圣人是孔父嘉。在漫长的岁月流程中,世事变迁,“子”姓家族也由盛而衰,由衰而盛,几度夕阳红。正考父晚年得子,生下玲珑乖巧的一个大胖儿子。这使作为父亲的正考父高兴,连宋君也高兴。宋君一高兴,就热热闹闹地为孩子举行了一个“赐族之典”,赐孩子为“孔父嘉”——当时“孔父”是字,“嘉”是名。孔子家族的这个“孔”字第一次浮出水面。中国历史上有个说法,叫做“五世乃迁”,意思是经历五代就可以另立新姓了。从弗父何到孔父嘉刚好五世,于是这个家族的这一支就将“孔父嘉”这个名字的第一个字眼“孔”定为姓了。这姓一定下来就是数千年,再也不愿“迁”了。“孔父嘉”这位圣人给这个家族带来了一个“孔”姓。(www.xing528.com)
孔父嘉像
说到宋君赐姓“孔”,本意大概是从祖系沿革角度着眼的。“孔”这个字由两部分组成,左边是一个“子”字,右边是一个“乙”字。“子”,很清楚,是孔子远古家族的姓,孔子是子姓家族的后代。“乙”是什么呢?我们的民族是富于想象力的,说那是一只迎着朝阳展翅而飞的燕子,也就是《诗经》中说的“玄鸟”。这不就是佐大禹治水的那位契的形象吗?
后来,社会发展了,人们的思维也有了长足的发展。我们的祖先早在一万年前就创造了龙文化,到孔子那个时代,龙文化已经为民众广为接受。于是,有人说,“乙”字的字形曲曲弯弯的,上为首,下为尾,不就是一条活灵活现的中华龙吗?以“乙”配“子”,不正好应了“龙的传人”的说法吗?
商为黄帝子孙,孔为龙的传人,这样的读解,不是挺有诗意的吗?
孔子祖上第四位圣人是他的父亲叔梁纥。孔子父亲在世时大约是孔族迁鲁的第三代,没有什么根基。《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这“陬”又可写成“邹”(与邹国的“邹”完全是两码事),是山脚、山角落的意思,说明当时孔家居住的地方不一定是穷乡,但肯定是僻壤。父亲叔梁纥当着陬邑的大夫,不是诸侯属下的那种大夫,而是地方基层干部,相当于一个大村庄的安全保卫干事。在一次逼阳人与晋人的战斗中,叔梁纥大显了身手。逼阳城有两重门,一为晨夕开关出入之门,一为战时用的重门。晋人攻来,逼阳人先是开晨夕之门诱对方入内,当晋人队伍进入一半时,逼阳的重门突然放下,欲将入内的与未入内的队伍一切为二,分而歼之。这时,随晋军而至的叔梁纥挺身而出,两手托起重门,让进城的队伍顺利退出。这一事件使原先没有多少名望的叔梁纥一下成了历史人物,这对孔子后来形成“知、勇、仁”的道德观大有助益。按理说,叔粱纥只是一介平民。但是,他的“勇托城门”之事,一旦上了《左传·襄公十年》的记载,那他无疑也成了书之竹帛的圣人了。
叔梁纥
《孔子世家》在说到一个家族的传承时,写下了这样的话:“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意思说,圣人的后代,虽然不一定大富大贵,不一定担当高官,但一定会有道德崇高、人格高尚的“达人”。再加上他早年的“贫且贱”,使孔子成为了一个早熟的思想家、哲学家,成为为整个社会垂范的道德榜样,正如胡适在《论儒》一书中指出的:“我们可以说,孔子壮年时,已被一般人认作那个应运而生的圣人了。”[2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