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乘站客流特性反映的是客流整体表现出来的特性,换乘站的客流,既有进出站客流,又有换乘客流。
客流组织往往是地铁运营的重点和难点,具有如下特性。
1.高集中性
换乘站除了具有普通车站的进出站客流外,还汇集有相交线路甚至全网多座车站之间的交换客流,由此造成换乘站客流集中,往往是普通车站客流量的数倍。
2.多方向性和多路径性
由于进出站客流、换乘客流具有不同的出行目的、出行方向,即对应不同的出行路径,必然导致存在多股客流的交织,形成多个冲突点。适宜的换乘方式和合理的设施设备布局应有利于减少客流交织,同时需要加强信息引导。
3.主导性
在换乘站的客流构成中,通常换乘客流占主导,而在某一时段的多种换乘方向中,同样存在主导换乘方向。因此,在车站设计和管理中应突出对主导客流的关注。(www.xing528.com)
4.方向不均衡性
同一时段、不同换乘方向的客流量会存在较大差异。例如,外围线路与城区线路相接的换乘站,早高峰以进城方向为主,两方向比例可高达几十比一;而在晚高峰则相反。这种方向的不均衡性会影响设施的利用率。因此,当采用通道换乘时,双向组织较单向组织更有利于均衡通道利用。相应地,岛式站台与侧式站台相比,其对客流的调解能力更强。
5.时间不均衡性
高峰小时客流需求是影响换乘站的系统规模、设施设备能力等关键参数选取的主要依据,因此对高峰小时系数的准确把握十分重要。不同区域、不同功能类型的车站高峰小时系数不同,一般外围区高于中心区,通勤服务类型高于生活服务类型。
6.短时冲击性
城市轨道交通客流的到达并非连续均衡,而是随列车的到达呈现脉冲式的分布规律,也就是会在短时间内对换乘设施产生冲击作用。这种冲击作用已形成对换乘能力的最大考验,直接承受这种冲击作用的设施往往位于换乘设施的端部。由于短时冲击的存在,使得一批客流到达时,易在设施前形成拥堵和客流排队,当拥堵人数较多时,将会带来较大的安全隐患。
鉴于换乘站客流的特性,在进行换乘设计时,应注意通过调整设施布局、设置导向标志等措施,避免或减少换乘客流与进出站客流的交叉干扰。例如,采用上下层站台换乘时,除自动扶梯(楼梯)的高差应小些、通过能力配置应大些外,还应使换乘客流与出站客流的交叉干扰小些;采用通道换乘时,通道设计应考虑避免或减少双方向换乘客流的交叉干扰,以及换乘客流与进出站客流的交叉干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