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学技术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高度综合的大趋势,导致了具有方法论意义的系统科学学科群的出现。20世纪40 年代末期诞生的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以及20 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产生的耗散结构理论、突变论、分形理论、超循环理论、泛系理论等都是具有横向性、交叉性的系统科学新学科。系统科学揭示了事物之间更为深刻、更具本质性的内在联系,大大促进了科学技术的整体化进程;许多科学领域中长期难以解决的复杂问题随着系统科学的出现迎刃而解;人们对自然界和客观事物演化规律的认识也由于系统科学的出现而逐步深化。
由于内外扰动的存在和认识水平的局限,在对系统的研究中,人们所得到的信息往往有某种不确定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各类系统不确定性的认识逐步深化,不确定性系统的研究也日益深入。20 世纪后半叶,在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领域,各种不确定性系统理论和方法不断涌现。扎德教授于60 年代创立的模糊数学(Fuzzy Math)、邓聚龙教授于80年代创立的灰色系统理论(Grey System Theory)、帕拉克教授于80年代创立的粗糙集理论(Rough Sets Theory)和王光远教授于90 年代创立的未确知数学(Uncertainty Math)等都是不确定性系统研究的重要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从不同侧面论述了描述和处理各类不确定性信息的理论和方法,为进一步研究不确定性系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82 年,北荷兰出版公司出版的《系统与控制通讯》(Systen&Control Letters)杂志刊载了我国学者邓聚龙教授的第一篇灰色系统论文《灰色系统的控制问题》(The Control Problems of Grey System);同年,《华中工学院学报》刊载了邓聚龙教授的第一篇中文灰色系统论文《灰色控制系统》。这两篇开创性论文的公开发表,标志着灰色系统理论这一新兴学科开始问世,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和广大实际工作者的极大关注,不少著名学者和专家给予了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在随后的20 多年里,许多科学工作纷纷加入到灰色系统理论的研究行列,积极开展理论探索及在不同领域的应用研究工作,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一批新兴边缘学科如灰色水文学、灰色地质学、灰色育种学、区域经济灰色系统分析、灰色哲学等应运而生。
目前,世界上有100多所大学开设了灰色系统理论课程。我国的华中科技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等院校招收灰色系统专业方向的博士研究生,世界各国高等院校有数千名博士、硕士研究生运用灰色系统的思想方法开展科学研究、撰写学位论文。国家及各省、市科学基金积极资助灰色系统研究,每年都有一大批灰色系统理论或应用研究项目获得各类基金资助。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有近200 项灰色系统成果获得国家或省部级奖励。(www.xing528.com)
国内外各种出版机构出版灰色系统学术著作60 余种,许多重要国际会议,如不确定性系统建模国际会议,系统预测控制国际会议,国际一般系统研究年会,IEEE 系统、人、控制国际会议等都把灰色系统理论列为专题讨论,成为关注、讨论的热点,这对于世界系统科学界同行进一步了解灰色系统理论起到了积极作用,为推动灰色系统理论的研究和应用向更广、更深的方向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灰色系统理论在短短的几十年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在我国已成为社会、经济、科教、技术等多领域进行预测、决策、评估、规划、控制、系统分析与建模的重要方法之一。特别是对时间序列短、统计数据少、信息不完全系统的建模与分析,具有独特的功效,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