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汉俊故居遗址 位于潜江市袁桥村,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李汉俊(1890—1927),中国共产党创建人之一,一大代表,中共三大中央候补委员。1927年在武昌被国民党杀害。其诞生地旧居为木瓦梁柱式结构,硬山顶,面积220平方米,早已腐毁。1984年,潜江县人民政府在遗址上修建一座纪念碑,碑通高5.6米,碑额高0.8米,碑身高4.8米,碑宽1.8米,碑厚0.8米,铸仿宋体碑文“李汉俊诞生地,中国共产党创建人之一、一大代表”。碑座高2米、碑基台高1.2米,长6米,宽6米,面积36平方米,铸有10根水泥栏杆,栏杆高1.1米。李汉俊革命烈士纪念馆正在建设中。
刘赤生故居遗址 位于潜江市老新镇赤生村,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刘赤生(1901—1928),1925年在北京大学读书,加入共产党,后奉命回潜江、江陵、宜昌等地组织农民暴动,在龙湾被敌包围壮烈牺牲。其诞生地旧居年久拆毁。1953年江陵县政府修建烈士碑亭,亭中文“刘赤生纪念亭”。1982年潜江县人民政府又为烈士建立一碑,上铸碑文“刘赤生烈士永垂不朽”,1982年潜江县人民政府立。
工农革命军第五军军部旧址 位于潜江市渔洋镇拖船埠村北部,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因1928年工农革命军第五军军部设立于此而得名。工农革命第五军军部旧址民国民间房屋形式,在抗日战争时期,附属建筑及部分主体建筑被毁,现仅剩后庭。后庭内设有露天天井和“聚财”池,中间为过堂,与后门相通,两侧为厢房。工农革命军第五军军部旧址由于早年战争和人为因素破坏,现仅存后庭,但建筑结构保存完好。
红二军团部旧址 位于潜江市熊口镇红军街中心,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30年7月贺龙率领红二军团进驻此处设立军团部,堂屋为会议室,厢房为卧室和警卫员室。1931年7月和1932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军部也设于此。旧址为胡夫先民房,文物部门每年进行维修。
红六军军部旧址 位于潜江市熊口镇红军街中心,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30年2月间,周逸群任红六军政委,率领部队来熊口设此。旧址为一民房,1980、1987年进行过维修。
红九师师部旧址 位于潜江市熊口镇红军街头,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31、1932年红三军第九师段德昌师长数次来熊口驻扎,师部设此处。原为一民房,砖木梁柱式结构,前层已毁,后层尚存。
红八师师部旧址 位于潜江市熊口镇红军街,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32年10月贺龙率领红三军坐镇熊口,红八师师部设此。旧址为一民房,堂屋设办公室,余房设警卫员,现尚存后屋。
红军街 位于潜江市熊口镇,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30—1932年,贺龙、关向应、周逸群、邓中夏等率领红军部队游击作战,先后驻扎熊口镇。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红二军团部、红三军军部、七师、八师、九师、二十团、二十团一、二十二团、二十三团、二十四团、二十五团、二十六团等团部设此。全街1.5公里长,109户房,均为砖木梁柱式结构,硬山顶,进深二层,面阔三间。保存完好的尚有红二军团部、红六军军部、红八师等旧址。自1984年起,由文物部门每年对红二军团部旧址进行维修。1984年11月2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廖汉生副委员长故地重访时,为此建牌坊题字“红军街”三字。
段德昌旧居 位于潜江市龙湾镇,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31年3月红三军九师师长段德昌率领部队攻打潜江之敌,师部设此。旧址为一民房,砖木梁柱式结构,硬山顶,中柱高5.8米,面阔11.5米,进深12.5米,面积143.7平方米。共五间,堂屋为办公室,厢房为卧室。
列宁小学遗址 位于潜江市龙湾镇下街,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30年3月,贺龙在龙湾建立苏维埃政府时设立了龙湾小学,并视察讲话,学习马列主义文化课,校址设在原文昌宫内,清代建筑,砖穿斗式结构,前后两层,前层为佛殿,后层为金殿,1952年局部朽毁,改修此校,校门口建有水泥碑一座,碑高1.4米,碑厚0.4米,宽0.45米,碑文油漆书写仿宋体“列宁小学”四字。
熊口战斗遗址 位于潜江市熊口镇红军街,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43年伪军驻扎熊口,新四军十五旅和襄南军分区部队攻克熊口,歼灭伪军一个旅,伪旅长朱秉坤在此举白旗投降。地址原为上关庙戏楼,清雍正年代修建,1966年拆毁由砖瓦本料改修成现代建筑物。(www.xing528.com)
新四军襄南军分区司令部旧址 位于潜江市熊口镇孙桥村西100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44年至1945年新四军襄南军分区司令部设此,书记张执一,专员李守宪、郑绍文,司令员杨径曲、吴林焕,十五旅政委方正平和吴云鹏等先后在此驻扎办公。1945年贺炳炎、廖汉生率领八路军南下干部到此设立司令部。旧址原为农民孙夕久房屋,始建于1913年,1982年房主维修。1991年和2020年分别由市文物部门和市老促会维修。
襄南军分区司令部作战参谋科旧址 位于潜江市熊口镇孙桥东100米远,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43年至1945年新四军豫鄂边区襄南军分区司令部作战参谋科设此,为司令员贺炳炎、政委廖汉生提供作战信息,重要参谋机构。其旧址为民房,现保存尚好。
刘赤生烈士牺牲地 位于潜江市龙湾镇北街头,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刘赤生(1901—1928),共产党员,1925年在龙湾组织农民暴动,被敌围剿俘获,在龙湾祖师殿前壮烈牺牲。1983年潜江县政府在此建立了纪念碑,碑文“刘赤生牺牲地”潜江县人民政府立。
杨国钧烈士墓 位于潜江市黄场西南2公里,市级县文物保护单位。杨国钩(1904—1932)湖北监利县人,1930年任中共潜江县委书记兼赤色游击大队政委。1932年率部由张金河转移到史家湖遇难。墓为土坑竖穴木棺葬,墓前有水泥碑,上写“杨国钧烈士永垂不朽”。
红军堤 于潜江市周矶镇田关闸西北500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31年6月洪水猛涨,田关河溃口,江、荆、潜、沔,四县受灾,贺龙率领红九师25、26两个团,并组织四县两万多民工,抢险修堤,以一个多月的时间,修筑起38里长的大堤,堵住了洪水,群众取名为“红军堤”。新中国成立后,潜江县人民政府为红军堤立碑,碑上铸文为贺龙题字“继承土地革命时期的光荣传统,大搞水利,建设社会主义”。
襄南大礼堂遗址 位于潜江市熊口镇孙桥北1公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44年10月党中央派王震率八路军359旅大批干部南下,廖汉生为政委,贺炳炎为司令员,在此设司令部修建壤南大礼堂。旧址原为草本梁柱式结构,可容纳1000余人开大会。新中国成立后,孙桥村委会在此按原貌风格复原修建了礼堂。1984年11月廖汉生副委员长重返故地并题字“南大礼堂”。
贺公桥 位于潜江市熊口镇孙桥东100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45年,孙桥河上有一木桥,十年淹九水,木桥常被大水冲垮,不能行人,司令员贺炳炎动员军民200多人,以三天时间,修起了此桥。新中国成立后,潜江县人民政府进行了加固维修,定名为贺公桥。
世安沟旧址 位于潜江市熊口镇孙桥北2公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孙桥村年年积水成灾,群众四处逃荒讨米度日,生活极苦。1944年,驻扎在此的新四军襄南军分区司令员吴世安亲自带领45团全体战士2000多人,挖了7里多长的排水沟,沟长7里,沟宽8米,沟深6米。从此,年年旱涝保收。新中国成立后,人们怀念新四军的军民鱼水情,取名世安沟。
贺龙闸 位于潜江市张金镇土地口村5组老西荆门东岸。闸长5米、宽6米、高5米,系拱形浆砌块石结构。是1932年初,贺龙命驻扎在土地口集镇上的红军和当地民众携手并肩,以石块为料,昼夜施工2月建成。新中国成立后,为传承革命传统,缅怀贺龙和红军的功德,村民深情地将此闸称“贺龙闸”。
荆南特委(县委)荆南县苏维埃政府遗址 位于潜江积玉口荷花村。1931年1月25日,湘鄂西省委派中共荆南县临委书记彭应采在脉旺嘴成立荆南特委,崔炎章任书记。1932年正月12,荆潜地区党组织根据湘西省委指示,在脉旺嘴(现荷花村)成立中共荆南县委员会、荆南县苏维埃政府。县党部书记彭支玉组织成立大会,湖北省委邓中夏、汤德怀等领导出席祝贺。县委,县政府下设军事部、组织部、县党部等48个机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