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肯定了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随后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加以具体化,制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规划,提出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以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
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市场建设指挥部,由工商局、规划局编制各地的市场建设规划,鼓励多家建市场,“谁投资,谁受益”,由建设单位按规定收取摊位费,工商部门负责管理,并收取管理费。按照“开拓大市场、发展大贸易、搞活大流通”的原则,1995年6月制定了《潜江市关于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的实施方案》,提出具体工作目标是:以积极探索健全市场体系的有效途径和首先登上经济发展的新台阶为目标,巩固、改造、发展各类商品零售市场和批发市场;重点培育和完善金融、劳动力、技术、土地等生产要素市场;具有多种功能和市场中介组织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规范交易行为和建立保障市场秩序的法律法规,形成有效的市场监测、监管和宏观调控体系。力争通过三至五年的时间,初步构建大中小结合、功能完备、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并与国内、国际市场接轨的市场体系。
在发展商品市场方面,培育和发展各类商品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建立以江汉大市场为龙头的农副产品批发体系,在各集镇兴建和完善设施齐全的农贸市场;在园林、广华、张金、浩口等地兴建粮油专业市场;以园林为核心,建设蔬菜批发市场;在张金、浩口、熊口、王场、杨市、老新等地分别建地瓜、西瓜、早杂粮、篾器、杞柳及制品和服装专业市场。完善园林等地区的牲畜交易市场。建立工业品市场体系,在全市各集镇建设和完善小商品市场;以园林、广华为重点兴建服装、鞋帽批发市场。建立和培育各种生产资料调剂市场体系,在园林、泽口、红旗码头逐步兴建钢材交易市场等。流通体制方面,鼓励不同所有制流通企业之间进行平等竞争,大胆探索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生产要素市场方面,一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立统一开放、有序竞争、严格管理的县级农村金融市场体系。积极发展城市信用合作社,并加快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步伐,组建农村合作银行。争取设立证券交易、信托投资、租赁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积极培育资本市场,增强地方筹集资金能力。二是发展技术市场,加速科技成果的市场化和商品化,建立健全各种技术中介机构和技术交易所。三是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合理流动与配置的新的管理体制,加快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巩固和发展市、乡、镇、办事处职业介绍机构,加强职业介绍机构的职能作用和网络建设,为国有、集体、个体企业提供各种需求,也为职工家庭和社会提供信息服务,并承办劳务输出等。四是充分开发和合理利用人才资源,加快人才市场建设步伐。1993年5月市委下发《关于引进人才技术的若干规定》,对引进的各类专业人才给予住房、津贴、利润等方面的优惠。五是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建立规范的土地市场。对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核发土地集体所有权证,在杨市和高场进行集体土地流转制度试点,在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建立依法转让、出租、转包、联营制度,把集体土地纳入公开、依法、健康的运行轨道。
到1998年基本形成多层次、多门类的商品市场体系和多元化市场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商品市场格局。各类要素市场的培育和建设不断推进,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实现了市场定价,现代市场体系初步建立起来。(www.xing528.com)
1992年6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这是我国促进服务业发展的第一个重要文件,《决定》提出了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十三条政策和措施。1992年9月底,市委召开二届三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突破性发展第三产业的指导思想,重点发展批零商业、房地产、文化旅游、科技信息等服务行业,加快开发和建设房地产、森林公园、水上公园、章华宫等设施,完成体育中心建设,力争“八五”末第三产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占到30%以上。1994年初,市委提出“突破性、超常规发展第三产业”的口号,突破性发展那些投资少、收效快、效益好、就业容量大、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产关系密切的行业,着重抓好商业、服务业、金融、信息、交通、通信和旅游业发展;大力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以各种形式投资兴办第三产业;鼓励政府机构改革分流出来的人员和企业富余人员从事第三产业;鼓励第三产业企业兼并关停的工业企业;支持工业企业兴办第三产业;放宽第三产业投资审批权,扩大企业投资决策权。个体经济是发展第三产业的骨干力量,因此各级政府进一步放宽政策,支持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
商业服务比重上升,服务功能单一的格局得到根本改变。商业网点大量增加,餐饮服务业、客房接待能力、商品销售营业面积不断扩大,具备各种全新服务设施、规模大的潜江商厦、新世纪商城、五交化大楼、老百货鞋都、饮食不夜城、明星商业城、糖酒副食品总公司批发大楼等相继建成并投产,经营商品几十类2万多个品种,年商品销售和饮食服务收入超过4亿元,国有商业形成了集购物、娱乐、餐饮、住宿等服务功能于一体,高中低档商品齐全,专业公司布局合理的经营格局。一批企业迅速成长为有实力、有效益,在潜江乃至在全省都享有较高知名度的盈利大户。五交化大楼、饮食服务公司成为金字招牌。到1996年全市商业网点达到1.97万个,从业人员5.1万人。商业网点的发展促进了消费品市场的空前繁荣和活跃,集市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江汉大市场、杨林口商贸城、棉原集贸市场、园林中心集贸市场、章华路集贸市场、建材大市场等相继建成,各类专业市场和综合市场建成95个,其中有设施的市场62个,占地总面积20.3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43万平方米。每个乡镇都有1至2个农贸市场,各村都建有小商品市场,形成了以乡镇为依托,建立农产品批发零售市场的“三级”市场网络体系。江汉大市场规划占地1000亩,1993年10月正式动工,竣工的第一期工程产地240亩,由工业品、农业特产、物资化建和服务四大系列共18个专业批发市场组成,市委、市政府设立“江汉大市场管理委员会”“江汉大市场实业总公司”专门对江汉大市场进行管理和营运,是当时江汉平原最大的综合性贸易市场。
第三产业的发展,为方便和丰富群众物质生活、扩大就业、增加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极大地促进了商品市场的空前繁荣和活跃。1995年全市第三产业产值30.2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7.4%,大大超过了“八五”计划所提出的达到17.3%的规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