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业生产大增,农民收入大幅增长!

农业生产大增,农民收入大幅增长!

时间:2023-10-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潜江县委认真贯彻落实十三大精神,开展了生产力标准的讨论,提出新的发展方略,在农村健全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深化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经济责任制,同时进行了机构改革。到1988年,改革取得巨大成就,潜江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农业生产的主要农产品,粮食增长43.85%,棉花增长21.3%,油料增长172.5%,麻类增长11.8倍,生猪出栏增长65.3%,水产品增长5.97倍。农民人均纯收入584元,可比因素增长近4倍。

农业生产大增,农民收入大幅增长!

1987年10月,中共十三次代表大会召开,提出了加快和深化改革的中心任务。潜江县委认真贯彻落实十三大精神,开展了生产力标准的讨论,提出新的发展方略,在农村健全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深化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经济责任制,同时进行了机构改革。到1988年,改革取得巨大成就,潜江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1988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05867万元,社会总产值232437万元,国民生产总值98905万元,国民收入93724万元,财政收入6078万元,分别比1978年提高2.13倍、2.95、2.02倍、2.19倍、1.51倍。

农业方面,以全面推广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中心的第一步改革,从1978年底开始至1984年冬基本结束,全县354个村,2792个组,13.14万农户,全面实行了包干到户,突破了人民公社“政社合一”“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突破了以单一的指令性计划调节为特征的农业计划体制,实行以合同制为主要内容的指导行计划体制;突破了商业和供销社独家经营,少渠道、多环节的流通体制;突破了集体所有制合作经济内部和外部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所有制结构,实行了生产资料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和所有制结构的改革;突破了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分配体制,实行了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形式。从1985年开始,进行了农村第二步改革,主要是改革农产品的统购派购制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对关系国计民生的粮棉油等重要农产品实行合同订购外,其他农产品一律开放。农村经济在改革中得到全面稳定的发展。1988年农业总产值36678万元,比1978年增长61.1%,农村社会总产值102617万元,比1978年增长2.16倍。农业生产的主要农产品,粮食增长43.85%,棉花增长21.3%,油料增长172.5%,麻类增长11.8倍,生猪出栏增长65.3%,水产品增长5.97倍。

农业内部的农、林、牧、副、渔五业兴旺,趋于协调发展。1988年农业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74.5%,林、牧、副、渔产值占25.5%;而1978年农业种植业产值占82.9%,林、牧、副、渔产值占17.1%。10年间种植业产值比重下降8.4%。农田效益普遍提高,1978年农田面积128万亩,1988年农田面积减少到111.76万亩,耕地面积减少16.24万亩,农业总产值增加13912万元,亩平产值增加150元。农村劳动生产率,1988年每个农村劳动力创造的农村社会总产值4600元,比1978年的1520元提高2倍,每个农业劳动力创造的农业产值1594元,比1978年提高47%。

多种经营方面,种植业由单一的粮食型向粮食、经济、饲料作物多元型转变;养殖业如生猪、鸡、鸭、鹅、鱼、特种水产、食用牛、食用菌等普遍发展,涌现了一批规模经营大户;潜江历史上曾是空白的果、林生产如橘、李、梨、葡萄水杉、香杉、意杨等经济林、用材林得到发展并推广;农田高产模式如麦瓜稻、麦豆稻、油瓜稻、稻田养鱼等得到试验并推广。

农村经济出现新的特征,1988年农村专业户6169户,从业劳动力11728人,专业收入381万元;各类经济联合体77个,从业人员252人,总收入118万元;进入流通领域的农户8600多户,9500多人,自销产品9859万元;乡村企业发展到1635个,职工50400人。农民人均纯收入584元,可比因素增长近4倍。第一个自发实行包干到户的渔洋镇谢小村2组,1988年与1978年相比,总收入由1.89万增加到8.83万,增长3.67倍;最后实行包干到户的杨湖村,1988年与1978年相比,总收入由49.3万元提高到183.8万元,增长2.73倍,人均分配由173万元提高到832元,增长3.8倍。农村物质生活也得到极大的改善,在2650个生产队中,通电有2565个,通电话1360个,一部分村吃上了自来水,居住条件也大为改善。

1988年工业总产值69189万元,比1978年增长5.18倍。十年中工业生产平均每年以20.1%的递增速度发展。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78年的32.8%提高到1988年的70%。村以上工业企业2000多个,年产值过1000万元的企业11家,基本形成了以轻工、纺织化工、机械、食品、建材为主要支柱的工业体系。盐化工开发也开始起步,在杨市蔡湖村打出第一口盐井;完成了3万吨氯碱厂的前期准备工作;15万吨盐厂的可行性论证报告进入初步设计阶段;为氯碱厂和盐化工厂配套的2.5万千瓦热电厂工程项目,完成可行性盐井报告的编制工作;乡镇4个小盐厂投入正常生产。

1988乡镇企业10170个,其中乡镇办企业223个,村办企业1578个,联办企业1046个,个体企业7305个,年产值过200万元的有35家,过千万元的企业有2家。乡镇企业固定资产8486万元,是1978年的2.3倍;实现总产值4.3亿元,是1978年的11倍,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1/3,占农村工农业总产值的56%。

商品流通不断扩大。1988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55989万元,是1978年的3.76倍;商品纯销售达到39146万元,是1978年的2.9倍;农副产品收购总值达到16281万元,是1978年的1.7倍;外贸收购总值突破1亿元,是1978年的23.4倍;集市贸易成交额13056万元,是1978年的32倍。10年间,财贸企业向国家提供利税5973万元,相当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前28年总和的2.4倍。金融业务方面,1988年,银行、信用社年末存款总额47080万元,贷款总额64371万元,分别是1978年的6.97倍和10.53倍;财政收入方面,1988年4009万元,是1978年的1.9倍。10年间,财政累计收入26000万元,是1978年前28年总和的1.5倍。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运输市场也逐步开放搞活,打破行业限制、条块分割、部门垄断的旧框框,变交通运输独家经营为多家经营,国家、集体、个体一起上,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的交通运输新格局。1988年,有各种机动车11679辆,是1978年的4.6倍,从事运营的车辆5620辆,其中载客汽车154辆,5848座,是1978年的2.33倍和2.23倍;载货汽车2306辆,10746吨,是1978年的2.81倍和2.6倍;其他简易机车2796辆,2688吨,基本上都是改革开放后添置的。拥有各种机动船舶32艘,驳船49艘。在运输事业中,个体运输户、联户、承包户有车辆2716辆,机船9艘,成为县域内短途运输的主要力量。1988年和1978年相比较,汽车货运量和周转量分别增长4.2倍和4.1倍;汽车客运量和客运周转量分别增长1.3倍和4.7倍;船舶货运量和货运周转量分别增长3.6倍和3.7倍;港口吞吐量增长3.23倍。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尤其是公路客运市场的开放,活跃了城乡市场。1978年仅有地、县两家专业车站经营公路客运,客车少,线路少,班次少,旅客购票难,乘车难,经过十年的发展,经营公路客运的单位发展到35家,客运线路61条,日均始发班次151个,农村夜宿班车19个点,18个乡、镇、办事处全部有了班车,所辖362个村,通班车280个。在发展短途客运的同时,与周边县市开辟了直达班车。

科教文体事业方面,获得科研成果89项,其中“意杨的引种和驯化”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为大中专院校输送新生6792人,1987年被评为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县;圆满通过国家体育先进县市的验收,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基本普及,在全国、省、地体育比赛中,获得金牌50枚、银牌51枚、铜牌53枚,1989年4月底省少年举重比赛在宜昌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举行,潜江6名运动员获得好成绩。关红在女子40公斤级获得总分第一名,刷新抓举、挺举、总成绩三项湖北省少年女子举重记录。

人民文化生活多姿多彩,花鼓剧团获得崇高声誉,园林地区连续10年举办元宵花灯展,其中有7盏花灯进北京参加了中国首届艺术节展出,11盏作为中国民间艺术作品出国参加展出。在龙湾发掘楚章花台,成为我国考古战线的重大发现。(www.xing528.com)

潜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按照国务院批转民政部《关于调整设市标准和市领导县条件报告》的通知规定,“总人口五十万以上的县,县人民政府驻地所在镇的非农业人口一般12万人以上、年国民生产总值4亿元以上,可以设市撤县。”潜江县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实现了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占大头,由主农型转向主工型。潜江符合上述设市标准,加上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地上盛产粮棉油,地下富藏油气盐,水陆两便、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以及市政建设初具规模,城市雏形基本形成,县委、县政府于1987年11月7日,向上级申报撤县设市。1988年5月,民政部根据国务院的批复精神,以民[1988]行批7号文件批复省政府,同意撤销潜江县,建立潜江市。新的潜江市管辖范围不变,仍隶属荆州地区。新成立的潜江市城区包括三个组团,即园林地区、泽口地区、广华寺至五七大道地区,城区人口19.5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3.07万人。为了便于城区工作的领导,市政府下设园林办事处、泽口办事处、广华寺办事处。1988年9月13日,潜江市委、市政府以1988年1号文件的形式下发《关于加快潜江经济发展步伐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新的奋斗目标,就是到2000年把潜江建成具有水乡园林特色的新型化工业城市、使全市人民过上小康生活。

1988年10月,市委下发《关于当前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的紧急通知》,市政府成立治理整顿领导小组,下设九个工作组,从不同层面对全市经济秩序和经济环境进行了清理整顿。1989年取得初步成效,主要表现在:固定资产投资有所控制,1989年比1988年下降32.25%;物价上涨势头趋于缓和,涨幅控制在7.8%;整顿公司238家,查处78家违法违纪经营问题,经撤并后保留公司110家。但在治理整顿过程中也出现了市场疲软、某些企业产品滞销、企业流动资金困难、工业发展速度回落过猛等现象。

在治理整顿、深化改革中继续前进。到1990年底,全市“七五”计划胜利实现,计划所规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指标,绝大部分完成或超额完成。1990年的工农业总产值超过了计划的7.11%,财政收入超过44. 65%,粮食总产超过了3.25%,油料超过了19.61%,鲜鱼超过了1.87%,国有职工年人均工资超过了14.2%,城镇集体职工年人均工资超过了11.7%。是继“一五”和“六五”之后的第三个高速增长时期。工业生产能力扩大,技术水平提高,主要工业产品平均年产量,都比“六五”时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即使在后两年治理整顿期间,也保证了城乡绝大多数人生活水平不降低,甚至继续有所提高。

经济实力有了增强,产业结构得到初步合理调整。1990年同1985年相比,社会总产值228682万元,增长58.5%;国民生产总值104739万元,增长52.8%;国民收入99619万元,增长46.6%,工农业总产值197295万元,增长65%,与地方挂钩部分的财政收入5786.41万元,增长176.2%。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在社会总产值中,农业产值的比重由1985年的53.8%下降到39.7%,工业产值所占比重从29.5%上升到46.6%。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50.1%、30.3%和19.6%,同1985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15.6%,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提高了11.5%和4.1%。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和农业所占比重分别为67%和33%,同1985年相比,工业产值所占比重提高了17.4%。经济结构比例关系的调整,反映了潜江正在由以农业经济为主向农、轻、重协调发展的转化。

农村经济得到全面发展,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七五”期间,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和改造中低产田的各级财政资金3435万元,投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标工4000多万个,共改造中低产田20多万亩,改善农田排灌条件60多万亩。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初见成效,1990年农业产值90710万元,比1985年增长17.6%,种植业所占比重由1985年的74.2%下降到66.3%,林、牧、副、渔所占比重由1985年的25.8%上升到33.7%。主要农产品产量绝大多数比1985年有增长,粮食总产516271吨,增长20.9%;棉花总产18573吨,与1985年基本持平;油料总产16447吨,增长72%;生猪出栏325216头,增长38.7%;禽蛋产量15675吨,增长42.6%;鲜鱼产量17827吨,增长137.7%;造林完成13209亩,增长75%。多种经营产值16814万元,占农业总值的41.06%。乡镇骨干企业发展到152家,其中4家产值过千万元,38个村办企业年产值过百万元,全市乡镇企业产值以每年19.3%的速度增长,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3以上。

工业以较高速度持续增长,自我发展能力有所增强。1990年全市工业总产值106585万元,比1985年增长150.6%,5年平均递增20.2%。独立核算的工业企业389家,其中国家二级企业3家,省级先进企业12家;年产值过500万元的企业55家,主要产品188种,初步形成了轻纺、化工、机械冶金、食品四大支柱产业。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投资结构有所改善。“七五”期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8698万元,比“六五”期间增长2.86倍。先后建成一批工农业重点项目和交通、邮电、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工业方面,完成新建项目17个,完成技术改造117项,总投资17521万元。农业方面,建成田关泵站、朱家台、四支渠、刘桥、同兴等一批电力排灌站,扩疏了东干渠,完成了速生丰产林基地、优质棉基地、畜牧技术推广中心等项目。交通方面,建成了徐李船闸、扩建了泽口码头、建成了市长途汽车站,老新、徐李、熊口、渔洋等客运站,新建和翻修了一批公路。邮电方面,建成邮电综合大楼,市话容量由1000门扩大到3000门,开通了潜江至武汉、潜江至江陵的30条光缆通讯。文教方面,完成了总投资近500万元的卫生重点县(市)建设项目,新建和扩建了园林高中、园林一中、潜江中学、实验小学等一批学校,建成了广播电视大楼、潜江影剧院、老干部活动中心、博物馆曹禺著作陈列馆等一批社会发展项目。五年中投资3000多万元用于城镇建设,园林地区和部分主要集镇的道路、供水、排水、供电等公用设施有了明显改善。

内外贸易持续增长,金融事业进一步发展。1990年,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73253万元,比1985年增长121.3%;外贸出口收购总值10597万元,比1985年增长169.2%。集市贸易成交额15457万元,比1985年增长239.3%。各项存款余额72025万元,比1985年增长189.3%,各项贷款余额102458万元,比1985年增长210.2%。

科技和社会事业继续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5年中完成工业科技攻关和技术开发项目97项,完成农业科技攻关和技术推广项目130项。全市小学升初中的比例达到67%,初中升高中的比例达到34%。农民人均纯收入746元,比1985年增长66.52%,全民和城镇集体职工人均工资收入1430元,比1985年增长90.3%。

人民的精神面貌和道德风尚出现新气象,社会主义的正气进一步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大放光彩,全市涌现出一批新的楷模。1989年,渔洋镇17岁青年李圣龙为抢救落水儿童而牺牲,被共青团市委授予“新长征突击手”光荣称号。1991年9月8日晚,铁匠沟乡高口集镇发生一起重大纵火案,火势迅速蔓延,严重威胁附近油库、酒坊、粮站、信用社等价值二千多万元的国家和集体财产以及附近一千多名群众的生命安全,青年但召仁奋不顾身冲进火海,救出一名两岁幼女,接着又抱出一个遇热随时可能爆炸的液化气罐。在他浑身烧伤、双目近乎失明的情况下,以顽强的毅力挣扎着同妻子一起抱出第二个液化气罐,避免了一场重大的灾难。但召仁严重烧伤,经全力抢救无效,光荣献身,年仅31岁。12月22日,市委召开向青年英雄但召仁学习大会,市直机关1400多人参加了大会。但召仁的事迹在中央、省、地十多家新闻单位宣传30多次。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全省广泛开展向但召仁学习的活动。省委、省政府追认但召仁为共产党员,并授予革命烈士称号,省、地、市团委授予他“新长征突击手”称号,省、地、市工商局授予他“先进个体工商户”称号。但召仁的英雄行为充分体现了当代青年农民崇高的精神风貌和道德情操,他将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