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潜江市革命老区一路繁荣

潜江市革命老区一路繁荣

时间:2023-10-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主要农副产品产量大幅提高,林业生产步入全国先进行列。1964年潜江被评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单位。医疗卫生条件有所改善。大力开展疾病防治工作,特别是对危害严重的血吸虫病开展“送瘟神”运动。还同时对耕牛进行同步治疗,极大地减轻了血吸虫病对人畜的危害。花鼓剧团进行戏剧改革,上演革命现代剧目31个,皮影队也上演革命现代戏166场,观众达10多万人次。

潜江市革命老区一路繁荣

从1956年9月党的八大到1966年5月,在这十年间,潜江虽然遭到过挫折,但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成就也十分显著。

主要农副产品产量大幅提高,林业生产步入全国先进行列。1966年,粮食产量226262吨,比1957年增长47.4%;棉花总产量20977吨,是1957年的3.38倍;油料总产量3952吨,比1957年增长1.4%;生猪年末存栏13.51万头,比1957年增长41.6%;鲜鱼养殖总产量335吨,是1957年的20.9倍;年末家禽94.78万只,比1957年增长49.75%。大力发展林业生产。植树造林以宅旁、村旁、水旁、路旁为重点,在水利建设和公路建设中做到了渠成、堤成、路成、林成。10年间,累计造林面积86092亩,累计零星植树3886万株。1966年年末育苗面积4635亩,是1958年的6.7倍。自1956年冬从利川县引进水杉种子育苗成功后,1961年开始进行水杉硬枝扦插育苗试验获得成功,并大力推广种植,使潜江成为被誉为珍贵“活化石”——水杉的“第二故乡”。1964年潜江被评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单位。

工业和交通运输业有较快发展。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营企业和集体企业占据了工业的主导地位。国营和集体工业企业有较大发展。1966年有153个,比1957年增加65个。其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57年的66.9%上升到1966年的81.7%。10年间,虽遭受“大跃进”和自然灾害的折腾,但经过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工业产值仍在1957年的基础上以年平均22%的速度增长。1966年,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为:加工大米23768吨,比1957年增长92%;加工小麦面粉8130吨,比1957年增长318.8%;加工食用植物油2220吨,比1957年增长55.79%;发电量121.6万千瓦时,比1957年增长518%;制造铁木中小农具48.9万件,比1957年增长118%;生产青、红砖543万块,比1957年增长196.7%;生产青、红瓦327万片,比1957年增长70.3%。公路建设步伐加快,改变了长期单靠水路运输历史。1956年动员三江区民工在1942年修建的从县城至鄢家集(泽口)公路的基础上修复重建,并将路基扩宽至7.5米,1959年全段路面铺上砖渣,成为后来潜泽公路的路基,长9.1公里。1958年动员沿路群众将1933年修建的从县城至丫角庙的“草成”公路改道取直,1959年冬组织8800民工修整路基,铺成砖渣路面,成为后来汉沙公路的路基,长49.10公里。1963年冬由省公安厅投资修建荆(门)潜(江)路潜江段,1964年底建成泥结碎石路,长15.76公里。1963年赵(台)张(金)公路路基形成,1964年铺成砖渣路面,长41.28公里。1964年建成熊(口)老(新)公路土道,长19.16公里。至1965年,建成永久性公路桥梁19座,总长539.7米,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88.6公里。1965年,公路货运量22.16万吨,货物周转量1056.83万吨公里,分别比1957年增长88.6%、18.7%;公路客运量24.77万人,客运周转量864.26万人公里,分别比1957年增长686%、200.7%。

教育事业在1958年发展迅猛,掀起了“大办教育”运动。全县50所公办小学和88所民办小学合并为39所“大型小学”,学生集中住宿,大搞“卫星班”“跃进班”等速成教学试验。小学由六年改为五年一贯制,中学改为四年一贯制。还试验办有“一揽子学校”,集幼儿园、小学、中学于一校。1958年8月,一中新设高中班,同时新建三中(在浩口),四中(在张金),五中(在老新口),六中(在竹根滩),七中(在王场)5所初级中学,共19个班,学生880人。浩口、三江、张金、熊口、蚌湖、老新开办6所农业中学,设14个班,学生694人。这些学校设在旷野或湖畔,因陋就简,半耕半读。由于学校迅速增加,中小学教师也从1957年的785人增至1189人。但能胜任教学工作的教师,中学只占38%,小学只占15.8%。在学校教育中,普遍开展“三红五丰收”(开门红、满堂红、红到底,思想丰收、学习丰收、教研丰收、质量丰收、经验丰收)的红旗教研组活动,并开展“一面读书,一面劳动”的勤工俭学活动。师生大办工厂、大办钢铁、大种试验田。1959年,校办工厂纷纷发展,县委还提出“大战四个月,实现无盲县”的口号。水利工地成为扫盲教育的主要阵地。1961年贯彻调整方针,对学校进行调整,步入正常发展轨道。1965年,普通全日制小学达到451所,比1957年增加29所,在校学生51048人,比1957年增加19686人;普通全日制中学7所(其中城南中学设立高中部),比1957年增加5所,在校学生2359人,比1957年增加1507人;全县还开办半耕半读小学992所,学生2.2万人,开办半耕半读中学34所,有农业中学2所,共有在校学生1615人。医疗卫生条件有所改善。1965年,有医疗卫生机构117个(其中县级医院4个),比1957年增加59个(其中县级医院增加3个);卫生技术人员1212人(其中医生655人),比1957年增加343人(其中医生增加204人),每千人拥有医生数1.34人,比1957年增加0.18人;医院病床668张,比1957年增加248张,每千人拥有医院床位数1.36张,比1957年增加0.28张。大力开展疾病防治工作,特别是对危害严重的血吸虫病开展“送瘟神”运动。10年间,采用人工土埋和药物毒杀以及结合水利建设消灭钉螺,使有螺面积大大减少,坚持常年收治血吸虫病患者,累计收治18.4万余人次。还同时对耕牛进行同步治疗,极大地减轻了血吸虫病对人畜的危害。(www.xing528.com)

文化方面。坚持面向农村,服务农民,下乡下湖,深受广大群众喜爱。1965年剧团、杂技团、皮影队演出800多场,观众63万多人次。花鼓剧团进行戏剧改革,上演革命现代剧目31个,皮影队也上演革命现代戏166场,观众达10多万人次。1965年9月新成立的文艺宣传队,在短短的两个月中,就巡回9个区、12个公社、10个大队演出51场,观众12000多人次。农村业余文化也十分活跃,全县办起农村社会主义文化室281个。

经济实力增强,人民生活改善。经过全县人民的艰苦奋斗,经济实力明显增强。1965年,工农业总产值(当年价,下同)14441万元,比1957年增长114.5%。其中,农业总产值11700万元,工业总产值2741万元,分别比1957年增长109%、139%;国民生产总值10695万元,比1957年增长107.3%;人均国民生产总值218元,比1957年增长63.9%;财政收入899万元,比1957年增长216.5%,其中各项税收847万元,比1957年增长212.5%;银行储蓄存款年末余额1688万元,比1957年增长286.2%,各项贷款年末余额4980万元,比1957年增长419.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80万元,比1957年增长67.66%。农民和职工收入增加。1965年,农民年人均收入89.5元,比1957年增长53.7;职工年人均工资373元,比1957年增长39.7%。人民购买能力增强,消费水平有所提高。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65年为3961万元,比1957年增长35%。

这些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表明,县委经过继续贯彻落实调整方针,国民经济已经摆脱困境,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战胜严重困难后重新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