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江属平原湖区,地势低洼,是湖北省有名的“水袋子”。1949年前外洪内涝频繁,有“十年淹九水,十年九不收”之说。民国时期,境内有主要河流17条,属汉江水系的10条,属内荆河水系的7条,堤段总长370公里。境内安危,系于堤防。但由于战祸频发,堤防年久失修,堤身低矮单薄,一遇洪水,极易发生溃口。民国时期的38年间,潜江年年发生水灾,共决堤溃口150多次。其中,1931年夏秋发生大洪水,汉江、东荆河、西荆河堤多处堤溃,全县77%的农田和85%的人口遭灾,2800多人被淹死,大片良田被毁,百姓流离失所,其状惨不忍睹。是当时湖北省灾情最为严重的十二个县域之一。另一方面,内垸沟渠紊乱淤塞,排水不畅,虽有50多座涵闸,但标准极低,孔门狭窄,排水能力差。每逢连日大雨,便造成渍涝灾害。潜江人民饱受水患之苦。
从1949年开始,全县就把水利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每年投入2万劳动力开展堤防岁修,整修汉江和东荆河堤。1954年8月20日至31日,堵复汉江饶家月堤溃口长691米,完成土方3.9万立方米。10月7日开工堵复五支角分洪口,先在河中筑坝断流,坝长437米,高2.5米。17日因涨水坝溃,18日不得不重新定线筑坝,共完成土方1.16万立方米。此后,用连续3个冬春的时间,按照省水利厅的要求,对堤身按1954年最高水位加高0.8米至1米。因任务重,荆州专署安排京山、荆门、天门、沔阳4县分段分期协修,共完成土方758.25万立方米,其中潜江完成461.87万立方米,占61%。泽口堤顶高程达到42.78米,比1949年增高3.08米。1954年9月至11月,在东荆河杨家月堵口长978米,完成土方22.68万立方米。1955年11月至1956年4月,退挽东荆河罐巴月堤850米,完成土方24.6万立方米。1955年春,按照1954年陶朱埠最高水位40.20米加高0.5米至0.8米的培修要求,在东荆河左岸马家月至周家月长21公里低矮单薄堤段突击进行整险加固,加高培厚,共完成土方90万立方米。其中,结合加高培厚,在张家嘴、天井剅、枯树湾、桑树湾、窑台和吴罗滩6处抽槽翻筑,完成土方0.7万立方米;在马家月、红军月、牛月子、沙月子、枯树湾、桑树湾、吴罗滩、关庙8处堤内填塘护脚,完成土方11.3万立方米。上述工程总投资289.38万元。同时进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1955年和1956年开挖、疏洗大小沟渠3900多条,整修民垸堤270多处,修建涵闸150多处,还完成其他工程2800多处,受益农田81000多亩。
1957年9月,湖北省提出“小型为主,辅以中型,必要的可能的兴建大型工程”的水利建设方针,水利建设开始由治标转为治本;由单一防洪建设,转为防洪、除涝、灌溉综合治理。潜江县除对汉江干堤、东荆河堤按省里提出的高度、宽度、坡度和堤后填塘固基的三度一填的标准继续整险加固外,主要转向内垸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荆州地区四湖排水总指挥部统一领导下,先后开挖了东干渠、中干渠和田关河三大排水干渠,使潜江四湖地区的渍水入东荆河和长江排出。配套兴建了刘岭闸、田关闸、高场南闸、高场北闸、徐李闸、张金闸等主要排水闸,初步形成了四湖地区排水体系,解决了四湖片排水问题。
1958年兴修大小水利工程20300处。其中最著名、受益最大、彻底解决潜江“水袋子”问题的“四湖”排水工程就是在“大跃进”中开始的。“四湖”指长湖、三湖、白鹭湖、洪湖。潜江参加了东干渠、中干渠、田关河3条干渠的施工,共完成土方2088万立方米。1958年10月,三江、钟市、周矶等公社组织2万人开挖田关河黄家店至周矶段,完成土方20万立方米。1959年继续“大跃进”中,蚌湖、熊口、浩口、三江等人民公社和后湖、熊口、周矶等农场,于11月组织6万人和张金、老新等从中干渠转战的2万人,将西荆河东段进行裁弯取直和扩挖,并连通东荆河,形成了一条联结长湖与东荆河的河道,取名为田关河。
1959年,荆州地区四湖排水工程指挥部在实施《荆北地区防洪排渍方案》过程中,提出了开挖田关河,将四湖上区洪水直接排入东荆河,形成等高截流、分层排灌的治水格局。这个计划得到了湖北省水利厅的批准。10月,潜江县四湖工程指挥部成立,从是年冬季到次年春季,全县调动了近10万民工全线施工,因多数河段是对旧河道进行扩挖疏浚,稀泥多,施工难度大,但广大民工在党的号召下,克服困难,战天斗地,“白天红旗招展,夜晚灯笼火把”,靠着肩挑背扛,完成土方582万立方米,于1960年4月挖通放水。
1958年11月至1959年3月,熊口人民公社组织3000人疏挖徐李市至冉家集4.5公里老河,完成土方20.3万立方米,使东干渠与中干渠相连。(www.xing528.com)
在中干渠施工中,潜江人民更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1958年11月,浩口、张金、熊口、三江、钟市等人民公社共组织3.1万人,奋战90多天,开挖中干渠赵家湾至外花垸和下西湖至刘家渊两段,共长17801.7米。完成土方200.9万立方米。由于张金、浩口任务较大,施工困难,县临时增调三江、钟市、周矶、总口等地3000人增援,突击10天,确保计划工程的完成。1959年底到1960年初,张金、老新组织民工2万人,开始“腰斩白鹭湖”工程。民工成功地创造了“一层蒿排,一层淤泥,层层叠垒,堤面加块土,堤背铺稀泥”的混合筑堤施工法。经过7昼夜,两条宽10米、长10公里的河堤矗立到白鹭湖水面之上。为此,荆州四湖排水工程指挥部通令嘉奖。在接着开挖中干渠的过程中,民工中有的动员家里下门板、拆楼板、砍树木,主动献给工地当跳板垫路。虽然天气奇寒,但参加施工的干部群众都是打着赤脚、穿着单衣,一身泥、一身汗,干劲冲天。1960年2月,破湖成渠工程竣工,共完成土方125万立方米。荆州地委书记兼四湖排水工程指挥部政委孟筱澎亲赴工地慰问、验收,并犒赏工地上全体民工每人0.4元钱加餐庆功。中央人民政府水电部奖给张金区一面“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的锦旗。中干渠排水工程经过先后四次大幅度施工,共完成土方563.8万立方米,效果十分显著,使昔日的“水袋子”变成了“米粮仓”。潜江全境受益农田61.5万亩。每逢暴雨,田关河以南941平方公里的地表水可通过运粮河、新干渠、下西荆河、万福河、龙湖河、下东干渠、通顺河等干、支渠排入中干渠,其流量达224立方米每秒。
1961年,破汉江堤兴建兴隆闸,开挖兴隆河、中沙河、跃时河、荆腰河、西荆河。随后又兴建蚌湖闸、黄场闸、中沙河倒虹管、莲市闸、老新闸、跃进闸、董店闸、张腰嘴(张义嘴)倒虹管、浩口闸,构成四湖地区灌溉水系。同时,在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统一要求下,先后疏浚古城南河,扩建幸福排水闸,使内垸渍水由幸福闸外排东荆河;破汉江堤,建谢湾和汉南(泽口)两座引水闸,开挖百里长渠和汉南河,构成汉南灌溉网络。同时,由荆州地区水利局设计,潜江县水利局主持在田关河红军堤下修建了一座排水闸,是田关河水出东荆河的尾水闸。该闸1959年11月开工。原设计为拱涵式6孔,施工时改为5孔,中孔宽5米,其余4孔宽3.5米,闸底高程27米,设计流量187秒立方米。配钢质平板闸门5扇,卷扬式启闭机5台,国家投资117万元。正是在督修田关闸的过程中,有关领导听闻周矶部分群众讲述了当年贺龙堵口复堤的事情。1960年3月28日,县委、县人委联合给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递交了一份请示,表示为了纪念具有革命历史意义的红军堤,特将堤下的田关闸命名为“红军闸”,由县人民武装部代请并抄送给武汉军区、湖北军区和荆州军分区。县委还表示,将在闸上修建一个纪念碑,请曾经在潜江领导军民进行抗灾斗争的贺龙元帅为纪念碑题写碑文。
1960年4月20日,由贺龙签名向潜江县人民发来贺电,作为红军闸纪念碑碑文:“继承土地革命时期的光荣传统,大搞水利,建设社会主义。”县政府在“红军闸”北修建工程建设纪念碑,将贺龙元帅的贺电内容镌刻其上。5月20日,县委组织县直机关、学校、团体代表和5000名参加建闸的民工,在田关举行隆重的“红军闸”开闸放水典礼。
至1964年,水利基本建设成绩突出,农业生产条件大为改善。对汉江干堤和东荆河堤加高培厚、整险加固,完成汉江堤防岁修土方1171.63万立方米,泽口堤顶高程比1954年增高2.51米,达到43.11米;完成东荆河堤防岁修土方1121.92万立方米,陶朱埠堤顶高程比1954年增高0.92米,达到43.26米。汉江、东荆河堤防稳固,此后再未发生溃堤。在完成汉江干堤、东荆河堤防岁修任务的同时,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建设,解决排水和灌溉问题。先后开挖和疏浚排灌干支渠521.3公里。其中:开挖和疏浚田关河、中干渠、东干渠、万福河、城南河等16条排水干支渠272公里,排水能力831立方米每秒;开挖和疏浚兴隆河、中沙河、百里长渠、县河等21条灌溉干支渠249.3公里。陆续新建大中型排灌涵闸32座。其中:新建田关闸、刘家岭闸、幸福闸等大中型排水涵闸11座,泄水能力达到929立方米每秒;新建兴隆闸、跃进闸、谢湾闸等大中型灌溉涵闸21座,输水能力达到191立方米每秒。上述工程完成后,四湖、汉南两大排灌系统基本形成,排涝、抗旱能力大加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