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底,江汉军区党委根据江汉战场敌我双方的形势做出决议,确定以发动群众为中心工作,准备新的飞跃发展,把江汉解放区建设成为大军南下作战的桥头堡,要求各地积极培养干部,加强武装建设,并准备大规模支援前线。为配合四野、二野部分大军顺利过境和渡江作战,江汉行署、江汉军区于1949年2月10日颁发《战时勤务工作暂行办法草案》,全面具体地规定战勤任务、组织领导、战勤动员、战勤支差供应标准。根据《草案》,凡18周岁以上、50周岁以下男子,均有负担战勤支差义务;凡16周岁至10周岁少年、51周岁至60周岁老年人和19岁以上45周岁以下之女子有负担战勤支差义务;所有大小船只、各种牲口均有负担运输转送、碾米磨面义务,任何人不得逃避支差。但身有残疾无力支差者,产前产后各一个月之孕产妇,可免支差。战前支差包括运送武器、弹药、军需品、缴获品、被服、粮米,抢救抬送伤病员、修船、架桥、破坏敌人工事、民兵配合作战、担任警戒、护送及军中勤务等。
天潜沔、江荆潜两县很快成立了战勤指挥部,分别由县长王锦川、李富五任指挥长,由县委书记谢健、赵抱一任政委。两县分别设立了8个粮食供应站,由当地区委书记、区长任正副站长。主要工作是:根据县政府分配给各地筹集粮草及慰问品任务,负责联系检查、督促落实;组织动员民间船只集中待命;与前线部队对口联系,及时组织运送所需物资。战勤指挥部集中战勤人员在贡士台进行训练后集中开赴浩口开展工作。1949年3月24日,江荆潜县委在熊口召开全县区乡干部会议,学习《战时勤务工作暂行办法草案》。决定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动员,发动群众掀起支前热潮,并立即组织变工队,保证在家的人为出门之前的人完成代耕任务。
随着省会武汉的解放和四野的迅速南下,国民党在湖北的统治被摧毁,湖北全省长期以来被战争分割的局面即将结束。此时的襄南,由于地处武汉与荆沙之间,已经成为解放大军渡江南进湖南和西进四川的前进基地和重要后方。湖北军区还抽调大批干部集中于沙市,重点领导荆州地区的支前工作。形势的发展,使天潜沔和江荆潜县进一步担负起支援大军渡江南下和西进入川作战的任务。尤其是四野大军,初到南方,不习惯南方湿热的水土,一般连队发病率在25%以上。潜江人民在水灾严重的情况下,以无比的热情,克服种种困难,为过境大军筹备粮草,修桥补路,沿途遍设茶水供应站点,组织民工、担架,不分昼夜为大军运送粮草。在四野解放荆沙时,组织了350副担架随军行动;在解放军入川作战时,县区武装组织了1万余民工、850副担架、900艘船只支前参战。从7月到9月,江荆潜县组织了5批支前物资的运送。9月下旬,战勤工作基本结束。(www.xing528.com)
据不完全统计,在四野大军过境南下的支前工作中,江荆潜县设立了8个生活供应站、7个茶水供应站,筹集田赋300万元、粮食400万斤、柴草100多万斤,赶做担架1060副、军鞋1.5万双,捐献食盐10万斤、粉条2000斤、麻油2万斤、干鱼600斤、斗笠3000顶、棉絮200条、麻袋297条,出动船只1050只。天潜沔县第四区(杨市、总口等地)仅几天时间,就筹集了10万斤粮食、2万双军鞋。天潜沔县在泽口、张港、黑流渡等地搭浮桥9座,用去杉木181根、竹子282根、石灰1.3吨、铁钉1774斤、木板136块、麻绳1908斤、桐油8桶。两县共投入劳力16.3万余人,做工32万个。熊口、周家矶等地工商界还带着慰问品,冒雨前往浩口慰问第四野战军伤病员,还组织人员到天门去慰问解放军。两县还组织了1400多条船、400多匹牲口、2000多副担架,出动2000多人参加随军运输队,大军打到武汉他们跟到武汉,打到沙市他们跟到沙市,甚至跟到湖南,直到洞庭湖,受到第四野战军首长的表扬。
在解放荆沙之前,襄南地委根据斗争的需要,决定成立沔东、荆沙两个工作委员会负责城市工作,配合大军解放荆沙。地委从地直单位和江荆潜县抽调干部组建荆沙工委(驻地张金河),地委城工部副部长张泽生任工委书记。工委成立后,在资福寺、沙岗等地建立联络站,深入到沙市进行宣传,发动市民迎接解放,同时积极做统战工作,争取国民党军政人员为我所用,了解敌兵力布置情况,还组织群众护厂护校,防止敌人撤退前破坏,特别是对电厂、档案、粮食等重要部门,组织大量工人进行保护。由于襄南地委及时做好对荆沙的城市工作,在解放荆沙时,城市没有受到大的破坏。沙市解放后,中共荆沙工委进驻沙市,领导城市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