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理论性与实证性研究的不足之处
职业决策困难最初的理论性研究在于探讨职业决策困难形成的实质。无论是从个体与职业匹配关系的角度入手的特质论、Holland类型论、心理动力论,还是将职业决策困难看作是生涯发展中一个正常阶段的生涯发展理论,以及侧重个体知觉到自己职业选择的能力的社会学习与认知行为观点,都试图从不同理论角度去解释职业决策困难的实质。但这些理论本身都只侧重职业决策过程的某一部分,因此对于理解职业决策困难的实质不够全面和深入。
实证性研究主要是探讨职业决策困难的维度。研究者主要是通过职业咨询的临床经验编制一些测量工具。由于职业决策困难的量表都是从经验出发的,因此具有较高的实证效度。但从研究结果来看,职业决策困难的结构并不理想,并且这些实证性的研究大都与职业决策的理论相脱离,缺乏相关理论支持,也难于建立系统的职业决策理论,不利于职业决策理论的发展。
2.2 国内已有实证研究结果不够理想(www.xing528.com)
从国内的研究结果来看,杜睿和龙立荣(2006)对职业决策困难问卷(CDDQ)进行了修订,修订的问卷与原问卷存在一定的差异,没有体现出职业决策的阶段性。并且从当前毕业生的实际情况来看,修改后的问卷未能全面地反映大学生的职业决策困难,例如大学生在择业时往往会考虑到将来的职业生涯发展,而原CDDQ并未考虑到此类情况。这也许是和我国整体的就业环境,职业辅导工作的开展,以及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有关,也可能是由于国内修改后的CDDQ还有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
2.3 职业决策困难相关的应对方式研究较少
大学生遇到的职业决策困难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压力源,他们对这种压力总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反应,并采取积极的或消极的应对措施。采用积极的应对措施,则有助于决策困难的解决,也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反之,如果一直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消极逃避,那么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会增加焦虑情绪,如果压力过大还会损害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利于毕业生有效地进行职业决策。但目前国内对职业决策困难的应对方式的研究还比较少,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