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9年起,我国连续扩大招生规模,使高等教育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据有关统计,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2002年为145万,2003年达到212万,2004年是250万,4年增加了140万。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338万人;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413万人;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495万人;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559万人;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11万人;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31万人。2011年高校大学毕业生人数达660万,2012年680万,2013年高校大学毕业生人数699万,2014年727万,2015年749万,2016年765万,2017年高校毕业生达到795万,201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创出新高,突破800万,达到820万人。
最近几年选择就业的人数也在不断提高,智联招聘一份针对2016届应届毕业生的调查显示,参与调查的应届毕业生中,选择就业的比例为75.6%,选择在国内继续学习毕业生占16.5%,另有4.8%的毕业生选择出国继续学习,而选择创业的比例则为3.1%。其中,2016年应届毕业生选择就业的比例由2015年的71.2%上升为75.6%。2017、2018年也在逐年增加。
在2015年已签约的应届毕业生中,24.3%有过毁约经历;大学生毕业一年离职率为38%,毕业三年内的离职率,则高达70%。这组来源于智联招聘2015年的数据,传递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原本差强人意的大学生就业率,其就业质量究竟如何,换言之,对于那些已经就业的大学生群体,他们有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工作,相应的,用人单位有没有雇到自己满意的员工?
根据近几年的数据来看,“就业再失业”已经成为近几年大学生就业的一个新问题。大学生就业已经从“简历时代”、“包装时代”过渡到“能力时代”,然而,不管是大学生,还是企业都没有完全跟上时代,前者仍利用投简历等传统渠道来求职,过分注重包装自己的简历,却忽视了自身就业力和企业需求;至于后者,不管是出于主观原因,还是客观能力所限,仍处在过分注重学生学历、学校等背景上,对大学生的能力、素质的考察不够,如此种种原因,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群体的“就业再失业”。
专家呼吁大学生要清醒认识和积极提升自身就业能力,正确理解职业含义,明确求职方向,不断增强自身的就业竞争力,顺利完成从校园到职场的过渡。(www.xing528.com)
随着我国就业市场的变化,学生自主择业已经成为关系到他们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而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往往比较迷茫,不知道自己该怎样择业,或者是缺乏相关的信息,盲目的进行就业,结果工作了一段时间才发现不适合该工作,只好跳槽重新择业。有统计显示,有20%-30%的学生在选择职业时都遇到过各种各样的困难。研究大学生就业时所面临的职业决策困难,既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认清就业时所面临的社会现实,也可以使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更加切合学生实际,教给他们如何进行职业决策,避免对学生的指导过于简单化,教条化的倾向。
职业决策是人生必做的选择题,是大学毕业生迈向人生的关键一步。拥有一份合适的好的职业,能够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到极致,可以成就一番事业。但是,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主导地位的确立,据中国教育部网站报道,自1999年高校扩招起,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毕业生总数从2002年的145万人以每年60多万的速度持续攀升,到2016年,全国高校的毕业生达到了765万,而2018年的毕业生更是猛增60万,达到了820万。而与就业大军持续猛增的现状相对应的,是社会对人才的有效需求不足,以及结构性的毕业生过剩,直接导致了毕业生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另外,大学生就业的自主性越来越大,如何根据市场的要求、状态和个人的特点合理地确定所要进入或变换的职业,也是现在大学毕业生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这一现实问题不仅推动了研究者对职业心理的更深入研究,而且带动了我国职业心理咨询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长期以来,职业决策困难指的就是人们在职业决策前期、中期、后期遇到的所有问题。由于它的重要性,成为职业心理学家和咨询工作者多年来一直关注的一个主题。Parsons(1909)就提倡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问题,提出了职业决策的第一个正式模型。这个模型逐渐成为有关职业决策和生涯不确定的理论、评价、研究和干预的框架。国外很多学者对职业决策困难的结构和测量、职业决策困难的根源以及困难的干预方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产生了很多著名的理论。目前我国对职业决策困难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是介绍国外的研究进展,进行量表的编制和修订。所以,在中国的社会和教育背景下,研究了解中国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现状及其相关因素,减少职业决策困难,将对大学生在职业决策中提供帮助,提高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