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蒙古的兴起和元朝建立
公元1206年,蒙古族部落首领铁木真统一蒙古,被尊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国,成吉思汗之孙怱必烈于1260年继大汗位,怱必烈1271年,改“大蒙古”国号为大元称帝,1272年年底,迁都大都,史称元朝。
怱必烈即位以后,大举出兵攻南宋。1276年攻克临安,1279年南宋末一幼帝逃亡广东湛江东南硇州岛,死于船上;另一幼帝投该岛海中,以身殉国,南宋亡。怱必烈又继续进攻日本、安南、占城、爪哇等国,没有取得明显效果。
蒙古军作战图
2.元朝的统治
元朝凭借强大的武力统一全国。元室的统治,把全国人民强分民族等级,分别是蒙古人、色目人(包括西域、中亚各族和西夏人)、汉人(包括北方汉人、契丹人、女真人)、南人(南宋境内的汉人)四等。任命中央和地方高级官吏时,必须由蒙古人或色目人担任,汉人最多只能做到副职。在法律上,蒙古人无故杀死汉人、南人,只是罚钱了事;汉人或南人杀死蒙古人,会受到灭族的处罚。元朝法律明文规定禁止汉人和南人打造、私藏武器,不得打猎、聚众集会、习武,无公事不得夜行。
元朝中央政府的军政机构主要由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构成。中书省领六部,主持全国政务,枢密院执掌军事,御史台负责督察。地方行政机构,分别为行省、路、府、州、县。行省是朝廷委派重臣分疆守土,即行使中书省职权的简称,逐渐由中央临时派出机构转为地方常设的最高行政机构。地方行政制度演化为行省制度是自秦汉以来中央集权制度的一次重大发展。
3.元朝的灭亡
蒙古用残酷的杀戮来镇压汉人的反抗,与其统治相终始。随着蒙古贵族日益腐败,各地民变发展到不可遏止的地步。1344年,黄河大决口,600公里狭长地带上的村庄全部淹没。河水泛滥导致10万以上饥民无处求食,仅山东、河北地区,就有300余起农民暴动。1351年正当汉民族反抗即将排山倒海而起之际,刘福通令他的教徒挑动黄河天下反,17万人在刘福通的红巾军之下,红巾第一次成为反压迫求平等的标志。
1355年,刘福通迎立白莲教已故教主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称帝,国号宋,占领中原淮河流域和黄河以南地区。他率领新兴的武装力量,打击了军事力量强大的元朝。1358年,刘福通攻陷开封,1359年,刘福通战死。
处于南北红巾军之间的朱元璋利用这一有利条件,“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自1356年占领集庆后,先后削平了陈友谅、张士诚、明玉珍等势力,势力扩张到苏南、浙江、安徽一带。1368年,朱元璋兵逼大都北京,元顺帝逃亡,至公元1403年元亡。
(1)农业的发展
元朝统一后,元世祖很重视农业的发展。他下令保护农田,禁止侵占农田作为牧场,并设立劝农司、司农司、营田司等管理农业的政府机构。颁行《农桑辑要》指导农业,成立村社对促进农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在措施的实施和人民的努力下,屯田大规模地铺开,水利的兴修更使农业生产得到快速的恢复和发展。
(2)棉纺织业的发展
棉纺织业作为新兴的行业,在元代大有发展。到元朝中后期,棉花已在全国广泛种植。棉纺织业作为一种农村的家庭副业,也在江南地区普遍发展起来。黄道婆是松江府乌泥泾人,曾流落到崖州(今海南),她随船返回故乡,将造、捍、弹、纺、织等一整套工具的制作方法及织布中使用的颜色搭配、综线挈花等技艺传授开来。松江一度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此后,棉织品逐渐普及为普通人民的服装材料,黄道婆为中国棉纺织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3)修建元大都
元大都从1267年开始修建,直到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才告完工,历时18年之久。它的组织建筑是设计者刘秉忠以《周礼·考工记》中的都城建设为指导思想进行规划修建的。元大都的水系工程由水利专家郭守敬规划,疏通了东西向的运河(通惠河)和两条主要的水系,保证了宫苑用水。
元大都的建成,是城市建设史上的里程碑。它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座按照预先整体规划平地兴建的都城,也是13世纪—14世纪世界上最宏伟壮丽的城市之一。
5.元代的大运河及海外贸易
元朝政府着手陆续修凿大运河,大运河经过了今北京、河北、天津、山东、江苏、浙江六省市,把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唐江五大水系联系成一个统一的水运网,成为我国古代南北交通的主动脉。
元朝统一全国以后,建立了兴盛的海运业。元政府先后开辟了三条海上航线。沿海港口也逐渐兴起,能停泊巨大的船只。海运业的兴起和繁荣是中国交通史上的的重要一页,它标志着元代交通运输的巨大进步。
元朝先后在泉州、庆元(今浙江宁波)、上海、澉浦(今浙江海盐县南)、广州、温州、杭州设置了七个市舶司。其中泉州是对外贸易的最大商港,由此出口纺织品、陶瓷等日常生活用品,进口丁香、豆蔻、胡椒、钻石、珠宝等。(www.xing528.com)
元朝的海上贸易关系十分广泛,同亚、非、欧各国的交往频繁。外国人里,最著名的是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回国后还撰写了《马可·波罗游记》。元朝政府着手制定了市舶法则,明确规定了市舶的职责。市舶抽分和征收舶税成为元廷的重要财源之一。
6.科技与文学艺术
(1)天文学家郭守敬
郭守敬发明了一种测量日影的工具,又创制了简仪。简仪是一种用来测量日、月、星座位置的天文仪器。简仪制成于1276年,比欧洲发明同类仪器早300年。郭守敬不仅是天文学家,又是一个水利专家,他在水利方面作出巨大贡献是开凿了从大都到通州的“通惠河”。他在历法方面也有卓越成就,他修订了《授时历》等。
另外,还有王祯《农书》及作者佚名著的《元朝秘史》。还有赵孟頫的传世画迹200余幅,其中《洞庭东山图》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一幅。赵孟頫的字在朝鲜、日本也非常风行。
元曲是元代文学艺术的代表。为杂剧和散曲的合称。史籍、文献记载的元杂剧名目约有600余种,现在200种;杂剧作家200人左右。前期杂剧作家主要活动在大都(今北京)。著名剧作家及代表作品主要有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墙头马上》等。后期杂剧作家的活动中心在杭州。著名作家有郑光祖、乔吉、宫天挺、秦简夫等,主要作品有郑光祖的《倩女离魂》等。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被誉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是元代伟大的戏曲作家,在中国戏曲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后人列为“元曲四大家”之首。他的《窦娥冤》为元代杂剧杰出的代表作。关汉卿对当时的黑暗社会有了清醒的认识,编写成杂剧,猛烈地抨击了官府的黑暗统治和社会不公平现象。关汉卿一生所作剧本多达60多种,今存18种。从内容看,这些忧伤可分为三类:社会公案剧、爱情婚姻剧和历史故事剧。《窦娥冤》是关汉卿公案剧中的代表作,作品中人物刻画精湛细腻,戏剧冲突扣人心弦,反抗精神强烈鲜明。
关汉卿
7.对元朝统治的认识
(1)对元朝的统一和文天祥抗元认识
元朝的统一,结束了五代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促进了国内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为祖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大大加强了中外文化交流,密切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总之,元朝的统一,有利于人民的生产生活,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和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但是,当时蒙古族的生产方式,远比汉族生产方式落后。元朝的统一是通过军事征服来完成的,蒙古贵族在征服战争中,表现出的掠夺性和残酷性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这势必激起其他民族的反抗。因此,文天祥抗元,反对军事屠杀和掠夺,是正义的,他身上表现出来的不畏强暴、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佩的,这种崇高气节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性格的象征。但是,文天祥抗元和岳飞抗金一样,都是发生在中华民族内部兄弟民族间的事情,它不是抵御外来民族的侵略,因此,文天祥也不能被称谓民族英雄。
(2)对元朝行省制度对后世产生的巨大影响的认识
①为我国明清以后的行政划分奠定了初步的基础。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
②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特别是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行省制度最突出的影响是各族人民统一在一个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便于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相处和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使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加强,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③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上得到了保证。
(3)对元朝在我国历史地位的认识
①消极作用:少数民族占统治地位的元朝,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分化政策,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②积极作用:元朝完成了全国统一,疆域比以往任何朝代都辽阔。在这块辽阔的土地上,元朝统治者吸取了历代封建统治者的经验,建立了行省制度,行使了对西藏、台湾和云南等边疆地区的管辖权,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在经济上,元朝广植棉花,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漕运和海运促进了经济的交流;大都等城市商业繁荣;泉州的对外贸易发达。
8.历史上结束分裂局面、统一全国的封建王朝简表
9.宋元时期的少数民族政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