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国的建立与灭亡
黄巾起义失败后,东汉外戚宦官又互相残杀,结果同归于尽。189年凉州军阀董卓率兵入洛,一度掌权。东汉献帝受制于人,辗转流徙,历史实际进入了三国时期。
为了反对董卓,关东州郡纷纷兴兵,推袁绍为盟主。后来曹操(155—220)扶汉献帝定都许昌,史称“挟天子令诸侯”。曹操于建安五年(200)官渡之战中战胜袁绍,逐渐统一北方。建安十三年曹军南下,赤壁之战中被刘备、孙权联军击败。265年司马氏弑废魏末帝篡权,魏亡。220年,曹操之子曹丕废汉,东汉末献帝禅让,曹丕称帝,建魏,定都洛阳。265年,司马氏弑、废魏末帝篡权,魏遂亡。221年刘备在成都建汉,世称蜀。263年,魏攻蜀,蜀末帝降魏,蜀亡。孙权受魏文帝曹丕封号,在建业称吴王。222年蜀军出峡攻吴,败于夷陵(见夷陵之战)。从此,北方的魏与南方的上游的蜀、下游的吴鼎足而立的形势固定下来。229年吴王孙权称帝,都城建业(今江苏南京),史称吴。280年,西晋攻吴,吴末帝降晋,吴亡。这样,三国鼎足之势持续40余年。
2.三国各自发展
在三国形成过程中,魏武帝曹操招揽大族名士为羽翼,又用“惟才是举”的办法从较低层次网罗人才。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设中正察访本郡散在各地的士人,评为九等,作为授官依据。九品中正制并不能超然于世局之外以拔人才,所以逐渐成为巩固士族门阀地位的工具。曹操在各地募民屯田,缓解了北方粮食的困难。赋税改行租调制,田租仍按亩交纳,户调则按户出绵绢以代替汉代的人头税。户调制便利豪强兼并人口,曹操虽加重惩罚兼并,亦不能止。农业、手工业、水利事业都有发展。
蜀国汉昭烈帝刘备死后,诸葛亮(181—234)辅政,国小力弱。他与吴大帝孙权结盟,并妥善处理与西南夷的关系,七擒孟获等措施,巩固了蜀国政权。然后他率军进驻汉中,同魏军展开争夺关陇的持久战争。诸葛亮死后,蜀国因循守成,政治逐渐腐败,终于在263年为魏所灭。
孙权经过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的两次胜利后,稳固地据有长江下游地区。吴军征服了境内各郡的山越人,以其丁口补兵补户。农业发展显著。丝织品逐渐兴起,青瓷业、冶铸业、造船业都发达。江南运河水系得到修整,发挥了较大的通航效益。海上船舰北航辽东,南通南海诸国,黄龙二年(230)还曾到达夷州,即今台湾。
3.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
(1)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是中国古代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袁绍是东汉末年实力最强的诸侯,建安四年(199)亲率步兵10万、骑兵2万攻打许昌。曹操以2万兵力在官渡与之相拒。曹操利用袁军轻敌、内部不和的弱点,采取机动灵活的战术,声东击西,两次偷袭袁军后方,烧毁其粮草,并趁袁绍军心动摇时全线出击,歼灭了袁军主力,袁绍仅率800余骑逃回河北。此战曹操大获全胜,为日后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率领号称百万的水陆大军发起荆州战役,后讨伐孙权。孙权和刘备组成联军,由周瑜指挥,在长江赤壁(今河北赤壁西北)一带大破曹军。赤壁之战是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也是孙、曹、刘各家都派出主力参加的唯一的战事,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3)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爆发于222年,是三国时期吴国(孙权)和蜀汉(刘备)为争夺战略要地荆州八郡而进行的一次战役。因交战于夷陵(今湖北宜昌东南),史称夷陵之战;又因最后决战于猇亭(今湖北宜都北),亦称猇亭之战。吴将陆逊进行了积极防御,打乱了刘备速战速决的计划。当蜀军在密林中扎寨以避火热、士气日益低落时,陆逊发动了火攻,一举打败蜀军。夷陵之战使三足鼎立的均势最终确定了下来。(www.xing528.com)
4.三国鼎立简表
5.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简表
6.认识曹操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胜败原因
官渡之战胜利的原因:
①顺应人民希望安定的愿望;
②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地位;
③经济上,采取了恢复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的一些措施;
④重用人才,唯才是举。
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
①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
②曹操的骄傲自满情绪;
③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
④根本原因是当时统一的客观条件尚未成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