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荷载信息包括水平风荷载和特殊风荷载相关的参数,如图3-18所示。若在总信息中选择了不计算风荷载,可不必考虑本页参数的取值。
图3-18 风荷载信息
相关参数的含义及取值原则如下:
1.地面粗糙度类别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8.2.1条:对于平坦或稍有起伏的地形,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应根据地面粗糙度类别按表8.2.1确定。地面粗糙类别分A、B、C、D四类,用于计算风压高度变化系数等。
2.修正后的基本风压
修正后的基本风压即《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公式(8.1.1-1)的风压值w0,一般按照《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给出的50年一遇的风压采用。对于部分风荷载敏感建筑,应考虑地点和环境的影响进行修正,沿海地区和强风地带应在规范规定的基础上将基本风压放大1.1~1.2倍。《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程(2012年版)》(CECS 102:2002)中规定,基本风压要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的规定值乘以1.05采用。设计人员应自行依据相关规范、规程对基本风压进行修正,程序以设计人员填入的修正后的风压值进行风荷载计算,不再另行修正。
3.X、Y向结构基本周期
“结构基本周期”用于脉动风荷载的共振分量因子计算,见《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公式(8.4.4-1)和公式(8.4.4-2)。
建议:1)对于比较规则的结构,可以采用近似方法计算基本周期:框架结构T1=(0.08~0.10)n;框剪结构、框筒结构T1=(0.06~0.08)n;剪力墙结构、筒中筒结构T1=(0.05-0.06)n,其中n为结构层数,程序默认按照此方法自动计算出结构的基本周期。
2)设计人员也可以在SATWE计算完成后的WZQ.OUT文件中查看X向和Y向的基本周期,得到了准确的结构自振周期,再回到此处将新的周期值填入,然后重新计算,从而得到更为准确的风荷载。
例如,某13层剪力墙结构,如果按近似方法计算X、Y向周期T1=0.05×13s=0.65s,计算后查看计算结果WZQ.OUT文件,可知X向周期0.6526s,Y向0.4947s,要准确计算风荷载可以把X、Y向周期回填到“风荷载信息”,如图3-19所示。
图3-19 13层剪力墙结构X、Y向结构基本周期
4.风荷载作用下结构的阻尼比
此参数作用有如下两点:
1)用于脉动风荷载的共振分量因子计算,见《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公式(8.4.4-1)。程序默认混凝土结构及砌体结构阻尼比为0.05,有填充墙钢结构阻尼比为0.02,无填充墙钢结构阻尼比为0.01。
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3.7.6条规定:房屋高度不小于150m的高层混凝土建筑结构应满足风振舒适度要求。进行“舒适度验算”时,混凝土结构阻尼比取0.02,混合结构根据房屋高度和结构类型取0.01~0.02。
5.水平风体型分段数、各段体型系数
现代多高层结构立面变化较大时,不同区段内的体型系数可能不一样,因此需要分段定义体型系数。计算水平风荷载时,程序不区分迎风面和背风面,直接按照最大外轮廓计算风荷载的总值,此处应填入迎风面体型系数与背风面体型系数绝对值之和。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附录B对于一些常见体型给出了风荷载体型系数。
注意:1)程序限定体型系数最多可分三段取值。
2)程序计算风荷载时自动扣除地下室高度,因此分段时只需考虑上部结构,不用将地下室单独分段。
6.特殊风体型系数
“特殊风荷载定义”菜单中使用“自动生成”菜单自动生成全楼特殊风荷载时,需要用到此处定义的信息(详见本章第四节)。
“特殊风荷载”的计算公式与“水平风荷载”相同,区别在于程序自动区分迎风面、背风面和侧风面,分别计算其风荷载,是更为精细的计算方式。应在此处分别填写各区段迎风面、背风面和侧风面的体型系数。
“挡风系数”考虑了楼层外侧轮廓并非全部为受风面积,存在部分镂空的情况。当该系数为1.0时,表示外侧轮廓全部为受风面积,小于1.0时表示有效受风面积占全部外侧轮廓的比例。程序计算风荷载时按有效受风面积生成风荷载,可用于无填充墙的敞开式结构。
7.设缝多塔背风面体型系数
计算带变形缝的结构时(图3-20),如果设计人员将该结构以变形缝为界定义成多塔后,程序在计算各塔的风荷载时,对设缝处仍将作为迎风面,计算的风荷载将偏大。
(www.xing528.com)
图3-20 变形缝结构平面图
为扣除设缝处遮挡面的风荷载,可以指定各塔的遮挡面,此时程序在计算风荷载时,将采用此处输入的“背风面体型系数”对遮挡面的风荷载进行扣减。如果设计人员将此参数填为0,则相当于不考虑挡风面的影响。
注意:遮挡面的指定需要在“多塔结构补充定义”中进行(详见本章第五节)。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4.2.2条规定:对风荷载比较敏感的高层建筑,承载力设计时应按基本风压的1.1倍采用。
设计人员只需按照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确定风压值,程序在进行风荷载承载力设计时,将直接对风荷载作用下的构件内力进行放大,不改变结构位移。自动对风荷载效应进行放大,相当于对承载力设计时的风压值进行了提高,这样一次计算就可同时得到全部结果。
例如,计算某建筑物的承载力。设计时风荷载效应放大系数分别取1和1.1,计算结果文本文件WWNL∗.OUT中输出的内力标准值结果如图3-21所示。
注意:结构对风荷载是否敏感,主要与高层建筑的体型、结构体系和自振特性有关。一般情况下,对于房屋高度大于60m的高层建筑,承载力设计时风荷载计算可按基本风压的1.1倍采用,对于房屋高度不超过60m的高层建筑,风荷载取值是否提高,可由设计人员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9.用于舒适度验算的风压、阻尼比
高层建筑物在风荷载作用下将产生振动,过大的振动加速度将使在高楼内居住的人们感觉不舒适,甚至不能忍受。因此《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3.7.6条规定:房屋高度不小于150m的高层混凝土建筑结构应满足风振舒适度要求,明确了“舒适度验算”时阻尼比的取值,对混凝土结构取0.02,对混合结构根据房屋高度和结构类型取0.01~0.02。结构顶点风振加速度限值alim见表3-1。
图3-21 风荷载放大后的内力
表3-1 结构顶点风振加速度限值alim
SATWE根据《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 99—1998)5.5.1第四条和《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J.1、J.2公式对风振舒适度进行验算:
顺风向顶点最大加速度:[《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 99—1998)式(5.5.1-4)]
横风向顶点最大加速度:[《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 99—1998)
式(5.5.1-5)]
顺风向顶点最大加速度:[《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J.1]横风向顶点最大加速度:;[《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J.2]
例如,某高度291.05m的超高层框筒结构(图3-22),其舒适度验算结果在计算结果文件WMASS.OUT文件中输出。
10.考虑顺风向风振影响
参考国外规范及我国建筑工程抗风设计和理论研究的实践情况,当结构基本自振周期T1≥0.25s时,高度超过30m且高宽比大于1.5的高柔房屋,由风引起的结构振动比较明显,而且随着结构自振周期的增长,风振也随之增强。因此在设计中应考虑风振的影响。此项打钩时,程序自动按照《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公式(8.4.3)计算风振系数,否则不考虑风振系数。
图3-22 291.05m框筒结构舒适度验算结果
11.横风向风振和扭转风振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8.5.1条规定:对于横风向风振作用效应明显的高层建筑及细长圆形截面构筑物,宜考虑横风向风振的影响。勾选此项后,程序按照《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附录H关于矩形平面高层建筑的规定,针对每个顺风向荷载工况,相应增加横风向和扭转工况。计算结果在各层标准内力文件WWNL∗.OUT中输出X、Y方向风荷载作用下的横风向风振和扭转风振的标准内力,如图3-23所示。
注意:判断高层建筑是否需要考虑横风向风振的影响这一问题比较复杂,一般要考虑建筑的高度、高宽比、结构自振频率及阻尼比等多种因素,并要借鉴工程经验及有关资料来判断。一般而言,建筑高度超过150m或高宽比大于5的高层建筑可能出现较为明显的横风向风振效应,并且效应随着建筑高度或建筑高宽比增加而增加。高度超过30m且高宽比大于4的细长圆形截面构筑物也需要考虑横风向风振。
图3-23 横风向风振和扭转风振的标准内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