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孔子前六经: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21辑中的重要发现

孔子前六经: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21辑中的重要发现

时间:2023-10-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而重之为六十四。《系辞》所云“《易》兴中古”者,乃明《周易》繇辞所起,非谓前此无六十四卦三易之说,继以出于《周官》,未可取信。质以《礼运》,孔子观殷道而得《坤乾》,则郑所云近师之言较为有据。三《易》卦序之异,已如前说;其卦名亦有同有异。]据此则《周易》亦占七八,惟兼占九六,与夏殷易异耳。

孔子前六经: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21辑中的重要发现

《易》

包牺始画八卦。

《易·上系》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汉书·五行志》:“刘歆以为虙牺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画之,八卦是也。”河图事神秘,不可详究。然自包牺后历代传实,至周载于《顾命》“陈在东序”者是也。《下系》曰:“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盖取诸《离》。”此说画卦缘起也。《离·彖传》曰:“离,丽也。”王注曰:“丽犹著也,各得所附著之宜。”然则八卦既兴,盈天地之间者,巨细幽明皆得有所托以表著,草昧初开,文字未立,有此制作,以象物宜,视河图以神物,目伏羲以继天,洵有以也。

因而重之为六十四。

重卦之人凡有四说。《易正义》八论第二云:“王辅嗣等以为伏羲重卦,郑玄之徒以为神农重卦,孙盛以为夏禹重卦,史迁等以为文王重卦。”今案,神农重卦之言出于京易京房引孔子之言曰:“神农重乎八纯。”又缘三易首《连山》皇甫谧说以《连山》属炎帝;夏禹重卦之言则由以《连山》为《夏易》;文王重卦之言则缘《系辞》“《易》兴中古,当周盛德”之说而误;惟包羲重卦,求之《易传》,具有明文。《下系》曰:“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韩康伯注曰:“八卦备天下之理而未极其变,故因而重之,以象其动用,拟诸形容,以明治乱之宜,观其所应,以著适时之功。”《说卦传》说重卦之意曰:“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著[蓍],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又曰《易》六位而成卦,寻揲蓍之法,(有)[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若包牺仅画八卦,不得有作《易》生蓍之文,故知辅嗣之言应于经义矣。《系辞》所云“《易》兴中古”者,乃明《周易》繇辞所起,非谓前此无六十四卦三易之说,继以出于《周官》,未可取信。然《洪范·九畴》起于夏禹,七曰卜疑卜筮,并用贞悔之目,非六爻之卦则无所施,《礼运篇》“我欲观殷道,吾得《坤乾》焉”,郑注:“得殷阴阳之书。”此皆重卦不出于文王之确证也。

以其揲蓍变易可占谓之易。

“易”后起字为“㑥”。《说文》:“㑥,一曰交㑥。”《易纬乾凿度》云:“易一名而全三义,所谓易也,变易也,不易也。”郑氏《易赞》本之云:“易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周礼·太卜注》则曰:“易者,揲蓍变易之数可占者也。”案诸《大传》,《周礼注》为长。《上系》曰:“易(尤)[无]体。”又曰:“生生之谓易。”又曰:“非天下之至变,孰能与于此。”《下系》曰:“《易》之为书也不可远,其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此皆易为变易之的证。郑《易赞》引“易知易从”证易为引简易,“天尊地卑”证易为不易。然《系辞》未尝以此释易之名,《易纬》及郑近于附会也。《释名·释典艺》云:“易,易也,言变易也。”与《周礼注》谊《周易》为太卜所掌,故太卜之官亦稍称易。《祭义》“易抱龟南面”注云:“易,官名,《周礼》曰太卜。”又古者以易为上,亦谓之易。《汉书·西域传》曰:“《易》之卦得《大过》,爻在九五。易之者,筮之也。”

《周官》太卜及筮人所掌《易》有三种,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卦别之数皆同,独卦序、卦名及占法异。

《周礼》注杜子春曰:“《连山》(密义)[宓羲],《归藏》黄帝。”疏引《郑志》答赵商云:“‘非无明文,改之无据,且从子春’,近师皆以为夏殷也。”《易赞》曰:“夏曰《连山》,殷曰《归藏》。”皇甫谧则云:“夏人因炎帝曰《连山》,殷人因皇帝曰《归藏》。”此则《连山》《归藏》非本夏、殷所造也。质以《礼运》,孔子观殷道而得《坤乾》,则郑所云近师之言较为有据。《连山》者,郑《周礼注》曰:“似山出内云此字从《左传》疏增气也。”贾疏云:“其卦以纯艮为首,艮为山,山上山下,是名连山。云气出内于山,故名连山。”《归藏》者,郑《周礼》注曰:“万物莫不归而藏于其中。”贾疏云:“纯坤为首,坤为地,故万物莫不归而藏于其中。”《礼记》疏引态氏云:“《殷易》以《坤》为首,故先《坤》后《乾》。”《周易》者,《易正义·八论》引郑云言“《易》道周(音)[普],无所不(编)[备]”,孔破之云:“《周易》称周,取岐阳地名,犹《周书》《周礼》题周以别余代。”案,郑说本周流六虚之义,未为创解,然《系辞》明云《易》兴当殷末世、周盛德,则宣尼本意以周为代名。周流六虚,三《易》所同,似未可局解《周易》也。三《易》卦序之异,已如前说;其卦名亦有同有异。据《尔雅·释畜》注引《归藏》“有瞿有[]”卦,而《路史》引《归藏》“以震为厘”,此所引《归藏》本卦也,郑《周礼注》亦三易三名,占异矣。三《易》占法之异,贾疏释之曰:“周四十九蓍法详《上系辞》,三多为交钱,[《唐六典》曰:‘交爻。’《易疏》曰:‘三者俱多为老阴,谓初得九,第二、第三俱得八也。’]六为老阴也;三少为重钱,[《唐六典》曰:‘单爻。’《易疏》曰:‘三者俱少为老阳,谓初得五,第二第三俱得四。’]九为老阳也;两多一少为平钱,[《唐六典》曰:‘单爻。’《易疏》曰:‘两多一少为少阳,谓三揲之间或有一个九有一个八而有一个四,或为二个八而有一个五。’]七为少阳也;两少一多为圻钱,[《唐六典》曰:‘圻爻。’《易疏》曰:‘两少一多为少阴,谓初与二、三之间或有四或有五而有八也,或有二个四而有一个九。’]八为少阴也。夏、殷《易》以七八不变为占,《周易》以九六变者为占。案襄九年《左传》‘穆姜薨于东宫,始往而筮之,遇艮之八☲☶。’”史曰:“谓艮之随☱☱。杜曰:“此更以《周易》占变爻得随卦。”然则二《易》但收艮第二爻不变者也,故曰‘艮之八。’”穆姜曰:“是于《周易》曰‘随,元、亨、利、贞,(元)[无]咎’。”杜曰:“遇一爻义异则论《彖》。”然则艮五爻皆变,所以穆姜举《彖》辞矣。又《晋语》公子亲筮得贞屯☵☳、悔豫☳☷,皆八[韦曰:“八谓震,两阴爻在贞、在悔,皆不动”。]筮史占之,皆曰不吉,司空季子曰:“吉。是在《周易》,皆曰‘利建侯’。[并《彖辞》。”]据此则《周易》亦占七八,惟兼占九六,与夏殷易异耳。[《周易》六爻遇一爻变则占爻,两爻以上变或六爻皆不变则占《彖》。]

二《易》既亡,无可详究。

《汉书·艺文志》不载二《易》,而桓谭《新论》云《连山》藏于兰台,《归藏》藏于太卜,《连山》八万言,《归藏》四千三百言,似汉时尚有其书。《唐书·艺文志》有《连山》十卷,司马膺注。《隋书·经籍志》有《归藏》十三卷,晋太微参军薛贞注,云《归藏》汉初已亡。案,晋《中经》有之,唯载卜筮,不似圣人之旨。《左传·襄九年》疏云:“世有《归藏易》者,伪妄之书,非殷《易》也。”然自郭璞注《山海经》及《尔雅》,皆履引其文,特汉人少见称引,盖传本甚少之故,未可尽斥其伪。若夫其词荒远,则殷人本隆鬼道,未足致疑,《隋志》、孔疏之说似未允当。《唐志》所载《连山》,洵为伪造,惟《归藏》残简,时有可征,而大体则不可知矣。

《周易》卦爻之辞,皆文王用作。

《下系》曰:“《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患忧乎?”又曰:“于稽其(颓)[类],其衰世之意耶?”又曰:“《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耶?当文王与纣之事耶?”此文王作繇之明证。《易疏》云:“郑学之徒并同此说。”马融、陆绩等并谓爻辞周公作,一缘爻辞有文王后(世)[事],一缘《左传》有“知周公之德”之文。案,《左传》“知周公之德”自当专属《春秋》,其言“知周之所以王”乃专属《易》也。若谓爻辞有文王后事悉无证,如《升·六四》“王用享于岐山”,无缘知王必为文王;《既济·九五》“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实受其福”,亦无缘知东邻、(四)[西]邻必指纣与文王;惟《明夷·六五》爻辞有“箕子之明夷”,说者以为武王观兵后,箕子始被囚奴,文王不宜豫说。据《(象)[彖]传》云:“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文王以之。‘利艰贞’,晦其明也,内难而能正其志,箕子以之。”盖内难者,即谓殷纣暴虐;明夷利贞,非必囚奴而后可,文王身处昏主之下,坐见拘囚,环顾殷朝,独有箕子可为同志,著之爻辞,微见其意,所谓其辞危也。质以《彖传》之文,昭然明白,旧说皆云《易》历三圣,周公作爻辞事,于经无征。

又称易象。

《左传·序》疏云:“易象爻彖之辞。”案,《下系》云:“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上系》云:“圣人设卦观象。”又云:“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此《易》称易象之义。

本分二篇。(www.xing528.com)

文王既繇六十四卦,分为上下二篇,故《上系》曰“二篇之(荣)[策]”谓上下二篇也。《序卦传》明相次之义,于上经之首曰“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于下经之首曰“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明上经首《乾》、下经首《咸》为文王旧次也。

亦有占家别本名为《周易》而籀词大殊。

《左传·僖十五年》秦伯伐晋,卜徒父筮之,其卦遇蛊,曰:“千乘三去,三去之余,获其雄狐。”杜注曰:“此盖卜筮书杂辞。”按,此卦名与《周易》同而繇与《周易》异也。闵二年,成季之将生,桓公使卜,楚丘之父筮之,遇大有(三三)[☲☰]之乾(三三)[☰☰],曰:“同复于父,敬如君所。”杜以为筮者之辞。成十六年,晋楚战于鄢陵,晋侯筮之,史曰:“吉。其卦遇复,曰:‘南国蹙,射其元,王中厥目。’”杜曰:“此卜者辞。”案,以僖十五年注所说例之,则此皆卜筮书杂辞也。《汉书·艺文志》数术、蓍龟家有《周易》三十八卷,《史记·大宛传》“天子发书《易》,云‘神马当从西北来’”,此《易》盖即蓍龟家之《易》也。《晋书·束皙传》“太原康二年,汲郡人不准盗发魏襄王墓”,得竹书数十车,其《易经》二篇,与《周易》上下经同;《易繇阴阳卦》二篇,与《周易》略同,繇辞则异;《卦下易经》一篇,似《说卦》而异。据此,则筮家所同《周易》不止一本,特今之《易经》文王所作,故独为宣尼所好也。

尚书

令之词。《尚书》百篇,有典、谟、训、诰、誓、命之别,要皆属于言语,惟《禹贡》一篇载任土作贡之法,然亦号令之类,故可被以书名也。《尚书·序》正义曰:“五经六籍皆是笔书,此独称书者,以彼五经非是君口出言,即书为法,所书之事,各有云为,遂以所为别立其称。称以事立,故不名书。至于此书者,本书君事,事虽有别,正是君言,言而见书,因而立号,以此之故,名异诸部。”详《正义》以《书》主记言,谊自诚谛,而仍以《书》为通称,不悟为号令之局目,则微嫌未审。

虞时纳言职之。

《书·(尧)[舜]典》:“帝曰:‘龙,命汝作纳言,夙夜出纳朕命,惟(元)[允]。’”郑注曰:“纳言如今尚书管王喉舌也。”

至周而有内史、外史、御史执掌书命,内史亦称右史,故《记》称右史书言,以尚书当之是也。

《周礼》内史:“凡命诸侯孤卿大夫则策命之,凡四方之事书内史读之”,内史掌书王命,遂贰之。外史掌书外令,若以书使于四方,则书其令。御史掌赞书。内史为外史、御史之长,故举内史可以包彼二官。内史亦称右史,《大戴礼记·威德篇》曰:“内史、太史左右手也。”盖二史并重,常在王左右,故以左右立称。《礼记·玉藻篇》曰:“动则左氏书之,言则右史书之。”注曰:“其书《春秋》《尚书》其存者。”《书·酒诰》属曰:“矧太史友、内史友。”郑注曰:“太史、内史掌记言、记行,以书与记文王。”证右史即内史,卓然无疑。内史记言,于经复有明证,《汉书·艺文志》及《六艺论》云“左氏记言”、“左氏记事”,与传记不合,盖由所闻之异尔。

三皇五帝之书掌于外史。

郑君云:“楚灵王所谓三坟五典。”贾疏云:“按《孝经纬》云:‘三皇无文。’又《世本》作云:‘苍颉造文字。’苍颉,黄帝之史,则文字起于黄帝。今此云五帝之书为可,而云三皇之书者,以有文字之后仰录三皇时事,故云掌三皇之书也。”郑君以为即三坟五典,本贾侍中说见《左传》疏。《说文》:“典,五帝之书也。”亦与贾、郑相同。《书·顾命》“大训在西序”,郑君以为礼法先王德教,王肃以为《虞书》典谟。寻《吕刑》说蚩尤事而先称“若古有训”,是则五帝之书皆大训也。《国语·楚语》“教之训典”,韦注曰:“训典,五帝之书。”韦亦据贾侍中义说之也。又案,外史所掌但云三皇五帝之书,实则夏殷二代之书亦归外史掌之,经不言者,盖举其最古者以包后世也。

教于上庠。

《礼记·文王世子》曰:“冬读书,典书者诏之,书在上庠。”案,此《礼记》教世子及学士之法则。《书》乃大学所教也,上庠为有虞氏之学。周立五学于南郊,兼备四代之制,曰盛均,曰上庠,曰东序,曰瞽宗,曰辟雍。《周礼》:“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成均者,五学之通称,是则《书》为大司乐所教。大司乐即《文王世子》所说之大乐正也。典书者即外史。孙诒让云:“盖外史典其正,本其副,贰在学官,为国子所诵习者。此官亦司其诏教之事,与大司乐为官联也。”

《书》旧有故传,盖典书诏教时所为也。

《史记·孔子世家》曰孔子“序书传”,明传在仲尼前。《周语》单襄公引《太誓故》曰:“朕梦协朕卜,袭于休祥,戎商必(尧)[克]。”韦解曰:“故,故事也。”寻故、传同类。《艺文志》:“《书》有大小夏侯解故,《诗》有鲁齐韩故,惟毛公亦称故训传。”是则故即传也。《太誓故》者,本典《书》者说《太誓》之文。《墨子·兼爱中篇》:“昔者武王将事泰山隧。传曰:‘泰山,有道曾孙周王有事,大事既获,仁人(南化)[尚作],以只商、夏、蛮夷、丑貉,虽有周亲,不若仁人。万方有罪,维予一人。’”此所引传,明为《书》传也。《书》传亦有异说,故墨子称《甘誓》为《禹贡》,与《书·序》殊。《缁衣》引《咸有一德》称之曰“尹吉”,《左氏》引《洪范》谓之为《商书》,皆与《书·序》异,自孔子论述乃有定说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