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21辑:五帝之书,成周官法

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21辑:五帝之书,成周官法

时间:2023-10-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此是五帝之书,下讫成周官法,概得典名。原经名起于册书之编联,从其质言谓之经。据此,经传始分,但由简策有长短。案,皮氏此数言可为孔子以前经已有传之证,但不当云孔子以前未有经名耳。六经或除《易》,或除《春秋》,或除《乐》,称为五经。《白虎通》又以《易》《尚书》《诗》《礼》《春秋》为五经,此说较为得理,盖暴秦焚书,《乐经》由此遂亡,除亡者不数,故只有五经矣。

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21辑:五帝之书,成周官法

古者王官政教之书,其尊重者书之于策。

《说文》:“册,符命也,诸侯进受于王者,象其札一长一短,中有二编之形。”《字通》作策,以册为符命者,上所以行下。《释名·释书契》:“策书教令于上,所以驱策诸下也。”册之制长二尺四寸,故郑君《论语·序》云:“春秋二尺四寸,书之册,重于简牍。”故《仪礼·聘礼记》云:“百名已上书于策,不及百名书于方。”《左传》云:“虽及灭国,灭不告败,胜不告克,不书于策。”《左传·序》云:“大事书之于策,小事简牍而已。”册有编联,故《史记》称孔子“读《易》,韦编三绝”。《左传·序》疏云:“单执一札谓之为简,连编诸简乃名为策。”古官书重者,皆书于册,故《左传》载伯禽封鲁,分之视宗卜史,备物典策。《中庸》记云:“文武之道,布在方策。”《孟子》云:“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

或谓之典。

汉书·儒林传序》:“六艺者,王教之典籍。”典者,《说文》云:“五帝之书也。从册,在丌上,尊阁之也。庄都说:‘典,大册也。’”《周礼》冢宰之职,掌建邦之六典,注云:“典,常也,经也,法也。王谓之礼经,常所秉以治天下也;邦国官府谓之礼法,常所守以为法式也。常者,其上下通名。”据此是五帝之书,下讫成周官法,概得典名。

或谓之礼。

《礼经》礼法已如上举。《左传》:“韩宣子适鲁,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易》《春秋》通谓之礼,则《诗》《书》可知。

或谓之文。

《论语》:“则以学文。”马曰:“文者,古之遗文。”疏云:“注言古之遗文,则六经是也。”“君子博学于文”、“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疏皆以先王之遗文释之。案,孔子宪章文武,故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此所谓文,盖皆指王官典籍言,与通言文章者别。

或谓之经。

《易·屯·象传》曰:“君子以经纶。”郑作经论,云:“论,撰书礼乐,施政事。”如郑说,则经字已见于宣尼亲撰之文。《荀子·劝学篇》“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杨倞注:“经谓《诗》《书》,礼谓典礼之属。”《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则学校所讲习者谓之经。原经名起于册书之编联,从其质言谓之经。《说文》:“经,织也。”其后展转引申,则训典、训常、训法、训道、训理、训律。

所以释经者通谓之传。

《论语》“传不习乎”,鲁读传为专,《说文》:“专,六寸簿也。”据此,经传始分,但由简策有长短。官书重者书之大册,其小事及学校师儒释经者,皆书之短简,谓之传,其后引申为传述之谊。寻六经未经孔子删定以前,大抵已有传。《孟子》所称“于传有之者”,不悉其出于孔子以前与否,独《史记》言孔子序《书·传》而伏生书《大传》,亦履有“传曰”之文,是必礼堂旧籍也。《墨子》引《书》多称传,而《国语》单襄公论孙周称吾闻之《太誓》,故此尤《书》有传之明证也。《丧服》传相传为子夏作,而其中亦更有“传曰”之文,此当与伏生大传同例,则礼经亦故有传也。近人皮锡瑞曰:“孔子以前未有经名而已有经说,具载于《左氏内外传》,《内传》所载元亨利贞之解、黄裳元吉之辨、夏后之九功九歌、文武之九德七德、《虞书》数舜功之四凶十六相,以及《外传》之叔向、单穆公、闵马父、左史、倚相、观射父、白公子张诸人,或释《诗》,或征《礼》,非但比汉儒训故为古,且出孔子删订之前。”案,皮氏此数言可为孔子以前经已有传之证,但不当云孔子以前未有经名耳。章氏曰:“有故事者,有故训者,诸故事亦通言传。传有通论、有驸经、有序录、有略例。凡顺说前人书者皆解之类。”谨案,释经之书,无论何体,皆谓之传,太史公言“六艺经传千万数”,《艺文志·六艺略》所载释经者,有传,有章句,有训故,有说,有议奏,盖传体所包甚广,要以注明经义而已。

经或肄诸学校,或掌以专官。(www.xing528.com)

《礼记·文王世子》曰:“春诵夏弦,大[师]诏之瞽宗;秋学礼,执礼者诏之;冬读书,典书者诏之。礼在瞽宗,书在上庠。”《周官·大司徒》保氏六艺中有礼乐,而大师教六诗,外史掌达书名于四方。郑注《尧典》《禹贡》,达谓若此名使知之。是《文王世子》之言所本,《王制》亦方物是也。孔子亦以《诗》《书》《礼》《乐》教弟子,惟《易》掌于太(下)[卜]筮人,《春秋》掌于小史、外史,非学校当课孔子。

修而明之成为六种。

《史记·孔子世家》云“以备王道成六艺”,《庄子·天运篇》“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天下篇》亦列《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言邹鲁之士、缙绅先生多能明之。《庄子》之言或不为典要,然《礼记·经解篇》载孔子之言,明以《诗》《书》《乐》《易》《礼》《春秋》六者觇,国之所以教此,则《史记》所言孔子成六艺致为可信矣。或者不悟,以为孔子以前之经本已有六,此缪乱之说也。盖称经者原不止六。《吴语》“挟经秉枹”,即兵书亦称为经,以其为官书,故得此号。孔子删定六经,乃取其可以施于政教者而传布之。盖当其时,《礼》《乐》坏,《诗》《书》缺,《春秋》多违旧章,文武周公之道,将坠于地,所以但取六种者,正以王道之要,无过于此耳。

六经或除《易》,或除《春秋》,或除《乐》,称为五经

《艺文志》曰:“《乐》以和神,仁之表也。《诗》以正言,义之用也。《礼》以明体,明者著见,故无训也。《书》以广听,知之术也。《春秋》以断事,信之符也。五者盖五常之道,相须而备,而《易》为之原。”此除《易》不数也。《白虎通》曰:“有五常之道,故曰五经。《乐》仁,《书》义,《礼》之改智,《诗》信也。”陈立曰:“此先秦之说。以时《春秋》有二,孔子未修改《春秋》藏于秘府,人莫能习;孔子已修之《春秋》传诸弟子,亦未著于竹帛也。”案,陈说未谛。汉人好以五行五常比合事物,六经配五常,势不得不去其一,随情取舍,岂为定论。云其说出自先秦,可谓不根之谈矣。此除《春秋》不数者也。《白虎通》又以《易》《尚书》《诗》《礼》《春秋》为五经,此说较为得理,盖暴秦焚书,《乐经》由此遂亡,除亡者不数,故只有五经矣。

以六经为六艺,始于汉之功令。

艺之本字为臬,《说文》:“臬,射准的也。”引申有法諠。《广雅·释诂》:“臬,法也。”段借为艺。《诗·行苇》笺:“艺,质也。”《史记·司马相如传》集解引徐广曰:“射准的曰艺。”《汉书·司马相如传》注:“艺字亦作臬。”皆其证。学校讲肄有所准法,因谓之艺。《周礼·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月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盖自大司徒、保氏以下,庠序所教,并有此六者。乡大夫三年大比,考其德行道艺;宫正会其什伍,而教之道艺。所谓艺,皆此物也。《论语·述而篇》“子曰:‘游于艺’”,《少仪》亦有其文,郑、何并释为六艺。《子罕篇》:“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集解引郑曰:“吾执御,欲名六艺之卑也。”据此,是孔子时之六艺仍与《周礼》相同,其称六经为六艺,实始于汉之功令,以其为博士官,所以教弟子,与周代学校以礼乐射御书数教人者相同,因蒙其号。凡《史记》《汉书》所云仲尼成六艺,及言弟子身通六艺,皆以汉世通称追题前籍,非孔子时即称《易》《书》《诗》等为六艺也。近人不憭六艺周汉同名异实,非今古文有此分殊,猥云《周礼》六艺为古文,说《史记》《汉书》六艺为今文,说周公时不特无《春秋》,即《诗》《书》《易》亦不甚著,故六艺不为《诗》《书》《礼》《乐》《易》《春秋》,此真率意为言,未加研讨者矣。寻《史记·儒林传》载公孙弘请著功令,疏曰:“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复其身。太常择民年十八已上仪状端正者,补博士弟子。郡国县道邑有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者,令相长丞上属所二千石,二千石谨察可者,当小注:《汉书》作常与计偕,(诂)[诣]太常,受业如弟子。一岁皆辄试,能通一艺以上补文学掌故缺;其高第可以为郎中者,太常籍奏;即有秀才异等,辄以名闻。其不事学若下材,及不能通一艺,辄罢之,而请诸不称者罚。”此所谓“一艺”即“一经”元帝时能通一经者皆复,此其显证。谓之艺者,正以取六经诵习之于学校耳。太史公撰史即用当时功令语题目六经,故云“孔子成六艺”,又云“言六艺者折衷于夫子”并《孔子世家》,又云“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伯夷列传》,又云“儒者以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自序》,盖六经为六艺自汉始,而用此称者《史记》最多,前此无闻焉。

孝经》《论语》皆为传。

《孝经》虽孔子所作《艺文志》:“《孝经》者,孔子为曾子孝道也。”《孝经》为孔子自撰,此今古文所同。《论语》虽多辑孔子之言,然本非王官旧籍,故但为传。《孝经》所以名经,以其总会六艺之意与六经名经同,所以名经则异。郑君《论语序》曰:“春秋二尺四寸书之,《孝经》一尺二寸书之,《论语》八寸。”《后汉书·光武纪》注曰:“策书长二尺,短者半之。”云长二尺者举成数,二尺为策书,则一尺二寸者非策,而《论语》更无论矣。以其非经,故不得长等册书;以其为圣师自作或记圣师之言,故略长于六寸之专。知此则《孝经》《论语》之于六艺,其比可知也。《六艺略》所以序为九种者,侪《孝经》于六艺,所以尊《孝经》;别《论语》于儒家,所以隆孔子;《尔雅》本释经之书,故附之于《孝经》家,小学为通经之始,故亦附于六艺矣。

后世或以传及诸子为经,非古义也。

汉人虽以《孝经》《论语》附六艺,不名为经。礼有《周礼》《仪礼》同为礼经,若夫记则传也。《春秋》为经,三传皆传也。庸人以《易》《书》《诗》与三《礼》三《传》通数为九经,宋文增《论语》《孝经》《尔雅》《孟子》为十三经。《论语》《孝经》《尔雅》本在《六艺略》中,《礼记》、三《传》既称经,则此三种称经固亦无害。独《孟子》本在儒家诸子也,而亦称经,则名不当矣。宋世又割《礼记·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称四子书,自我作故,不为典要,盖无讥焉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