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新意识的含义
创新意识是指人们在实际社会活动中,主动开展创新活动的观念和意识,表现为对创新的重视、追求和开展创新活动的兴趣及欲望。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唤醒、激励和发挥人所蕴含的潜在本质力量的重要精神动力,与创新能力一起贯穿于人的创新活动的整个过程。
(二)创新意识的内涵
1.强烈的创新动机
创新动机是创新意识的动力源,是形成和推动创新行为的内驱力,是引起和维持主体进行创新活动的内部心理过程,也是创新才能得以施展的能源。人的每项创新活动、每个创新意识都离不开一定创新动机的支配。创新动机明确并且强烈的人,其创新活动成功的希望就大;创新动机肤浅的人,其创新活动成功的希望就小。
2.浓厚的创新兴趣
创新兴趣是指人们从事创新活动所投入的积极情绪和态度定向。它是创新动机的进一步发展。创新动机来源于对创新的浓厚兴趣,产生创新动机不一定有创新兴趣,而一旦形成创新兴趣则必然伴随着创新动机。创新兴趣是人们从事创新实践活动强有力的动力之一,是投身创新实践的不竭动力。
创新过程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引发、推进乃至完成创造性活动的创新情感。首先,需要稳定的创新情感。现代创新者只有在稳定的创新情感的支配下,才能提高自身创新敏感性,及时捕捉有用信息,对与创新有关的事物充满浓厚的兴趣。其次,需要积极的创新情感。现代创新者积极的创新情感,可以极大地激发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敏感性,充分调动自己投身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再次,需要深厚的创新情感。创新热情是一种深厚的创新情感,具有持续性。它是一种能促进现代创新者形成强烈的创新意识,并开展创新活动的心理推动力量。
4.坚定的创新意志
创新意志是在创造中克服各种困难、冲破各种阻碍的心理因素,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和坚定的顽强性。创新意志首要的是目的性,其次才是顽强性。现代创新者只有对自己的行动目的有明确的认识,才能按既定的目标去行动。创新意志的顽强性是指人们在创新过程中能精力充沛、坚持不懈地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取得创新成果。科学创造是一种艰苦的劳动,只有探索前人没有走完的路,才能产生前人没有产生过的成果。在创造过程中成功与失败并存,只有意志顽强的创新者才能在挫折与失败中不断进取,从而把失败引向成功。
(三)如何培养创新意识
1.好奇心是创新之门
好奇心是人类,乃至很多动物天生具备的东西,它代表了求知欲、喜欢探究不了解事物的心理状态和情感行为。居里夫人说过:“很多人都说我很伟大很有毅力什么的,其实我就是特别好奇,好奇得上瘾。”爱因斯坦也说过类似的话:“我没有特别的才能,只有强烈的好奇心。”
研究表明,几乎所有伟大成就的创新者都有着独特的好奇心。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对新出现的情况和新发生的变化及时作出反应,发现问题,并追根寻源,提出一连串问题,从而激发思考,引起探索欲望,开始创新活动。许多看似偶然的发现其实都隐含着一种必然:发现者必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理。缺乏好奇心,必然对外界的信息反应迟钝,对诸多有意义的现象熟视无睹,对问题无动于衷,更枉论创造与发明了。(www.xing528.com)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深厚的兴趣会使个体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自觉克服困难,排除干扰,从而有所成就。兴趣以需要为基础。人们若对某件事物或某项活动感到需要,就会热心于接触、观察这件事物,积极从事这项活动,并注意探索其奥妙。兴趣又与认识和情感相联系。人们若对某件事物或某项活动没有认识,也就不会对它有情感,因而不会对它产生兴趣。反之,认识越深刻,情感越炽烈,兴趣也就会越浓厚。
要保持专注的兴趣和热情,就要建立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大凡有成就的科学家,在其学生时代很少有被困难吓退过的,这既是个人的坚强毅力,更是创造乐趣最酣畅淋漓之时。有人问丁肇中做研究苦不苦,他说,“一点也不苦,正相反,觉得很快乐,因为我心中有兴趣,我急于要探索物质世界的微妙”。这就是持续而专注的兴趣所带来的心理愉悦性。
著名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在演讲中,与300余位科学家和中科大师生分享了他对科研创新的看法。“兴趣是创新之源、成功之本。”在演讲中,他谈到世界上多个著名科学家的故事,他们的成功均与早年兴趣有关。1905年,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在26岁的时候,就写出了狭义相对论论文,这是人类历史上非常大的、观念上的革命。为什么一个26岁的年轻人,能做出这样的成果呢?杨振宁说,其实爱因斯坦还在读书的时候,在给女友的信中就透露他对电动力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这个电动力学,就是后来狭义相对论这一革命性理论的重要基础。“我一生所做的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规范场,这与我的兴趣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杨振宁如是说。1954年,杨振宁与年轻博士后Mills共同提出规范场理论,这是杨振宁在物理学领域的最高成就。规范场理论,后来被普遍认为是20世纪后半叶基础物理学的总成就,主导了长期以来基础物理学的研究。
(资料来源:《安徽日报》,2015-09-20)
上述案例中,杨振宁分享了兴趣在科研创新中的作用。其实,在其他领域的创新中,兴趣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面对你感兴趣的事情,即使没有任何物质回报,你也会执着地去追求,这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追求,也是一种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创新的愿望、意图等思想观念。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有人能够抓住灵感出现的瞬间,比如被苹果“砸出”万有引力的牛顿,而有些人却对眼前的机遇没有任何敏感,任凭机遇白白溜走?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创新活动的起点,没有创新意识,其余的都无从谈起。创新意识包括兴趣、好奇心、观察意识、质疑意识等方面。
3.学会观察
观察力是构成智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知觉能力。世界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他的研究院门口的石碑上刻下了“观察、观察、再观察”的名句,以此来强调观察对于研究工作的重要性。达尔文也曾经说:“我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它们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是中上之人。”可见,观察力是十分重要的。
敏锐的观察是创新的有力来源。一旦你开始细心观察,各种见解和机遇都将会在你面前展开。所有真正的科学家、艺术家都是善于观察的人,都有格外敏锐的观察力和较好的表达能力,这能够让他们注意到其他人容易忽略的细微现象。达尔文就是一名出色的观察家。达尔文在22岁的时候,开始了历时5年的周游世界之旅。在旅途过程中,他凭借细致的观察,仔细记录了大量地理现象、化石和生物体。对达尔文而言,雀类鸟嘴和龟背上的细微差异都是不同物种的标志。回国后,他认真研究自己观察记录的宝贵资料,提出了著名的自然选择理论。
4.问题意识
没有问题,就没有创新。现代思维科学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任何思维过程都是指向某一具体问题的。孔子在很早就提出了“每事问”的主张,强调问题意识在思维和学习中的重要性。胡适在1932年6月为北大毕业生开的三味“防身药方”中,第一味就是“问题丹”。
其实问题意识也是以观察意识和好奇心、兴趣为基础的,那些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的人是不可能提出问题的,那些对事物缺少细致观察的人也很难提出问题。当个体对事物感兴趣,并能够进行细致的观察时,通常他就能够发现问题,从而打开创新之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