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复在给大学生的信中说:大学意味着人生的若干个“第一次”与“最后一次”。第一次放下高考的重担,开始追逐自己的理想、兴趣;第一次离开家庭,独立参与团体和社会生活;第一次不再单纯地学习或背诵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而是有机会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亲身实践;第一次不再由父母安排,而是自由处置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支配属于自己的时间……最后一次有机会系统性地接受教育;最后一次能够全新建立你的知识基础;最后一次可以将大段时间用于学习;最后一次能在相对宽容的环境中学习为人处世之道……那么,与中学生活相比,大学生活有哪些特别之处呢?
(一)大学生活与中学生活的区别
1.学习要求
一方面,大学阶段的学习,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大大增加,专业方向基本确定,需要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大学主要实行的是学分制,除了公共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必修课之外,各专业还开设选修课,大规模网络在线开放式课程的到来,更将带来高等教育革命性的新图景。多样化的课程结构,可以让同学们根据个人兴趣和能力选修相关课程。另一方面,大学里自由支配的学习时间增多,学习的自主性大大增强,大学生需要掌握大量的资料和信息,明白获取知识的渠道是多样化的。熟练利用图书馆、互联网收集资料和信息,是同学们必备的技能。广泛涉猎相关知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学阶段学习的重要特点。
2.生活环境
进入大学,同学们离开父母独立生活,许多同学还远离家乡,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都要由自己安排。大家来自五湖四海,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可能存在差异,沟通和交流、理解和关心的需要都将提升。自理能力较强的同学会很快适应,应对自如;自理能力较弱的同学,则可能顾此失彼。尽快适应新的生活环境,既包括学会过集体生活,也包括学会独立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
3.社会活动
进入大学,党组织、团组织、学生会、班委会等组织活动陡然增多;由志趣、爱好相同的同学自愿组织起来的各种学生社团的活动丰富多彩;参加各种社会实践、社会志愿服务的机会大大增加。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爱好、时间和精力,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合理安排课余生活,锻炼组织和交往能力。
大学生活给大学生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有困难也有机遇,需要同学们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提升适应能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让大学成为锤炼品格、提升能力、放飞梦想的平台!面对崭新的大学生活,同学们要发挥青年“所多的是生力,遇到深林,可以劈成平地的,遇到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的特质。
(二)大学生活新技能
弄潮儿向潮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面对大学新生活,大家应以怎样的理念来应对挑战,应具备怎样的素质让自己在大学生活中蜕变成蝶呢?
1.创新学习的理念
适应大学学习面临的变革,其要旨在于创新。创新乃生命之本义,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的历史。从第一块打磨的石头、第一根削尖的木棍、第一颗钻木的火种、第一次直立的行走,到九天揽月的“神舟”、深海捉鳖的“蛟龙”、3D打印的汽车,人类文明的每一步都是创新的奇迹。大学本身就是人类创新的结晶,它诞生的神圣使命就是探索新知,培养新人,创造新世界。这正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一个“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过程。大学是知识和信息的海洋,信息时代的学习,更是突破了大学的围墙,在信息的连接中呈现给学习者一片无边无际的知识汪洋。不懂得选择和鉴别的学习者会面临“溺水”的危险,碎片化的知识储存只能破坏人类的创造力而背离教育的初衷。信息或知识,只在它有助于思考和创新时才是有价值和意义的。德国哲学家康德说:“学生应该学的是思考活动,而不是思考的结果。每一个走进大学的人不是为了获取知识的行囊,而是为了变得更聪明、更智慧、更具活力。”所以大学生必须具备创新学习的理念。
创新而非守旧的学习是艰辛的,但唯有如此才是有价值的学习。不产生新知、新质的学习乃是生命的浪费。创新学习也是充满乐趣和喜悦的。创新的过程是一个由好奇心支配,由未知到已知的发现之旅。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记载了一次令他回味无穷的游历经历,由于中途放弃“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作者由此感慨:“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创新学习的过程正如此旅程,不入险远,难得非常之观,难享探险之极乐。因此,创新学习的过程需要有志、有力,需要坚持,受得了人言讥讽,耐得住孤独寂寞。
2.自主学习的理念
创新学习必是自主、自由的学习。大学的学习,脱离了中学阶段应试的压力与束缚,减少了父母、教师保姆式的监督与提醒,大家享有了更多自由的时间与空间,也因此更有可能开始真正遵循大学精神的自由学习。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曾如此描述大学里的学习:“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此如“游”之“学”,何等的自由与逍遥!马克思曾说:“财富的尺度决不再是劳动时间,而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可见,拥有自由时间的人才是世上最幸福和富有的人。然而,习惯在“保姆式”管教下进行“奴隶式”学习的人往往在自由来临时无所适从,甚至有人在自由时间中迷失自我,“白天在床上,夜晚在网上”,虚掷了青春与光阴。
自主的学习,不是随心所欲、朝三暮四,而是理性地比较、选择与判断之后,朝着确定目标锲而不舍、百折不挠。自主的学习绝非盲目的学习,盲目的学习难以找到创新的动力。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曾说,“当一个人感觉到有高飞的冲动时,他将再也不会满足于在地上爬。”高飞的冲动来自明确的目标,目标就是动力,就是创造精神的源头。因此,大学的学习,最根本的问题在于,经过反复的比较、反思、甄别、淘汰和选择,从中发现自我的兴趣和潜质,寻找未来的方向和目标,最终确定一条属于和适合自己的道路。
当代青年能否选择“躺平”?(www.xing528.com)
近年来,“躺平”在年轻人的社交网络上成为一个热词。关于“躺平”一词的确切含义,人们并无共识,甚至还有较大争议。“躺平”作为一种生活态度,往往与年轻人在压力面前主动选择放弃、回避与退却有关。个人在法律和道德允许的范围内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应受到尊重,但当代青年也应深入思考能否把“躺平”作为生活方式和人生道路来选择。“躺平”并不能“躺赢”,唯有奋斗才是良方。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从不等待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将更多成功机会留给善于创新、勇于创新者。人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面临各种各样的现实压力,甚至还会遭遇挫折,以“躺平”的方式主动退缩、选择放弃,无益于解决问题,甚至会使得问题更加复杂和严重。唯有树立积极面对、主动进取的人生态度,才能够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当代青年正处于探索与奋斗的大好时期,应该发扬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精神,保持年轻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在创新创造、不断奋斗中,成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
(资料来源: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与法治》,2021年)
3.合作学习的理念
创造的学习,必是开放的、合作的学习。大学的学习既需要耐得住寂寞的潜心苦学,也需要不断交流、沟通的开放式学习、合作式学习。战胜疫情、建成小康、打赢脱贫攻坚战,无一不是集体合作与团队攻关的结晶。事实上,嫦娥升天航天逐梦、雪龙南极科考、5G商用、港珠澳大桥等人类历史上的诸多“高精尖”的工程都是团队合作的杰作。大学里的学习、生活、科研、社会实践都需要我们集合众人之力。当下,大数据时代、区块链技术的来临再次展示了开放与合作中蕴含的巨大能量。未来的慕课(MOOC)学习,就是以一种知识领域的“众筹”方式来实现人类知识和智慧的汇集和共享,相信当我们全情投入时一定会进一步助推知识的“大爆炸”。所以,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合作,将是大家在大学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一课。
4.自立自律的生活意识
大学之大,在于学习内容之广博,而绝非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大学的生活像一本无言的书,热情地邀请着每一位步入大学的学子沉浸其中,细细品读,留下美好印记。大学是独立生活的开始,所以自立、自强、自信、自律的生活能力是大学生活的必修课。学会与人共处、学会公共生活、学会规划生活是大学生的又一课。梁启超先生曾对我国传统社会养成的国民人格之弊有过尖锐的抨击,他所列举的最主要的三项之中的两项为:一是独立性之柔脆,二是公共心之缺乏。由此看来,一种健全人格的养成,一种和谐生活的创造,独立性与公共心这两大要素缺一不可。自立自律的生活可以帮助我们树立集体生活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自立自律的生活绝非孤立的生活,理性的大学生活应该以独立的精神参与公共的生活。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无私德不能立,无公德则不能团。于公共生活中养成独立、自律之精神,以独立、自治之能力过公共的生活,乃大学生活的要义。从另一个意义上说,进入大学就意味着我们开始逐步走向社会,独立生活。在这个新的起点上,为了给自己的人生理想夯实基础,需要同学们摆脱依赖、等待和犹豫、消极的心理,培养自立、自强、自信、自律的精神,更好地适应生活新变化。
5.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
在大学生活中,同学们会遇到各种思想的交流和碰撞,也会受到种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其中既有政治上的大是大非,也有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细节小节。这就要求同学们努力提高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作出正确的判断和理智的选择,致力于求真求善、向上向善、善做善为。
当下,我们正处在两个一百年交汇的关键时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相互影响,国际国内不确定因素增加,意识形态领域面临更多风险挑战,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我们的事业越是向纵深发展,就越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指的是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可以帮助大家提高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大学生既是今天校园里的学习者,也是未来走进社会的建设者、创造者。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因此,大学公共生活能力的训练和养成,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将有力保证同学们未来奋斗的航向,也将极大地促进社会进步及社会改革。一个国家的青年是什么样的,一个国家的未来就是什么样的。
6.勤奋学习、全面发展的心态
身处日新月异的新时代,知识更新的周期大大缩短,步入大学,同学们会有本领不足、才干不足、社交不广泛的紧迫感。“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当我们既能惜时如金、孜孜不倦,下一番心无旁骛、静谧自怡的功夫,又能突出主干、择其精要,做到又博又专、愈博愈专;既打牢扎实基础,又及时更新知识;既刻苦钻研理论知识,又积极掌握实践技能;既向书本学习,又向实践学习;既向传统学习,又向现代学习,这样就能成为兼收并蓄、融会贯通、本领高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从小处看,只有多向周围的教师、同学学习,虚心求教、细心体察,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从大处看,大学的宿舍、班级、教室、社团、球场、图书馆、餐厅乃至校园里的一花一草,都处处蕴含丰富的教育资源,为同学们提供了学习共处与合作、责任与担当的宝贵场所和难得契机。
7.知行合一、奉献奋斗的担当
青春至美是担当,青年的担当是决定人生价值的最大砝码,是影响时代进程的重要力量。“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任何能力都是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都有一个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生活的实践中不断磨砺,才能逐渐提高知行合一的勇气和能力。
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未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学生在高校生活,少则三到四年,多则九到十年,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大学生的担当精神体现为奉献祖国、奉献人民、尽心尽力、勇于担责,自觉树立国家意识、民族意识、责任意识,把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尽责集体、服务社会、贡献国家中实现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坚持实践第一、知行合一,求真务实、有为善为,勇于面对实际生活中的各种挫折考验,勤奋刻苦、磨砺意志、脚踏实地;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富有求新求变的朝气锐气,敢于站在变革前沿,引领潮流之先,以新的实践创造更大成就。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这是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一段话。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在革命斗争中从一个工人子弟成长为一名钢铁战士。保尔理想坚定、不怕困难、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优秀道德品质影响了千千万万的中国青年人,激励着他们在艰难困苦中战胜敌人、战胜自己,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有力促进了一代代青年人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