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中国汽车工业的崛起-《汽车文化》

新中国汽车工业的崛起-《汽车文化》

时间:2023-10-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中国汽车工业开辟了新的道路。1956年7月15日,第一批国产“解放”牌汽车下线,这表明中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从此结束,为我国汽车工业竖起了里程碑,圆了几代人的汽车梦。至1965年,全国共有汽车企业522家,职工14.3万人,汽车工业总产值达14.8亿元。

新中国汽车工业的崛起-《汽车文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中国汽车工业开辟了新的道路。经过半个世纪的艰苦努力,形成了一个产品种类齐全、生产能力较大的汽车工业体系。2000年我国突破了汽车年产量200万辆的大关,达到年产汽车207万辆,在2000年世界汽车产量居第八位。2004年中国汽车需求达到580万辆。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可概括为初创、成长和全面发展三个阶段。

(1)初创阶段(1949—1965年)

初创阶段的特征是:首先建成了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实现了中国汽车工业零的突破;接着建立了南京汽车制造厂、上海汽车制造厂、济南汽车制造厂、北京汽车制造厂,形成了五个汽车生产基地

1)汽车工业的筹划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始了建立我国汽车工业筹划工作。

1949年10月,在中央重工业部内设置了汽车工业筹备组。

1950年1月,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率领中共中央代表团访问苏联,商定苏联援助中国建设156项重点工程,其中包括建设一座现代化汽车厂。

1952年秋,党中央任命饶斌为第一汽车制造厂厂长。

1953年6月6日,毛泽东签发《中共中央关于力争三年建设长春汽车厂的指示》。

2)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建立

1953年7月15日,在长春孟家屯举行了隆重的第一汽车制造厂建设奠基典礼。会上由李岚清等六名优秀青年共产党员,将毛泽东亲笔题词“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纪念”汉白玉基石放在基座上,我国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建设从此拉开了序幕,开始了我国汽车工业史上一场规模宏大的建设场面。

1956年7月15日,第一批国产“解放”牌汽车(图2.12)下线,这表明中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从此结束,为我国汽车工业竖起了里程碑,圆了几代人的汽车梦。

图2.12 “解放”CA10型载货汽车

1957年5月,第一汽车制造厂开始设计轿车,1958年5月5日,第一辆“东风”CA71型轿车(图2.13)是我国制造的第一辆轿车,迈出了中国人自制轿车的第一步。

1958年7月,第一汽车制造厂又试制出

图2.13 “东风”CA71型轿车

“红旗”CA72型高级轿车(图2.14)。发动机为8缸,V形排列,功率为162 kW,转速为4 000 r/min,装有自动变速器。“红旗”牌高级轿车是国产高级轿车的先驱。1963年8月,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小批量生产能力的轿车分厂,逐步形成具有批量生产能力的“红旗”牌轿车生产基地。经过进一步改进产品性能和质量,第一汽车制造厂又试制出“红旗”CA770型三排座高级轿车。1966年4月,首批20辆“红旗”CA770型轿车送到北京,作为国家主要领导人乘坐用车。

图2.14 “红旗”CA72型轿车

3)五个汽车生产基地的形成

至1966年,我国汽车工业已形成第一汽车制造厂、南京汽车制造厂、上海汽车制造厂、济南汽车制造厂和北京汽车制造厂五个汽车生产基地,基本填补了汽车类型的空白。

图2.15 “跃进”NJ型轻型载货汽车

①南京汽车制造厂 1958年3月,在南京汽车制造厂诞生了第一辆“跃进”NJ130型轻型载货汽车(图2.15)。“跃进”——与时代合拍的车名。“跃进”NJ130型汽车投产后成为当时我国轻型载货汽车的主力车型。

②上海汽车制造厂 20世纪50—60年代,除了少量的红旗轿车供中央领导和省部级领导使用外,迫切需要一种普及型轿车供公务用。上海汽车制造厂新中国成立前是一家汽车修配厂,1957年开始生产越野汽车,1958年生产“上海”SH58-1型三轮车。1958年9月,第一辆国产“凤凰”牌轿车诞生,开创了上海制造轿车的历史。1964年,“凤凰”牌轿车更名为“上海”SH760型轿车(图2.16),该车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上海桑塔纳”轿车投产才退出历史舞台。

③济南汽车制造厂 济南汽车制造厂的前身是始建于1935年的一家配件厂。1959年,济南汽车制造厂参照捷克生产的“斯柯达”806RT8t载货汽车设计我国的重型载货汽车。1960年4月,试制成功了“黄河”JN150型重型载货汽车(图2.17)。从此“黄河”牌汽车驰骋于祖国大地。“黄河”——母亲河赋予的车名。

图2.16 “上海”SH760型轿车

(www.xing528.com)

图2.17 “黄河”JN150型重型载货汽车

④北京汽车制造厂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军战术指挥车除在战争期间缴获的美式吉普车外,一直依靠苏联提供的“嘎斯”69型越野汽车。20世纪60年代初,中苏关系破裂,我国军用指挥车失去了供应来源,于是,中央军委指示一定要尽快开发出部队装备用车。1961年,国防科委批准了将北京汽车制造厂作为生产轻型越野汽车的基地。1961年,试制出第一辆“北京”BJ210型轻型越野汽车,经过改进试制,1963年3月定名为“北京”BJ210C型轻型越野汽车。1964—1966年,试制、鉴定定型“北京”BJ212型轻型越野汽车(图2.18)。从此北京汽车制造厂成为我国轻型越野汽车的生产基地。

在初创阶段的16年间,汽车工业共投资11亿元,生产能力近6万辆,9个品种。1965年生产汽车4.05万辆,其中轿车133辆,轻型越野汽车378辆,其他越野汽车1 930辆,载货汽车2.65万辆,有1.15万辆汽车底盘供改造客车专用车。至1965年,全国共有汽车企业522家,职工14.3万人,汽车工业总产值达14.8亿元。

(2)成长阶段(1966—1980年)

成长阶段的特征是:先后兴建了第二汽车制造厂(以下简称“二汽”)、四川汽车制造厂(以下简称“川汽”)和陕西汽车制造厂(以下简称“陕汽”),三个主要生产军用越野汽车的“三线”汽车制造厂;开发矿用自卸汽车和重型汽车。地方积极建设汽车制造厂,汽车生产的分散局面已经形成。

图2.18 “北京”BJ212越野汽车

1)第二汽车制造厂的建立

1964年,第二汽车制造厂建设被列入第三个五年计划。当时由于备战,中央指示二汽要建在“三线”的群山之中。1965年12月21日,成立了二汽筹备处,由饶斌、齐抗、李子政、张庆、陈祖涛五人组成领导小组,由饶斌、齐抗负责。跋山涉水,选二汽厂址历时八年。早在1958年,准备在湖南建设二汽,后来因铁路建设改变计划,1966年决定将二汽建在湖北十堰的深山沟里。

1967年4月1日,第二汽车制造厂举行开工典礼大会。二汽兴建期间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各种干扰不得不被迫停工。1969年9月,在国务院领导下,二汽建设停工的局面被扭转,步入大规模建设阶段。1975年7月1日,建成第一个基本车型“东风”EQ240型2.5 t越野汽车生产基地。1978年7月1日,建成第二个基本车型东风EQ140型5 t载货汽车生产基地。1985年,经国家验收委员会核定,二汽累计投资21.74亿元,完成建筑面积289.14万m2

2)川汽和陕汽的建立

1964年四川汽车制造厂建厂工作全面展开,按照“三线”选择厂址的要求,几经周折,才将厂址选定在重庆大足,靠近巴岳山麓。主要负责生产10 t以上的重型军用越野汽车,当时边研制开发产品,边筹建工厂。产品经过几轮的试制、试验和改进,最后定型为“红岩”261型。

陕西汽车制造厂从1965年选厂址开始,直到1978年3月14日原一机部正式批准验收投产为止,历时13年才建成。主要负责生产5 t军用越野汽车,定型为“延安”S×250型。

3)开发生产矿用自卸汽车

为了适应冶金工业“大打矿山之仗”需要,从1969年开始,汽车行业开发生产矿用自卸汽车,主要有:上海的32 t矿用自卸汽车;天津常州的15 t矿用自卸汽车;北京的20 t矿用自卸汽车;一汽和本溪的60 t矿用自卸汽车等。

4)地方汽车制造厂的建设

20世纪60年代后期,中央提出了调动地方积极性,建设地方工业体系的方针。从1969年开始,全国各省、自治区(除西藏外)均建设汽车制造厂。这些工厂规模小、技术水平低,汽车生产的分散局面开始形成。

1980年,我国的汽车年产量为22万辆,其中轿车为5 418辆,轻型越野汽车为2.04万辆,其他越野汽车为7 600辆,载货汽车为13.6万辆,有4.8万辆汽车底盘供改造客车或专用车。至1980年,汽车制造厂为56家,汽车行业企业总数为2 379家,从业人员为90.9万人,汽车工业总产值为88.4亿元。

(3)全面发展阶段(1981年至今)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确立了改革开放的路线,中国汽车工业也随之揭开了新的一页。这一阶段的特征是:党和政府提出要把汽车工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在产量不断提高的同时,加快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形成比较完整的汽车产品系列;改变过去那种封闭的发展模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资本;轿车工业迅猛发展,由此也拉开了汽车进入家庭的序幕。

1)发展汽车工业的政策陆续出台

党的十四大、八届人大作出振兴机械、汽车等产业,使之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重大决策,确立了汽车工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1994年7月4日,国务院批准发布了《汽车工业产业政策》。这是我国汽车工业的一部政策性法规,也是我国工业行业第一部出台的政策性法规。这部法规,阐明了政策目标和发展重点、产业认证和产业组织、产业技术等有关方面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汽车工业“十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十五”期间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目标。

2)产品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1987年、1988年,生产时间最长的三个载货汽车老产品换型,转产新“解放”、新“跃进”和新“黄河”。1989年6月23日,我国第一辆“斯太尔”重型载货汽车在济南汽车制造厂下线。原第二汽车制造厂在“东风”EQ140型载货汽车的基础上,又生产出“东风”EQ1092型、“东风”EQ1118型等新型载货汽车。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等一系列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我国轻型载货汽车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微型汽车制造工业经过“七五”“八五”期间的技术改造,已形成年产60万辆的生产能力,现已建成了长安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柳州微型汽车厂、昌河飞机工业公司、哈尔滨哈飞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天津华利汽车公司五大微型汽车生产基地。在此期间,客车需求骤增,客车生产厂也随之增多。城市间高速公路和旅游业的发展,高速客车、卧铺客车、双层客车、空调客车等产品纷纷投向市场。

20世纪80年代初,国内轿车工业几乎空白,仅有供高层领导和迎宾用的“红旗”牌高级轿车和供公务用的“上海”牌中级轿车,不足部分依赖进口解决。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汽车工业长期存在的“缺重少轻,轿车几乎空白”的弊端日见突出,严重背离了汽车工业发展的方向。“1989年,中国发布了《产业政策要点》,将轿车项目列为国家重点支持项目。其后,中国“三大”(上海、一汽、二汽)“三小”(天津、北京、广州)轿车生产基地格局形成,使得轿车生产超过其他车型。经过十多年的项目建设,目前已建成了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神龙汽车有限公司、天津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北京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广州本田轿车有限公司、长安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贵航云雀、一汽红旗和上海通用等10个主要轿车生产厂和西安秦川、江南机器和江北机械等三个主要轿车装配厂。

3)规模化生产的形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汽车工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汽车产品系列和生产布局,建成了第一汽车集团、东风汽车集团、上海汽车工业(集团)公司等大型企业。《汽车工业产业政策》颁布后,国家对汽车工业的扶持政策向重点骨干企业倾斜,80%以上的投资集中于前13家骨干企业,汽车生产规模化超过90%。

2001年6月,国家经贸委公布了《汽车工业“十五”规划》(简称“《规划》”),提出“十五”期间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政策措施等。《规划》提出:力争到2010年使我国汽车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规划》提出的总量和结构调整目标主要为:在总量上,到2005年,汽车年产量为320万辆左右,其中轿车产量为110万辆左右,汽车工业增加值1 300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1%左右,汽车产品基本满足国内需求。在组织结构调整上,到2005年形成2~3家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汽车企业集团,初步建成与国际接轨的汽车销售与售后服务体系,其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70%,并有部分出口。培育5~10家初具国际竞争力的零部件大型企业集团,关键零部件前3家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70%,零部件出口产值占其总销售额的20%。在产品结构调整上,到2005年轿车产量占总产量的比重从2000年的29.2%提高到35%以上,柴油汽车从29.7%提高到35%左右,代用燃料汽车达到总产量的2%以上。在技术结构调整上,到“十五”末期,初步建成2~3个国家级整车开发中心,形成载货汽车以国产为主、轿车以联合开发为主的产品开发能力,能够开发出具有一定竞争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经济型轿车等产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