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有效提升大学教学治理水平,必须建构新时代大学教学治理体系。治理主体既存在于大学之外,如政府、社会,也存在于大学之内,如管理者、教师、学生。因此,大学教学治理体系应从内、外两方面来建构。
(一)大学外部教学治理体系建构
大学外部教学治理体系建设就是在市场经济中如何处理好政府、社会组织与大学的关系,让政府、社会组织与大学达成有机的耦合。理想的大学外部教学治理结构是“政府宏观管理、社会踊跃参与、学校自主办学”。政府、社会和学校,三者之间彼此制衡,有效协调,良性互动。[30]政府与大学之间要坚持“以服务求发展,以共享求支持”的理念。政府宏观管理是中国大学与生俱来的重要特征,管理型政府逐步转变为服务型政府,坚持放、管、服结合,让政府职能“回位”。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提出,要坚持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把该放的权力坚决放下去,把该管的事项切实管住管好,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政府在宏观管理中,一是要发挥过程监管作用。政府应通过完善相关政策条例,从过程和结果两方面保障大学教学质量。二是要发挥引导鼓励作用。服务型政府应通过政策、资金等非强制性方式进行引导,鼓励高等学校自主能动地进行内部教学治理体系革新。三是要发挥咨询指导作用。政府应充分发挥自己在信息、业务等方面的优势,积极提供咨询、指导、建议、帮助等服务。四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组织对教育资源的导向作用,引导优质资源向大学靠拢。让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到大学教学治理中,在互联网时代下,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社会舆论对大学教学质量的监督和评价作用,能够将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等信息及时反馈给学校,使学校顺势而变、顺时而改,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上做出有针对性的调整,以便与社会发展现实对接。大学则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政府、社会对大学的要求转化为自觉行为,鼓励学术团队扎根学校现实,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制订切合实际的教学治理方案,并为方案的实施提供充足的资源支持。(www.xing528.com)
(二)大学内部教学治理体系建构
“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学生评教”是理想的大学内部教学治理体系。党委领导、校长负责能够使大学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与政策为基础,结合本校发展实际,对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进行顶层设计,规范管理层的行政职权界限,明确学术权力的作用范围。在校内形成民主参与、合作协商的治理氛围。不以科研论高低,为教师提供激励政策,让教师能够在教学中实现自己的学术价值。大力推动两院院士、国家级人才入选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高层次人才走上本科教学一线并不断提高教书育人水平,实行教授给本科生上课制度,实现教授全员给本科生上课。充分尊重教授群体在办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在学术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和学术主导作用,保障他们正确行使学术权力,维护学术发展的核心价值和高贵尊严,推进学术健康发展。
在人才培养、教学水平提高、学术发展、学科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赋予教授更多的决策权。教师和学生之间不应只有学分的牵绊,还要鼓励教师积极评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学生作为受教育的主体,能够获得发言机会,自身的合理诉求和中肯意见能够被教师和管理者听见。要进一步完善学生评教制度,使其常态化和规范化,引导学生理性评教,不断扩大学生评教的范围和评教的力度。大学内部管理层、教师学术群体和学生共同参与,以期在群策群力、充分沟通、平等协商的基础上达成观念、技术和操作等多个层面的共识,并以此为基础推进大学教学治理结构的变革和落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