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时代大学教学改革路径提研究成果

新时代大学教学改革路径提研究成果

时间:2023-10-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审思现状出发,大学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应以科学管理为主线,以学分制为抓手,以文化自信为底色。新时代大学的行政管理应当把重点放在对学校重大问题的统筹规划和协调上,行政机构要理顺责、权、利的关系,明确行政部门的服务职能,树立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与创新服务的观念。高等学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国际化是时代浪潮所奔袭之处,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

新时代大学教学改革路径提研究成果

从审思现状出发,大学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应以科学管理为主线,以学分制为抓手,以文化自信为底色。唯有这样,才有希望走出自己的康庄大道,为中国从高等教育大国转变为高等教育强国助力。

(一)以科学管理为主线,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并重

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并非对立拮抗,高等学校管理中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双轨并行,缺一不可。这种管理模式强调以教学为中心,以科学管理为主线,以高质量专业人才培养为目标。教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服务化与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提高、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息息相关。高等学校具有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双重权力,绝不是行政管理的独立领土,但也不能任由学术管理一方独大。

新时代大学的行政管理应当把重点放在对学校重大问题的统筹规划和协调上,行政机构要理顺责、权、利的关系,明确行政部门的服务职能,树立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与创新服务的观念。重视学术管理,充分尊重学者、学术组织在教学管理决策中的发言权和建议权,充分调动广大专家、学者和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通过创新制度和改革内部体制机制,逐步将以行政管理为主导的教学管理模式转变为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相结合的教学管理模式。将科学管理的理念贯穿在管理活动中。科学管理强调以现代科学管理理论为基础,如卡斯特(F.E.Kast)和罗森茨韦克(J.E.Rosenzweig)的系统管理学派、孔茨(H.Koontz)的组织心理学派、西蒙(H.A.Simon)的决策理论学派、巴纳德(C.I.Barnard)的社会系统学派、德鲁克(P.F.Drucker)的经验主义学派等。这些学派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解释管理活动,力图展现现代管理系统性、随机性和多样性的特点,为现代管理活动从经验走向科学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利用科学方法进行管理,将统计、测量、试验、诊断、评估等方法和手段用在教学管理工作中,管理者们必须与时俱进地学习管理理论,掌握科学的管理方法,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创造性地解决管理实践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以科学管理为主线,用行政管理统大局,学术管理重内容,明确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各自发挥作用的领域、范围和职责,既要使其各居其位、各司其职,又要互相促进、互相约束,并以高效优质的教学管理和高质量人才培养为旨归。

(二)以学分制为抓手,创新和规范同行

学分制管理是高等学校教学管理模式的一次大胆探索,在高等学校教学管理中取得了一定实效,但在实践过程中也遭遇了一些问题。学分制作用的发挥亟须突破现实困境。

一是打破学术壁垒,让不同学院、不同大学之间可以实现课程共享、学分互认。一所高校的优质师资毕竟有限,无法凭借一己之力将所有课程都打造成“金课”来满足学生自主选择课程之需。“互联网+慕课”时代,全国高等学校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已成为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高等学校应该注重适应学分制管理的教学资源建设,支持和鼓励教师积极开展课程建设,增加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数量,提高选修课程的质量,并对学生进行选课的有效指导,实现优质课程共享。同时,政府部门应为课程共享制定相关政策条例,提供相应资源支持,打破高等学校之间的学术壁垒,实现学分互认。(www.xing528.com)

二是让弹性学制真正“弹”起来。新时代大学必须制订具有足够弹性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合理的最低毕业总学分,增加选修课程的数量和比例,实行全年滚动开课;修订学分制学籍管理办法,制订学分绩点制实施办法,完善学分制教学管理相关配套政策,简化提前毕业和延迟毕业学生成绩学籍管理程序;加大学分制管理宣传力度,以求得社会认同,让用人单位接纳提前或延后毕业的学生,着力营造一个适合弹性学制生存的大环境。

三是落实学业导师制。高教大计,以本为本。学业导师作为学生在大学里的启蒙教师,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影响着莘莘学子。为本科生配备导师也因此成为许多高等学校实行学分制而推行的一项重要制度。作为本科生导师,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分制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意愿的优势,积极指导、监督学生制订、实施学习计划,避免学生盲目选课和无心学习;另一方面应从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发展动态、专业前景等多角度引领学生认识所学专业,结合学生各自的特长和兴趣,让学生学会选择、学会学习。当前,高等学校的扩招给导师的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他们在承担繁重的科研和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指导学生,这难免会使这项制度流于形式。因此,变个人工作为团体协作,建立导师团队,一方面减少导师的指导工作量,另一方面发挥团队的智慧和专长,让学生得到多元的机会和全面的指导。探索既开放灵活又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模式,建立以选课制为基础,以学分计量制和学分绩点制为核心,包括弹性学制、主辅修制、学分互认制、学业导师制、免修免听制、补考重修制等构成的教学管理体系,是高等学校提升教学质量、培养经济社会需要的多样化人才的重要抓手。

(三)以文化自信为底色,本土与国际接轨

在21世纪的全球化浪潮中,跨国界的交流高度频繁,国家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我国高等教育要跻身世界前列、实现“双一流”梦想,国际化势在必行。创新教学管理模式首先要勇立潮头,海纳百川,积极学习西方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先进思想、理念与方法,如软化专业壁垒,松开专业对学生的捆绑,允许学生自由选择专业,为进行跨学科学习的学生提供支持。选拔的优秀大学领导者,既要是学术带头人与拓荒者,也要是行政领导人;既要有卓越的学术水平,也要有先进的管理理念。鼓励教师进行团队建设,成立课程组,打破传统的一课一师,集中不同教师的智慧,为一堂“金课”的诞生共同努力。

高等学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国际化是时代浪潮所奔袭之处,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在与国际接轨时,不能忽视对中国文化的传承。任何管理模式都必须根植于一定的文化土壤之中,否则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自信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中国的现代教育管理植根在中国历史的土壤之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无法割舍的血肉联系。新时代大学在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应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如儒家的“以人为本”、法家的“明立法度”、道家的“无为而治”,构建一种凸显文化自信、本土与国际接轨的高等教育教学管理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