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教学是我国高等学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是理论教学不能替代的。为了适应新时代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高等学校要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探索,设置数量充足、内容丰富的实践课程,建立健全贯穿培养全程的实践教学体系,确保实践教学前后衔接、阶梯递进,实践与理论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着力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一)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构建
新时代大学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构建应遵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专业知识奠定为基础,以能力提升为核心,以综合素质培养为要求。实践教学目标的制订,既要有行业、企业等用人单位的专家与教育部门的研究人员参与,也要有学校教学管理人员和任课教师参加。前者提供与专业相应的能力标准、素质结构与技能要求;后者既是目标设定的参与者,又是目标实现的实施者。专业知识是基础性要素,它从根本上影响着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发展;能力为核心要素,就是要以能力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体系的内部逻辑为中心设计实践教学计划、确定实践教学目标;综合素质的培养也是目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专业知识内化成为综合素质,外化则成为能力。能力和综合素质一旦形成便对专业知识具有反作用,促进专业知识的不断优化。建立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把专业知识、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教育有机联系起来,确立三者相互联系、互为条件、互为促进的关系。
(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构建
新时代大学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构建坚持以“加强基础、重视应用、开拓思维、培养能力、提升素质”为指导,按照“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与创新实践”三个层次进行,实行“分层培养、层次递进、逐步提高”,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与方法、专业素质与应用能力、综合能力与创新创造精神。基础实践层次通过学科基础课及专业课实践教学,进行专业实践技能训练,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实践基本技能和方法、基本工艺操作技能等,强化学生独立的实践操作能力;专业实践层次通过实习、实训、工程训练、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进行专业技能的学习和训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专业素质;综合与创新实践层次是实践教学的最高层次,强调在学习基本实践知识和技能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通过让学生自己设计实践内容、准备实践设备与材料、分析实践问题、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和技术解决综合性实践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构建
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包括组织机构建设、规章制度建设和质量监控建设三个部分。三个部分互为支撑,相互促进,共同发力。
1.组织机构建设
高等学校的实践教学管理机构一般由学校教务处或专门的实践教学管理机构、二级教学单位(院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室)三级构成。为了细化管理机构,促进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向精细化转变,一是在学校层面设立专门的实践教学督导小组,成员由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经验丰富的实践教师、行业或企业的技术专家组成。实践教学督导小组可以单独或协助教务处对实验室、实习基地管理制度以及实践教学的各环节进行随机或专项督导,随时了解和跟踪各院系实践教学活动状态,并以报告的形式及时反馈给学校的相关主管单位。二是在二级教学单位(院系)层面成立实践教学质量管理小组,对院系内部的实践教学工作进行整体规划和管理。三是实行实践基地的归口管理。校内实习、实训和共用性、基础性的实践教学实行统一管理;校外实践基地一般由校企双方根据合作协议共同管理,以企业为主,并根据系统周密的教学计划安排实践教学,实施质量监控和考评。此外,教务处还应建立实践教学信息服务平台,负责统一组织、协调和整合各种反馈信息,从整体上规划、执行实践教学质量监控。
2.规章制度建设
为了保证实践教学质量,使实践教学工作有章可循,新时代大学必须建立健全实践教学规章制度,对实践教学内容、过程、考核、管理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规章制度要分层制订,层层细化,体现严肃性和灵活性。一是要制订和完善实践教学文件,包括纲领性教学文件,如实践课程大纲、实习项目表、实践教学指导书等;过程性教学文件,如实习报告、实习记录、实习单位鉴定表等;教研活动文件,如实践教学研讨记录、实践教学报告会记录等。[35]所有的档案必须按要求认真书写,并建立独立的档案统一管理制度。二是要完善基本的管理规章制度,包括《实验室工作管理条例》《教学实习管理规定》《生产专业实习管理办法》《生产专业实习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学生实验(实习)守则》《实验教学质量标准》《实践教学考核评估方案》《实践教学安全细则》《实践教学基本操作规程》等。三是要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考核制度。实践教学考核包括对实践教师和学生的考核。对实践教师的考核,除了采用学生对教师业务水平、教学态度的评价外,还包括对教学效果、实践教学项目的执行情况与教学科研成果等方面的考核。对学生的考核注重学习效果和实践学习的过程性考核。四是要建立激励机制。实行“双师型”教师津贴制度,提高实践教学的课酬标准,鼓励更多教师向“双师型”方向发展;在职务晋升、考核评优等方面制订有利于“双师型”教师发展的政策;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实行教师到企业锻炼与到高等学校进修同等待遇;组织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认证培训,拓展实践教师的从业空间,提高实践教师的实践能力;引进实践教师要突出实践经验,把具备实践经验同具备硕士、博士学历同等对待;新引进的青年教师要首先安排到校外实习基地或企业的生产管理一线进行实践技能的锻炼和提高。
3.质量监控建设
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是基于实践教学特点和教学规律制订的一套动态的、全面的质量监控流程,可分为前期准备监控、教学过程监控、教学效果监控。前期准备监控包括对二级教学单位(院系)的实践教学安排、教师前期教学准备、学生的预习等的监控。教学过程监控和教学效果监控则主要体现为对实践教学过程和结果的信息反馈。通过教学督导和学生信息员对实践教学工作的定期反馈,采用会议座谈、教学信息网络平台等形式,配合学校教学主管部门和各教学单位进行的常规性检查,形成以教师、学生、教学督导和学校教学主管部门为一体的监督“链”,及时了解实践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相互沟通,协同处理,以便更好地协调教与学的关系。加强对实践教学质量的监控和管理,使实践教学始终处于动态管理之中和有效监管之下,从而保证实践教学活动的正常有序运行。
(四)实践教学保障体系构建
实践教学保障体系是实践教学体系有效运行的重要保证,包括人员、场地(设施设备)和经费三大保障,其中,人员和经费是实践教学的软件保障,场地(设施设备)是硬件保障,它们共同支撑着高等学校的实践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1.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素质精良、结构合理的实践教师队伍,是高等学校实践教学体系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新时代大学实践教师在知识结构上,不但要有宽厚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有较高的实践知识水平;在能力结构上,不但要有较高的教育教学能力,还要有较高的仪器设备使用操作能力、仪器分析维护能力、开发与科研创新能力;在工作经历方面,需要具备相关职业工作背景或培训经历。建设高水平实践师资队伍,一是要优化实践教师群体结构,逐步扩大兼职教师的比例。要积极从企业引进技术专家和高级技术人员来充实实践师资队伍,他们不但自身技术水平较高,能够给学生提供高水平的技术指导,而且与行业、企业联系紧密,非常熟悉企业运作,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有利于产学研合作的深入开展,也有利于提高实践教学的针对性。此外,他们在知识结构、技术应用能力以及个人素质等方面与普通教师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二是要加强教师实践能力培训,提高其实践教学水平。高等学校要投入足够的精力和财力,制订有目标、有重点、有计划的中长远实践教师培养计划,加强对教师实践能力的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技术应用能力,安排他们到工厂、设计院、研究所挂职锻炼,通过进修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的生产、设备、技术、工艺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并能向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教他们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提高技术应用和开发的能力。[36]
2.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基地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保障,是大学生开展实验、实习、实训活动,养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战场,包括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室)、实训中心、实习基地等。实践教学基地包括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校内实践教学基地要高度模拟实际工作环境,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目的是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对实践操作的感性认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安排学生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学校、社区和企业生产、管理的第一线去观摩与锻炼,以提高他们的专业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
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首先,要加强基地的系统性。要借助网络的强大优势,集中管理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构建网络协同管理平台,快速、有效地建立各实验实训室间的联系和互补。其次,要增强基地的共享性。合理使用有限资金,实现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共建共享。也就是说,各种实训场地、仪器设备、师资、管理等都要考虑各专业能够资源共享。再次,要强调基地的结合性。第一,实验、实训与教学相结合。某些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是以实验、实训为主,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这些课程的教学环节安排在实验实训室进行。第二,实验、实训与科研相结合。将实验、实训与教师的科研开发相结合,有效提高实验、实训的水平,增强基地的学术氛围。第三,教学要求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校内实践教学基地除了应该满足基本的教学要求外,还要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发挥自己潜能的条件和环境。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最大特点是利用学校与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把以传授理论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为主的学校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生产过程性知识和经验性知识、综合应用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地结合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为学生提供一个不同于校园环境的实践教育场地或环境,提供工程训练所需的设备、师资和其他条件,提供就业前企业实际工作的全方位预演。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需遵从以下三个原则:一是校企互惠共赢原则。企业以创造利润为目的,担心学生实习会影响其正常的生产活动,再加上商业秘密等原因,企业大都不愿意为学校提供实习场所。高等学校首先要树立为企业服务的意识,在各个方面主动地为企业提供服务,为企业员工提供培训进修的机会,在产品开发等方面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学校允许在实习中表现优秀的学生被企业吸纳为员工。只有这样,学校和企业才能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互惠互利。二是企业参与校外实践教学原则。高等学校要认识到校企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要建立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实践教学计划的机制,让企业的管理者与技术专家参与到实践教学中来,聘请他们成为校外兼职教师,这样既能调动企业人员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又能保证教师队伍的稳定。三是择优选择企业原则。具有先进技术和较高管理水平的企业有较强的生命力,高等学校要对企业的生产工艺水平、管理水平、技术和设备的先进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以及企业文化等方面进行全面考察,选择优秀企业作为合作对象共同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实践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氛围。
3.实践教学经费保障
经费是高等学校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物质基础。实践教学经费不足,实践教学各环节就没有保障,实践教学计划就不能保质保量完成,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就无法顺利开展,学生校外实习就得不到应有保障,实践教师的技能培训和能力提升也无法实施,严重制约实践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新时代大学除了依靠政府拨款来获得教育经费外,还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对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一方面,通过提高学校科研及服务性收入能力增加学校收入,也可以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企业联合办学,吸纳社会资金。另一方面,要合理使用有限的教育经费,按规定适当提高实践教学经费比例,加大实践教学设备设施及实验室、实践基地的建设力度。在经费允许的范围内,更新实践教学设施,购置先进的仪器设备,建设集教学、科研多功能于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保证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37]
【注释】
[1]史秋衡.新时代中国人才培养模式还需怎样升级?[EB/OL].(2017-11-07)[2019-12-20].http://politics.rmlt.com.cn/2017/1107/502285.shtml.
[2]董泽芳.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界定与要素解析[J].大学教育科学,2012(3):30-35.
[3]董泽芳.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界定与要素解析[J].大学教育科学,2012(3):30-35.
[4]龚怡祖.大学专业设置模式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1(11):72-73.
[5]江山野.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92.
[6]刘竹,吴东立,齐春雷.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若干思考[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682-686.
[7]万俊毅,尹然平.大类培养学生专业分流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J].高等农业教育,2014(10):47-50.(www.xing528.com)
[8]张倩,张睿涵.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J].继续教育研究,2015(10):91-95.
[9]张晨,李澈.教育部印发“新时代高教40条”,决定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N].中国教育报,2018-10-18.
[10]陆秋萍.基于产教融合的高校“众创空间”创新探析[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8(3):97-103.
[11]周馨维,程望斌,刘硕卿,等.基于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策略与路径研究[J].电子技术,2018(12):57-58.
[12]史秋衡.新时代中国人才培养模式还需怎样升级?[EB/OL].(2017-11-07)[2019-12-28].http://politics.rmlt.com.cn/2017/1107/502285.shtml.
[13]唐炳.基于任务驱动下的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7(31):134-135.
[14]王晓辉.一流大学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182.
[15]张宁娟.“六个下功夫”: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行动指南[J].教育研究:2018(9):17-20.
[16]胡弼成.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现代化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4:23-24.
[17]蔡忠兵,罗三桂,郭碧乃.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路径选择[J].中国大学教学,2013(10):65-67.
[18]唐毅谦,叶安胜,陈烈.基于创客教育理念重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18(8):28.
[19]俞曙霞,等.地方综合大学专业结构优化[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2.
[20]杜才平,张明龙,等.地方性高校专业结构调整研究——以台州学院为例[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8.
[21]张德祥,王晓玲.高等学校专业动态调整的三重逻辑[J].教育研究,2019(3):99-106.
[22]桂林.我国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4.
[23]何后军,张继河.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思考集萃[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4:1.
[24]鲍洁.专业认证:促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途径[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3(2):19-23.
[25]孙绵涛.关于教育观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4):2-9.
[26]李志义.解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成果导向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2014(17):7-10.
[27]林健.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保障——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视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29.
[28]朱健,刘巨钦.改革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4(5):59-60.
[29]梅强.以点引线 以线带面——高校两类全覆盖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8(9):20-22,59.
[30]李国娟.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牢牢把握五个关键环节[J].中国高等教育,2017(Z3):28-29.
[31]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4-9.
[32]李志义.“水课”与“金课”之我见[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24-29.
[33]刘向兵.让劳动教育为新时代的奋斗者插上翅膀[J].中国高等教育,2018(19):1.
[34]李树林.技术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8.
[35]司淑梅.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32.
[36]高珊.地方理工科高校实践教育体系研究[D].石家庄:河北科技大学,2010:56.
[37]高绣叶.地方高校实践教学有效性研究[D].淮北:淮北师范大学,2011:4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