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专业认证制度是由美国、英国、加拿大、爱尔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6国发起的针对工程教育认证的《华盛顿协议》(Washington Accord)[24],我国于2016年正式加入,开启了高等教育专业认证的新时代。近年来,经过教育部的持续推动,我国专业认证已经从工程教育拓展到了师范类、经管类、医学类、农学类专业,最终将实现高等教育专业认证的全覆盖。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人才培养的依据和总纲,只有将专业认证的“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三大核心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全过程,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一)树立“学生中心”的教育观
教育观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对教育的系统理性认识,支配和指导着人们的教育实践。[25] 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s-entered)是专业认证的第一理念,是专业认证的基础。树立“学生中心”的教育观就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将满足学生学习需要、促进学生发展、支持学生全面成长作为核心追求,强调从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向以“学”为中心的新模式转变。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教学设计与教学安排要围绕培养目标和全体学生毕业要求的达成进行,教师要开展合适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并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成效。其关键在于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个别优秀学生,包括对全体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定期评价所有学生的学习效果,建立覆盖面广泛的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等。
新时代大学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应坚持“学生中心”的教育观,遵循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新时代大学在制订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课程大纲等过程中应贯彻“学生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个性发展为中心开展方案设计、配置教育资源和安排教学活动,并将学生和用人单位满意度作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具体而言,一切教育教学过程都应以学生为本,包括培养目标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标准和毕业要求要使学生成为行业企业需要的人才,课程体系要成为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实现的平台,教学组织形式、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教学资源配置等都要有利于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都要有利于毕业要求的达成和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确立“产出导向”的培养观
产出导向教育(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亦称“能力导向教育”“目标导向教育”或“需求导向教育”,1981年由美国学者斯派狄(Spady)等人提出后,很快得到了重视与认可,美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全面接受了产出导向教育理念,并将其贯穿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始终。[26]“产出导向”是专业认证的核心,这里的“教育产出”是指毕业生的能力,即毕业要求,是保证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注重教育的“产出”及其实际成效是追求教育质量的核心,这里关注的是“产出”的相对值,而不是其绝对值。教育质量的高低应表现在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前和接受教育后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增量”上,正是这个相对值,能准确反映出教育的作用和效果。只有重视教育产出及其实际成效,才能形成教育发展的良性循环,获得更多持续的教育经费和资源投入,使教育质量的提高真正成为顺理成章之事。[27]
新时代大学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坚持以产出为导向,强调立足于社会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以学生的能力为导向,聚焦学生毕业后“学到了什么”和“能做什么”,用期望全体学生获得的学习成果,即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反向推出所需的培养环节、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以及对应的持续改进机制,配置师资队伍和资源条件,以保证人才培养体系能够支撑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的达成。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过程中,应遵循“反向设计、正向施工”的原则。“反向设计”是指由外到内按需设计,即对接行业发展需求设计培养目标,对接职业岗位需求设计毕业要求,对接毕业要求设计课程体系与教学环节;“正向施工”是指由内到外适需培养,即对接课程目标“产出”应知应会,对接毕业要求“产出”学习成果,对接培养目标“产出”专业人才。(www.xing528.com)
(三)建立“持续改进”的质量观
持续质量改进(CQI,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是专业认证的保障,强调聚焦学生核心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毕业要求),对专业人才培养活动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跟踪与评价,并将评价结果用于人才培养工作改进,形成“评价-反馈-改进”闭环,建立持续改进的质量保障机制,追求卓越质量文化,推动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只有不断评价和反馈教学实施效果,及时发现并修正需要改进的教学环节,对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课程目标、教学环节及时改进,通过周期性评价形成持续改进的教学闭环反馈系统,才能持续地保持和提高培养质量。
新时代大学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坚持“持续改进”的质量观,建立具有“评价—反馈—改进”反复循环特征的持续改进机制,从而实现“三个改进、三个符合”的功能,即能够持续地改进培养目标,以保障其始终与内、外部需求相符合;能够持续地改进毕业要求,以保障其始终与培养目标相符合;能够持续地改进课程体系及计划,以保障其始终与毕业要求相符合。不同的专业可根据其所在学校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符合自身实际的持续改进机制,通过适时评价毕业要求的达成度和合理性,从而不断改进课程计划和教学活动,修正毕业要求,以实现对毕业要求的持续改进;通过适时评价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和合理性,从而不断改进毕业要求,调整培养目标,以实现对培养目标的持续改进。
(四)形成“严格对标”的标准观
历时4年多,5000余名专家教授,包括50多名两院院士和知名专家参与,经过数百场研讨会和征求意见会,一套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标准《国标》于新时代诞生了。“质量为王,标准先行。专业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有了标准才能加强引导、加强监管、加强问责。”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表示,《国标》的发布与全世界重视人才培养质量的发展潮流相一致,对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具有标志性意义。同时,吴岩司长强调,“标准为先,使用为要”“决不能让标准束之高阁或者只挂在墙上”。《国标》颁布后,各地、各相关行业部门要根据《国标》研究制订人才培养标准;各高等学校要根据《国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高质量、多样化的人才。
新时代大学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坚持“严格对标”的标准观,严格对照《国标》中具体专业类的要求,特别是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除此之外,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还应对照各类教育的专业认证标准(如目前已经发布认证标准和认证方案的工程类、师范类、医学类、农科类等专业认证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标准(即与专业对应的具体行业标准和学生就业的具体岗位标准)、课程标准(如师范类专业应遵循《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等要求,制订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使课程体系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毕业要求支撑培养目标的实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