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时代大学教学改革:核心探究

新时代大学教学改革:核心探究

时间:2023-10-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培养模式的创新,新时代大学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持续探索十分重要。[14]新时代大学建构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要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与特色,加强对教育理念的探讨和研究,形成符合自身办学特色的人才培养观念。新时代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主动接受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思维和新理念,以适应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新时代大学的人才培养规格要突出“产出导向”理念,确立人才培养的长期规格和具体规格。

新时代大学教学改革:核心探究

人才培养作为大学的基本职能,一直备受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培养模式的创新,新时代大学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持续探索十分重要。目前,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其中的首要任务就是突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束缚,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适应国家需求的优质人才。[12]因此,高等学校必须清醒地认识新形势和新要求,聚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狠抓落实,努力实现新时代大学人才培养工作新作为。

(一)更新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决定了教育发展的高度,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创新首先需要转变观念。[13]教育观念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发挥着重要的引导和调控功能,只有首先确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观念,才能形成具体合理的培养目标,并对专业设置模式、课程设置方式、教学制度体系等人才培养模式的其他构成要素进行指导和设计,形成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14]新时代大学建构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要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与特色,加强对教育理念的探讨和研究,形成符合自身办学特色的人才培养观念。党和政府历来重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六个下功夫”的提出明确了新时代对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是新时代人才培养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

新时代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主动接受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思维和新理念,以适应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一是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转变唯分数、唯智育的教育教学观念,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将培养全体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作为核心追求,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尊重个性,崇尚多元,为“六个下功夫”的落实、为人才培养营造良好环境。二是树立和坚持科学的人才观。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多样化人才;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帮助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帮助特长学生充分发展,帮助有潜力的学生自主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有用之才。三是加强关于提升人才培养能力的教学改革与研究。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专业的系统工程,需要有针对性的、持续的专业支持和指导,需要凝聚专业团队在课程设置、内容选择、教学组织形式、课堂教学形态和考核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长期研究,为观念的转变、人才的培养和更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形成奠定扎实的科学基础。[15]

(二)明确培养规格

人才培养规格是学校对所培养出的人才质量标准的规定,指受教育者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它是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立足点和重要依据,是学校对学生培养质量要求的规范,解决各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问题。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就是按照国家教育方针、学生发展规律和社会经济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导向,制订符合各专业培养目标的综合素质要求,是对各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和所要达到的目标的概括性描述,以及经过规定年限的学习,各专业人才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要达到的基本要求。新时代大学的人才培养规格要突出“产出导向”理念,确立人才培养的长期规格和具体规格。其中,长期规格是指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反映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的发展预期;具体规格是指专业人才的毕业要求,指学生毕业时应该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对接行业发展需求设计培养目标,对接职业岗位需求设计毕业要求,对接毕业要求设计课程体系与教学环节,对接课程目标“产出”应知应会,对接毕业要求“产出”学习成果,对接培养目标“产出”专业人才,构建“产出导向”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三)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指在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使各个课程要素在动态过程中统一指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系统,是人才培养的基本载体[16]合理设置课程并有效实施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然而,受制于资源禀赋的不足,尤其是优质师资的结构性短缺,许多高等学校的课程设置一直不同程度地存在“因人设课”及“因无人而不设课”的现象,影响了课程设置的系统性与严谨性。[17]新时代大学课程体系构建应更加注重课程的生机活力、多层次、有选择,彰显本校特色,既要传承学校传统,符合学校实际,更要重视学校培养目标的达成;既要注重以人为本、尊重个体差异,又要体现课程设计的政治性、基础性、实践性、选择性、整合性和前沿性,体现本校课程体系与其他学校的差异性和特色性。(www.xing528.com)

(四)变革课堂形态

新时代大学应以教育部“变轨超车”计划为契机,引导教师积极开展课堂教学形态变革,推动传统课堂“以教为主”的教学形态向“以学为主”转变,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延伸课堂教与学。线上,通过自主建设学习资源、引进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个性化、协作式线上学习支持,重在启发思维、激发智慧、培养学生主动探究与创新能力;[18]而线下,则以互动式、小班化、混合式教学为主,实施“启发式讲授、互动式交流、探究式讨论”课堂改革,积极探索“互联网+”、云教学等新途径,广泛应用雨课堂、学习通、蓝墨云等新兴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教师通过翻转课堂、情境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优化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学习革命,把课堂还给学生,促进学生知识内化,实现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发学生深度学习,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五)强化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与难点。许多大学都下大力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优化实践教学体系,精心设计实践教学项目,创新实践教学方式和途径,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新时代大学应着眼于实践教学的育人功能,将实践教学深化为实践育人,加强实践育人机制建设,创新学生基层实践育人模式。更加注重按照社会需求塑造学生的能力,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表达沟通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设问题、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和变化。系统设计实践育人教育教学体系,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增大实践教学比重,整合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实践育人基地。加强实践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推进“双师型”教师培养,实施中青年教师到实务部门挂职锻炼制度。大力推动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与行业、企业加强合作,共建实践教育基地,聘请行业专家做兼职教师,建立校企双导师制。鼓励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

(六)改革评价机制

如何发挥评价在人才培养中的导向作用,一直是评价制度改革需要攻克的难题。新时代大学要建立开放多元的评价体系,鼓励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学生刻苦学习。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学历的痼疾,改革宏观层面的人才评价和选人用人制度,根据学校实际制订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标准,自主开展教育质量评价和教学诊断活动。坚持以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把教学质量作为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多维度全方位考核教学规范、课堂教学效果;加强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加强考试管理,严格过程考核,加大过程考核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健全能力与知识考核并重的多元化学业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学生学习过程监测、评估与反馈机制。综合应用笔试、口试、非标准答案考试等多种形式,全面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情况,以考辅教、以考促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刻苦学习。通过评价体系的改革,让学校和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立德树人这个根本问题上,放在“六个下功夫”的落实上,为人才培养营造良好环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