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时代大学教学改革研究:因校制宜,取得成果

新时代大学教学改革研究:因校制宜,取得成果

时间:2023-10-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时代大学必须从学校的发展实际出发,因校制宜地出台改革的顶层设计和具体方案。新时代大学必须抓住改革红利期,因校制宜地选择改革路向,助力改革取得新突破。新时代大学教学改革的系统思维要求将系统优化作为评价改革成效的核心指标,将科学处理整体与局部、结构与功能等方面的关系作为推进改革的指导原则。

新时代大学教学改革研究:因校制宜,取得成果

新时代大学是推进教学改革的主体,是改革的具体决策者、规划者和受益者。新时代大学必须从学校的发展实际出发,因校制宜地出台改革的顶层设计和具体方案。因校制宜地推进新时代大学的教学改革,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找准本校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分层分类、分批分段实施教学改革;必须整体设计改革方案,将改革放到学校发展的大局中进行审视,追求改革的系统性和集成度,最大程度释放教学改革带来的红利;必须建立自我评价机制,切实激发学校内部的改革创新活力,推动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不断走向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改革创新大显身手的时代,也是新时代大学推进教学改革的有利时机。创新决定未来,改革关乎国运;改革不停歇,创新不止步。新时代大学必须抓住改革红利期,因校制宜地选择改革路向,助力改革取得新突破。

(一)坚持问题导向

以因校制宜为重心的教学改革路向,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问题是改革的缘起。坚持问题导向,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本质要求,是全面深化新时代大学教学改革的必由路径。新时代大学的教学改革,必须聚焦本校教育教学的薄弱环节和主要问题,确定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先后次序,明确重点和难点,在关键和优先领域精准发力。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具有直面和正视问题的勇气。推进新时代大学教学改革,最大的问题就是不正视问题的存在、不承认问题的严重、不分析问题的原因、不研究问题的解决方法。只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新时代大学的教学改革就能够做到始终奔着问题去,时刻跟着问题走,把改革的精力集中到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和调整利益格局上。坚持问题导向,还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智慧。解决问题是前进的动力和创新的支点。新时代大学在推进教学改革过程中,要提高问题辨别的敏锐性,增强问题分析的深刻性,强化问题判断的准确性,切实找准教学改革的主攻区和发力点,不断提高改革举措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注重整体设计改革方案

以因校制宜为重心的教学改革路向,强调要整体设计改革方案。新时代大学的教学改革要追求系统性、协同性和集成度,要坚持系统规划和全面考虑。新时代大学教学改革的系统思维要求将系统优化作为评价改革成效的核心指标,将科学处理整体与局部、结构与功能等方面的关系作为推进改革的指导原则。要把学校自身状况、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常态等作为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来规划和设计改革方案,统筹考虑教学改革涉及的各个方面,兼顾考虑教学改革的前后时序。整体设计改革方案,一是要求新时代大学完成对自身改革的系统设计。具体而言,就是要协调处理不同学科之间的关系,协调处理不同院(部、系)之间的关系,协调处理主体作用发挥与支撑条件建设的关系,协调处理顶层设计与基层创造的关系,协调处理整体绩效与个体活力的关系,协调处理国际战略与中国特色的关系,积极寻求实现学校内部的协同增效。二是要求新时代大学完成对改革时序的统筹兼顾。继承历史、立足当前是新时代大学推进教学改革的基础和前提,着眼未来、推陈出新是新时代大学推进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战略。为了推动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民族复兴大业的实现,必须将改革方案置于更为宏观的背景和更为长远的未来中进行设计,充分发挥我国高等教育的后发优势,争取实现新时代大学在争创世界一流中的跨越式发展。因此,新时代大学的整体教学改革必须基于自身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愿景,按路线图和时间表来推动改革方案的落实。

(三)建立完善自我评价机制

以因校制宜为重心的教学改革路向,强调要建立完善自我评价机制。由于各高等学校的发展实际不同、目标定位各异,评价新时代大学教学改革的实效不能仅仅依靠外部评价体系,大学内部的自我评价机制应当是最适切的评价手段。新时代大学在推进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特别强调自我评价体制机制建立和完善的重要性。加快推进高等学校建立自律、自查、自纠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通过对自身改革成效进行有效评价、合理归因,切实激发新时代大学内部的创新活力,真正将改革向纵深推进。

【注释】

[1]黄达人,王旭初.重视高校办学定位,克服“五唯”痼疾[N].中国教育报,2018-12-27.

[2]侯长林.习近平高等教育思想体系的逻辑考察[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6):43-49.

[3]吴岩.新时代高等教育面临新形势[N].光明日报,2017-12-19.

[4]眭依凡.大学使命:大学的定位理念及实践意义[J].教育发展研究:2000(9):18-22.

[5][英]约翰·亨利·纽曼.大学的理想(节本)[M].徐辉,顾建新,何曙荣,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6]郭秋平.大学办学定位的理性探讨[J].现代教育管理,2011(5):50-53.

[7]甘阳.大学之道与文化自觉[M]//胡显章,曹莉.大学理念与人文精神.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224.

[8]柯文进.社会转型与我国大学的社会定位[J].教育研究,2006(10):55-59.(www.xing528.com)

[9]刘贵芹.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4(10):4-8.

[10]郝杰,詹亚力.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思考与实践——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出台“十项新政”攻坚本科教学[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5(6):70-72.

[11]林于良,曾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分析与建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5):108-110.

[12]朱德建,吴俊.高等学校就业中心开展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的模式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4):90-92.

[13]刘贵芹.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本科教学深度融合[J].中国高等教育,2016(23):1.

[14]张大良.着力推动高校加快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上的讲话摘要[J].中国大学教学,2016(7):6-11.

[15]张大良.完善协同育人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N].中国教育报,2013-12-24.

[16]蒋文娟,张淑林,刘天卓.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运行机制与模式[J].中国高校科技,2017(3):7—11.

[17]唐未兵,温辉,彭建平.“产教融合”理念下的协同育人机制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8(8):14—16.

[18]王素君,吕文浩,刘阳.校企协同育人的机制和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5(2):57-60.

[19]刘献君.论“以学生为中心”[J].高等教育研究,2012(8):1-6.

[20]丁东澜.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推进教学改革[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107-110.

[21]潘懋元.新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战略[J].中国大学教学,2004(1):4-8.

[22]张保庆.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确保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3(10):3-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