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用单色平面光波照明一个具有周期性透过率函数的透明物体(例如透射光栅)时,将会在该物体后面某些特定距离上重现此周期结构物体的像。这种不用透镜而仅靠光的衍射就可对周期性物体成像的方法,称为傅里叶成像(Fourier Imaging),又称自成像(Self-Imaging)。这一有趣的光学现象是由泰保于1836年发现的,故又称泰保效应(Talbot Effect),并已在光学和电子显微镜等方面获得实际应用。
为了简洁起见,下面只讨论一维周期性物体。设其透过率函数为
式中,d为周期。当采用单位振幅的单色平面波垂直照明时,紧靠此物体后的光场分布即为t(x1),它可看作频率取离散值的无穷多平面波分量的线性叠加,Cn表示各平面波分量的相对振幅和位相分布。
我们的任务是研究与该物体相距z的观察平面上的光场分布。这显然是一个菲涅耳衍射问题。按照菲涅耳衍射公式(2.4.9),观察平面上的光场可表达成
上式是卷积运算形式,将它转换成频域分析会更方便些。为此,对上式作傅里叶变换并运用卷积定理,得
其中
上式用到了编码脉冲信号的傅里叶变换式(1.8节的例7)及相似性定理。将上面二式代入式(2.6.2),得
对于频率为的平面波分量,在观察平面上仅引入相移。当距离z满足条件:
(www.xing528.com)
时,则有
于是,不同频率成分在观察平面上引起的相移除了一个常数因子外,都是2π的整数倍。在这一特殊情况下,
对上式作傅里叶逆变换,得到观察平面上的光场复振幅分布为
强度分布为
若不计无关紧要的常数因子,则像强度分布与物强度分布相同。于是在zT=的整数倍的距离上可以观察到物体的像。zT称为泰保距离(Talbot Distance),如图2.6.1所示。例如,物体是周期d=0.1 mm的光栅,照明光波长λ=5×10-4mm,可计算出zT=40 mm。于是在z=40 mm,80 mm,120 mm,…位置上可观察到傅里叶成像效应。
图2.6.1 泰保效应示意图
如果在光栅所产生的泰保自成像后面放一块周期相同的检测光栅,则可以观察到清晰的干涉条纹,称为莫尔条纹(MoiréFringe,详见第9章)。在上述两个光栅之间若存在位相物体,则由莫尔条纹的变化,可测量到物体的位相起伏。这就是泰保干涉仪的基本原理。
显然,凡具有周期结构的物体都有可能产生泰保效应。但由于泰保效应是衍射成像,这就要求各衍射分量之间应有正确的位相关系,即只有在相干光照明下才有可能实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