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3.1 数值计算参数
(1)模型试验选取竖井开口率从小到大为 6.7%,15%,21%,而缓解气动效应的效率随着开口率的增加在逐渐降低,以此为依据,并参考以往的研究成果,选取竖井开口率为10%,来进行数值计算。
(2)隧道减压竖井合理位置按式(1.2-1)计算确定。
针对车站隧道的长度为 3 700 m 的隧道减压竖井的位置布置如图 3.3-14 所示。
图3.3-14 美兰机场车站隧道减压竖井布置(施工图设计方案)(单位:m)
① 取隧道长度 L=3 700 m,取最不利时的列车速度 250 km/h 代入上述公式,得到待定竖井至长度为 1 390 m 端隧道洞口的距离为:972.1 m<Xs<1 253.8 m。
以三亚端隧道洞口作为出口,确定竖井 3 距离出口 980 m,在上述合理位置范围内。
② 考虑到车站隧道空间的扩大,故把车站隧道渐变扩大段起点作为隧道的出口点考虑,以三亚端隧道作为隧道长度,即 L=1 390 m。取最不利时的列车速度 250 km/h 代入上述公式,得到待定竖井至隧道出口距离为:365.2m<Xs<471.0 m。
由于现场条件限制,结合Xs下限 365.2 m,向小里程方向调整 15.2 m,确定竖井4距离出口为350 m。
③ 考虑到车站隧道空间的扩大,故把车站隧道渐变扩大段起点作为隧道的入口点考虑,以海口端隧道作为隧道长度,即L=1 570 m。取最不利时的列车速度 250 km/h 代入上述公式,得到待定竖井至隧道入口的距离为:412.5 m<Xs<532.0 m。
由于现场条件限制,结合Xs下限 412.5 m,为保持与竖井4的一致,向大里程方向调整62.5 m,确定竖井1距离入口距离为350 m。
④ 考虑到车站隧道空间的扩大,故把车站隧道作为隧道的入口点考虑,同样根据波的叠加原理,把竖井处作为隧道的分界点,以竖井1到车站渐变段终点为隧道长度,即L=1 220 m。以最不利时的列车速度250 km/h代入上述公式,得到待定竖井至竖井1的距离为:320.5 m<Xs<413.4 m。
根据现场实际,结合Xs上限 413.4 m,向大里程方向调整 36.6 m,确定竖井2距离竖井1为450 m。
4座竖井的位置综述如下:
隧道入口侧设置两个减压竖井,减压竖井位置:
距离隧道入口350 m,竖井高度5 m;
距离隧道入口800 m,竖井高度4 m。
隧道出口侧设置两个减压竖井,减压竖井位置:
距离隧道出口350 m,竖井高度5 m;
距离隧道出口980 m,竖井高度6 m。
3.3.3.2 变更设计减压竖井参数设置
针对变更设计后车站隧道的长度为 4 600 m 的隧道减压竖井的位置布置如图3.3-15所示:
图3.3-15 美兰机场车站隧道减压竖井布置(变更设计方案)(单位:cm)
同理,对竖井位置进行确定如下:
(1)取隧道长度 L=4 600 m,取最不利时的列车速度 250 km/h 代入上述公式,得到待定竖井至隧道洞口DK21+300的距离为:1 208.5 m<Xs<1 558.8 m
以较长隧道端 DK21+300 作为入口,结合现场实际,确定竖井DK20+044距离入口1 256 m,在上述合理位置范围内。
(2)根据波的叠加原理,把竖井处作为隧道的分界点,在大里程隧道端(2 366 m 端),取隧道长度为洞口 DK21+300 距离竖井 DK20+044 的长度,即L=1 256 m,取最不利时的列车速度 250 km/h 代入上述公式,得到待定竖井至隧道洞口DK21+300的距离为:330.0 m<Xs<425.6 m。
根据现场实际,结合Xs上限425.6 m,向小里程方向微小调整0.4 m,确定竖井DK20+874距离入口426 m,基本在上述合理位置范围内。
(3)同样根据波的叠加原理,把竖井处作为隧道的分界点,在大里程隧道端(2 366 m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在竖井DK20+044和渐变过渡终点DK18+934中点附近,得到竖井DK19+317.5的位置。
(4)考虑到车站隧道空间的扩大,故把车站隧道起点DK18+800作为隧道的出口点考虑,以DK16+700到DK18+130作为隧道长度,即L=1 430 m,取最不利时的列车速度 250 km/h,代入上述公式,得到待定竖井至隧道洞口DK16+700的距离为:375.7 m<Xs<484.6 m。
由于现场条件限制,结合Xs下限 375.7 m,向小里程方向调整 21.7 m,确定竖井 DK17+054距离洞口DK16+700为354 m。
(5)考虑到车站隧道空间的扩大,故把车站隧道作为隧道的出口点考虑,同样根据波的叠加原理,把竖井处作为隧道的分界点,以竖井DK17+054到车站起点 DK18+130,即 L=1 076 m,取最不利时的列车速度 250 km/h 代入公式,得到待定竖井至竖井DK17+054的距离为:282.7 m<Xs<364.6 m。
根据现场实际,结合Xs上限 364.6 m,向大里程方向调整 81.4 m,确定竖井DK17+500距离竖井DK17+054为446 m。
3.3.3.3 数值计算工况
前面研究表明,车站内会车,同时到发线停靠列车时,为最不利工况,因此,数值计算中的工况为:竖井开口率为 10%,地下车站内到发线停靠列车,列车在站内会车。施工图设计计算工况(隧道全长 3 700 m)共 3 组,针对模型试验得到的竖井参数,模拟列车运行速度分别为 160 km/h、200 km/h、250 km/h时,确定车站隧道最不利会车工况。变更设计计算工况(隧道全长 4 600 m),仅对列车运行速度为 250 km/h 进行模拟。运营工况取一种,即洞身设置减压井,无屏蔽门,无缓冲结构,站内会车情况。如表3.3-10、表3.3-11所示。在施工图设计计算工况下,站内测点设置在距离车站中心线 6.58 m 处,隧道内测点设置在隧道边壁上。在变更设计计算工况下,站内测点设置在距离车站中心线5.5 m处,隧道内测点设置在隧道边壁上。
表3.3-10 数值计算参数
续表
(www.xing528.com)
表3.3-11 设置减压竖井工况
3.3.3.4 计算结果分析
通过对车站隧道两端隧道设置减压竖井后,列车在车站隧道会车情况下,车站内压力波动情况的数值分析,结果表明:
1.施工图设计方案计算结果分析
(1)设置竖井后,在列车经过竖井后,会形成二次压缩波;二次压缩波对竖井前方测点(DK16+690、DK17+290)没有影响,但是会在竖井后方测点处产生明显二次压力峰值。
(2)减压竖井的设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车站隧道内压力的峰值。
图3.3-16与表3.3-12是在设置减压竖井以后与未设置减压竖井情况下,车站隧道内的压力峰值,可以看出:设置减压竖井可以将压力峰值降低10% 左右。
图3.3-16 有无竖井情况下站内压力峰值对比曲线(站内会车)
表3.3-12 有无竖井情况下站内压力峰值(站内会车)
(3)减压竖井的设置可以将车站内的压力梯度降低10%~20%,如图3.3-17、表3.3-13所示。
图3.3-17 有无竖井情况下站内压力梯度峰值曲线
表3.3-13 有无竖井情况下站内压力梯度
(4)减压竖井的设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车站隧道内的站台风速,可以下降10%~20%。如图3.3-18、表3.3-14所示。
图3.3-18 有无竖井情况下站台最大风速曲线
表3.3-14 有无竖井情况下站台最大风速
注:上述风速测点为车站中点,距车站中心线6.58 m。
(5)设置竖井后,车速为 160 km/h、200 km/h、250 km/h时,车站内的压力波动值满足初步拟定的瞬变压力标准3.0 kPa/3 s,如图3.3-19、表3.3-15所示。
图3.3-19 有无竖井情况下正线最大瞬变压力曲线
表3.3-15 有无竖井情况下正线最大瞬变压力
2.变更施工图设计方案计算结果分析
(1)减压竖井的设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车站隧道内的压力峰值。
当车速为 250 km/h 时,变更施工图设计方案(总长 4 600 m)与施工图设计方案(总长3 700 m)在有无设置竖井的情况下的对比如表3.3-16所示,可以看出:设置减压竖井可以将压力峰值降低10% 左右。
表3.3-16 有无竖井情况下站内压力峰值(站内会车,v=250 km/h)
(2)减压竖井的设置可以将车站内的压力梯度降低10%~20%,如表3.3-17所示,可以看出,站内的压力波动满足初步拟定的3 kPa/3 s的舒适度标准。
表3.3-17 有无竖井情况下站内瞬变压力对比(站内会车,v=250 km/h)
(3)减压竖井的设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车站隧道内的站台风速,可以下降10%~20%,如表3.3-18所示。
表3.3-18 有无竖井情况下站台最大风速对比(站内会车,v=250 km/h)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